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火炮到位
字數:2143 加入書籤
“轟轟轟……”
荒村的駐軍營地外,不時的響起一聲聲炮響。
沈浪和幾位軍官皆是拿著望遠鏡仔細的觀察著炮擊效果。
一旁,一個穿著樸素,麵容滄桑,有些消瘦中年人,難掩緊張忐忑的心情。
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他,甚至他一家之後的命運了。
此人就是當初發明砂型鑄造法的吳鐵生,現如今京師第一鑄炮廠的技術工程師。
京師第一鑄炮廠的建造還未完工,但沈浪的時間很緊,沒時間等到鑄炮廠建好之後再鑄炮。
於是便在附近給吳鐵生找來了幾間大房子,條件雖然稍顯簡陋,但開爐鑄炮還是可以進行的。
經過這段時間夜以繼日的努力,吳鐵生帶領一群精心挑選的能工巧匠,終於用砂型鑄炮法鑄造出了兩門火炮。
而且按照沈浪提供的技術改進及要求,用的燧發機。
再用新製造出來的水力臥式膛床給炮膛拉了膛線,而且還是螺旋型膛線,是名副其實的線膛炮了。
這兩門前膛燧發炮有兩種口徑,分別是95毫米和120毫米。
95毫米口徑用的18斤的炮彈,作為野戰炮使用。
120毫米口徑用的36斤的炮彈,作為攻城炮使用。
放棄了球形炮彈,改用的是錐形炮彈,這也是該炮炮彈比口徑相仿的紅夷大炮炮彈更重的原因。
因為有膛線的加持,需要裝填的發射藥也大幅減少,精度和射程更不是紅夷大炮可以相比的。
在剛才的測試中,在五百米內,幾乎不要計算什麽彈道,直線瞄準就可以精準命中目標。
95毫米口徑的火炮,有效射程可達一千五百米以上,射程超過三千米。
增加裝藥量,射程還可以繼續提高到四千米。
120毫米口徑的攻城炮,有效射程超過兩千五百米,射程甚至可以達到五千米以上。
皆是遠遠的超過眼下最先進的紅夷大炮,但是在重量上卻又更加輕便。
紅夷大炮普遍重量在一噸以上,也就是一千公斤以上。
而這門95毫米口徑的野戰炮,重量隻有六百多公斤。
120毫米口徑的攻城炮,重量也不到九百公斤。
兩門炮經過測試,達到現在這種水平,沈浪還是滿意的,吳鐵生也較好的執行了他對於技術的改進。
其實,改進的不僅僅是火炮本身,沈浪根據史料和後世的技術發展,對炮架和炮車也進行了不小的改進。
炮車用的兩輪車,非木製,而是全金屬製。
車架後麵有一條長長的尾撐,尾撐套上牲畜就可以拉動,是一種畜力牽引模式,和後世的機械牽引很像,便於機動。
而且,火炮發射時,兩側的車輪和炮架後的尾撐可以形成相對穩固的三角支撐,以便更好的穩定炮身,使精度更加準確。
火炮的仰角則可以通過炮尾下方的一個螺杆進行調節,但方向射界還是隻能轉動炮身來進行調節。
不要小看沈浪這種對炮架與炮車的改進方式,火炮能否精確的調整射程往往不是依賴火炮自身,而是需要靠炮架來解決的。
而這恰恰是大明眼下的短板,大明用於野戰的火炮,幾乎都是小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