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共富貴難

字數:3725   加入書籤

A+A-




    “何雲偉加入後,老郭本想讓徐德亮給他捧哏,徐德亮嫌他次。就找另一位老先生,張文良。張先生本名查良燮,是金庸的親叔伯兄弟。結果不久老先生去世。為了湊一個長久的搭檔,這才找到李菁。”

    “就那一年16歲的曹金也來到京城。”

    “老郭還是是曹金的表姐夫,見老郭頭一麵,傻了,這人才27歲,能當我師父嗎?等看完老郭使的一段《賣布頭》,當時就了。”

    “當時相聲不賺錢,老郭隻能四處尋外快,起早貪黑弄點劇本,偶爾找點主持工作。北套房子月租兩千,到手的錢除去房租,剛夠糊口。”

    “那也正是相聲大會最難的年月,雖有老郭從天津請來同行助場,台下卻人聲寥寥。開業沒幾天,來人都走了,就隻剩下4個演員。演出處於半停滯狀態。”

    “劇場一分成,每個人一個月到手50塊。李、何二人倒還好,畢竟有文憑。一個北工大的,一個民族大學的,日後到哪兒找不到飯吃?”

    “老郭卻已是年近30歲的人了,也就是那年六歲的郭麒麟跟從天津打黑車來玩兒。為了省錢,一路上大胖孩子坐老郭腿上,下車都走不動道了。”

    “為討父親歡心,麒麟在老爸麵前表演一段單口相聲。不等兒子包袱抖完,老郭麵色一沉,一言不發地走開。

    “後來麒麟才明白為什麽,因為老郭當時心裏害怕:我這邊苦還沒吃完呢,這孩子以後要是也想幹這個,那可怎麽弄啊!”

    眾人無不動容,雖然鋼絲很多都知道,但於謙親口說出來,感覺自然不同。

    在廣德樓時,本來除周一一天一場,由於沒人聽,後來為周末一天一場。觀眾多則十來人,少則幾個人。《論相聲五十年之怪現狀》裏的段子也在此間,當天等了一下午,隻來了一個過客。後台問開不開場,老郭大喝一聲開!。

    上台後對那位觀眾笑道:要上廁所提前打招呼,我們後台人比你多,打起來你可跑不了!

    演出地點也幾經波折,在廣德樓沒多久,就因經營體製而遭停辦。老郭隻好在家授課,張雲雷就是那時加入的。

    “04年才到華聲天橋,劇場條件非常苛刻,外麵是市場,一條街的魚腥味。劇場內部受潮,音響經常出問題,全靠演員肉嗓子。”

    “屋頂上麵是鐵皮,趕上下雨,演員隻能等雨聲變小再往下說。冬天沒有暖氣,後台一屋子人靠著一台電暖氣烤腳。有些時候一幫人在屋裏坐久了,發現外麵真比屋裏還要暖和。”

    “一幫人咬牙堅持下來,日漸有了名氣,觀眾也多了。見此情形,劇場老板要高分賬,從二八一路要到倒二八!”

    於謙忍不住罵道:“太孫子了!”

    “這些畢竟是市場的事,還要受江湖夾擊之苦。第二次之所以含恨離津。其中一誘因是與其口盟師父楊誌剛交惡。”

    “離開師父後再去別的社團,頭一天人還要他,第二天就讓他別來了。從此老郭在家鄉也沒立足之地。所以組德雲社後,每每邀請同行助場,就有老先生從中作梗,死活不允許自己徒弟去幫忙。”

    “你想想身為津人的老郭,說的又是一嘴撂地相聲,同樣受京城主流相聲界排擠,這就是廟堂與江湖之爭。”

    光聽寧遠也能感覺到當時的四麵楚歌,觀眾稀缺,劇場簡陋,江湖暗戰、勾心鬥角……

    德雲社隻能夾縫求生,難怪直到現在老郭還說同行才是最大的冤家。

    於謙又喝口茶,繼續道:“那些黯淡日子,也有過一抹亮色。”

    “03年老郭住在右安門,張文順沒事兒就拎著啤酒去他家,跟老郭和孩子們一起熱鬧。張先生捧哏,嘴特別碎,誰也學不來。”

    “那時節曹雲金、何雲偉得老郭親授,各下狠功夫,暗自較勁,見麵就互相調侃。廣德樓一次演出,何雲偉崴腳,躺兩個半月,每次見他倒黴模樣,曹雲金就樂不可支。”

    “李菁雖然高一輩,曹何二人從不叫他師叔,一叫師叔,準沒好事兒。當時後台十來人,整天其樂融融,見了麵,又親又抱。”

    “曹雲金第一次上台說《報菜名》,台下隻有六七人。說了半天,一個都沒樂。那天夜裏他輾轉反側,睡不著敲老郭的門,反複問,大家怎麽就不笑呢?”

    “一直聊到夜裏兩點。老郭平日教學,十分嚴厲,唯獨那晚,寬慰曹雲金許久,一遍遍開導說:你是沒見過我當初上台……”

    “還有一次曹發燒,老郭匆忙將其送往醫院。醫院護士一個勁兒指著老郭對曹雲金一口一個你爸爸,老郭隻在一旁笑而不語。”

    “哎!”

    寧遠見氣氛低落,轉換話題道:“您感覺為什麽德雲社會火?”

    “德雲社的成敗,自然係於老郭。而老郭的成敗,不僅僅是因為劇場。”

    於謙正色道:“老郭的才華不必贅言,張文順就說像他這樣愛相聲、嘴上功夫好、天賦高、又能自己創作的人,業內實在太少了。”

    “認識這麽多年,他是真愛相聲!”

    “當時無數老段子,每個老段子都有與時俱進的翻新,翻新之中並不缺乏針砭時弊、諷刺權貴。論笑果真是吊打同行。”

    “老郭爆紅後麵對記者采訪,德雲社後台有人將其喻為雞,勤奮。有人將其喻為熊,勇猛。而徐德亮當時給一個說法,叫野狗。”

    “他毫不掩飾對骨頭的渴望,為爭一口食物也可以不擇手段。無論是一群不懷好意的人,還是一群爭食成性的狗,都決然麵對,直撲向前。”

    “野狗有狼性,狼可以盯住目標數十裏追蹤,野狗也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毅力。”

    寧遠先是驚訝,後來點點頭,那些年一路坎坷、忍辱負重,幾乎以一己之力推動德雲社,最終無可取代。

    “中間幾年的恩恩怨怨你們都知道了,我隻能說一句話……”

    “一個人會隨著的位置上升不斷膨脹!”

    於謙感歎道:“如果賺得足夠多,沒有人會走。徐德亮走後老郭將演出分隊派入各劇場,采取分賬模式,演員拿大頭,分成比例依水平各有不同,但分賬前提是上座率必達八成。”

    “新成立的演出部對外接私活兒有嚴格把控,這就意味著已然具備粉絲基礎的何李二人,難以用自己的人氣變現。”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一起吃苦的情義,終要敗給與人性的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