第二章 海龍的故事

字數:2339   加入書籤

A+A-




                      說來很簡單,但是知易行難,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海龍”也是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多少次險死還生終於成就了他。正所謂富貴險中求,如果他放棄了自己的堅持和探索,選擇了求全於傳統的方式,那麽就不會有“海龍”的出現,也不會有他的族人獲權建立起新生島外圍的第一道海上“防線”的殊榮。

    “海龍”出生在巴瑤族的一個普通家庭之中,像很多巴瑤族的孩子一樣,出生後還不會說話,便先學會了遊泳,白天乘坐手工的小船在海麵上飄蕩是最愜意的時光,在海麵上遨遊是屬於他們的自由,傍晚時分回到船屋或吊腳樓上看著太陽消失於海平麵,這就是他們生活的全部。浩瀚的大海,就是他們的家園,也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資源,海中的魚蝦都是可以換取生活物資的來源,他們是真的將“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句話發揮的淋漓盡致。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海龍”的人生軌跡走上了另一條路,他在錯過第一次刺穿耳膜之後便一直拒絕這種方式,一直到他成長到10歲便再也沒有人去強求他了。但是多少代巴瑤族人總結出的方法又如何來替代呢,這就成了他必須要麵對的問題,因為身在這樣一個族群當中,如果不能下潛到一定深度的大海之中,就相當於喪失了生存的技能,一個不能帶來收獲的族人注定會被這個族群所不容。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海龍曾經無數次的試驗,希望通過自己堅定地意誌來對抗海水造成的壓迫感,希望不用刺穿耳膜也能讓自己適應深海之中的高壓。

    可是,每次下潛到了一定的深度,蜂擁而至的壓力就會從四麵八方襲來,不光耳朵疼痛異常,頭部更是脹痛難忍,以至於肺裏的空氣都被擠壓出去,難以在海中長時間閉氣。多少次的嚐試之後,“海龍”終於還是在12歲那年選擇了放棄,準備接受被刺穿耳膜的命運。

    然而,就在他又一次失敗,準備回到家中的時候,腳踩到了海底隱藏於泥沙之中的一枚海膽,劇痛襲來使得他有種欲哭無淚的感覺,壓抑多年的情緒混合著不屈奔湧而出,憤怒的在海中掀起層層浪花。

    發泄之後一切都沒有變化,他依然是地球上渺小的一點,也依舊是那個不得不向宿命屈服的男孩子。翻身上船,平躺在被稱作“epa-epa”的手工製作的小船上,看著雲朵和偶爾略過天空的海鳥,靜靜地想著自己未來的人生。

    臥看天空雲卷雲舒,突然之間想起每次受傷時血液向外流出時的情景,這一切是否也與壓力有關呢?仔細思考之

    下,他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在頭腦中形成。每次下潛到一定深度之後就會覺得耳膜疼痛,這是體內的氣壓低於海水造成的壓力所導致的,如果能夠讓內外壓力保持相對平衡是不是就能夠解決問題了?那麽,接下來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能夠使內外壓力保持平衡了。

    想到這裏,“海龍”突然覺得豁然開朗,仿佛一扇嶄新的大門在他的眼前慢慢拉開,透出閃耀的光芒,吸引著他一步步走入其中。

    理清了思路,那麽就是想辦法讓耳膜內外始終把持壓力平衡了,單純的練習,寄希望於習慣顯然不切實際了。那麽隻有通過訓練讓自己體內能夠進行壓力的調節,而且還要儲存更多的空氣供給自己,這是一個複雜的過程,也必然是危險重重的挑戰。但這些對於剛剛對人生經曆了失望,甚至是絕望的人來說,哪怕一道曙光也足夠其奮不顧身的進行拚搏了。

    巴瑤族能夠進行潛水作業,有賴於他們異常強大的肺活量和閉氣能力,表麵上是生活環境的賜予,但更多的是迫於無奈的等待。不過世世代代潛水捕魚的生活,還是帶給了巴瑤族人一定程度的身體進化,他們的肺功能要比一般人強大的多,加上常年的潛水閉氣練習,巴瑤族人普遍閉氣能力強於常人。“海龍”當然也不意外,肺部的能力要比常人強大一些,但這還遠遠不夠,難以支撐更長時間的深海作業,畢竟壓力越來,單純憋著的一口氣難以保持壓力平衡。

    於是,他想到了肌肉和血管,確切說是肌肉的間隙和血液的含氧功能,通過不斷地鍛煉使得這兩方麵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使閉氣之後身體內有更多的氧氣貯存,而且可以根據需要將這部分氧氣轉移到身體任何一處,這樣既能通過局部增加空氣實現抵消深海壓力的目的,又能防止體內空氣過多導致浮力變大,不利於深潛的弊端。需要時從身體各處調出隱藏的空氣,不需要時又將其隱匿於肌肉之間,這需要強健的肌肉,和靈活的肌肉控製力,我們的身體是一個寶庫,隻是有待於我們的進一步開發。“海龍”就這樣邁出了自我身體開發的第一步,雖然被自己折磨的痛不欲生,雖然極限的訓練讓他不斷在死神的刀尖上跳舞,但是他成功了,也正是因為他的思想理念與“”組織不謀而合,在取得成功後,他被招募登上了新生島,成為了今天的“海龍教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