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行刺

字數:2053   加入書籤

A+A-




    測試廣告1  詹閌看到這個人,心裏就無比的膩歪。筆神閣 有後人說他是明朝第一刺客,忠勇剛烈之士,實際上就是個不開眼的反動派。

    《明史》記載他上朝的時候懷揣利刃準備搞刺殺,結果被占卜術士一句“異星赤色犯帝座,甚急”提醒了阿棣,然後得了個淩遲和瓜蔓抄的巨賞。

    這段記載,是大漢奸張廷玉編的,沒錯,就是編的,撐死了再抄點什麽民間傳說和不靠譜的野史,可信度幾乎沒有。

    前麵已經說過了,百官上朝的時候,所送的奏折要麽皇帝自己看,要麽由指定的人選誦讀。大臣奏對,最多也就是到了禦座所在的金台前麵,他哪來的機會刺殺?

    退一萬步講,哪怕是到了君臣距離可以很近的武英殿,也有皇帝的貼身太監伺候,阿棣還是個勇武的馬上皇帝,他得多牛逼,武藝得多高超,才能完成刺殺的行為。

    根據某些散碎的信息進行分析後,基本就可以找到其中大致脈絡。對景清這種人的吹捧,隻不過是名教內部自我揚名的手段和炒作而已。

    景清刺殺阿棣,真實發生的可能性應該很大,但事情經過卻不可能有那麽誇張。所謂的占卜術士預警,大概率就是同夥出賣,或者把失敗歸咎於老天不開眼。名教一貫的做派就是如此,並不稀罕。

    如果陰謀論一點,那就可以把思維發散出去。景清在迷你朱時期就是禦史大夫,迷你朱把“都禦史”更名為古老的稱呼“禦史大夫”,官位品級也提升到了正一品,可以說是位極人臣。

    但是到了阿棣上位,直接恢複到老朱時代的規矩。好聽、反古、逼格高的禦史大夫換回都禦史,品級也降回到正二品。你這讓一個剛出頭沒幾年,才學會享受趾高氣昂、作威作福的“禦史台”老大怎麽能接受得了。

    本以為和阿棣也算老相識了,投降也是第一撥投降的,就算不給個爵位,至少不該降級吧。茹瑺不過是王八走鱉運搶了個勸進的頭功,就封了忠誠伯,相比之下自己就委屈得很了。

    嫌官帽子小,心裏委屈,那怎麽辦呢?努力上進就不用想了,再上進也很難衝擊一品大員的級別。那就隻有兵行險著這一條路,以忠孝節義的名聲,為自己換取一個進身之階。

    隻是他錯誤地理解了阿棣和老朱的相像之處,也沒搞明白所謂“忠臣義士”該是個什麽樣子,到最後落得個悲劇收場。

    懷揣利刃,也許並不是為了刺殺,或者就是想說“我要保護陛下”,但是阿棣不會相信,別人也不會相信。

    而那句“欲為故主報仇耳!”,相信也不會真實存在過。總之給蟎清當奴隸的文人編《明史》,真的沒什麽可信度。

    至於說瓜蔓抄的故事,更是胡編濫造,跟方孝孺的滅十足,鐵鉉的“割掉耳鼻下油鍋,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都是一個意思。

    阿棣剛登基上位,要做的是穩定天下,動不動搞那麽多慘無人道的酷刑和連坐,他到底還想不想當好這個皇帝?

    就算景清真的為了迷你朱盡忠,可他難道就不會想想,阿棣被他幹掉之後,大明天下該有誰來掌舵,誰又能夠撐得起這副重擔?

    阿棣再怎麽說也是老朱的兒子,又不是異族入侵了,老朱家自己的事自己解決就好,至於這麽著急上頭嗎。

    當然如果要說名教執掌天下,再換個迷你豬那樣昏庸無能的傀儡皇帝上來,這麽做還真是標準選擇。

    最後結果雖然沒達成,但也沒白浪費了。景清的死,給名教眾人帶來了大量創作靈感,各種野史、話本、傳說等等,又多了一個故事可講。

    甚至衍生出了景清年少聰慧,身負異稟的前傳性故事。說什麽鬼神都不敢接近景清,他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