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字數:4020 加入書籤
&esp;坦白說他不具備研究一手史料的能力,曾經在微博上曬出證件,宣布自己正式在哈佛大學入職成為研究員。
&esp;聽起來很高大上,但很快遭到群嘲。有人指出高曉鬆老師的職位既不發薪水也不提供辦公場所和設備,屬於哈佛大學的編外人員。
&esp;李誕曾在《十三邀》對馬、曉、康的能量頻率排序,這種能量主要體現在言語的壓迫感和侵略性,高曉鬆性格裏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反叛。
&esp;按馬東的說法,蔡康永如水,高曉鬆則是斧子。觀點激進,經常從局部的事實得出尖銳的結論。侵略性強也門戶大開,讓他的言論迅速引起注意。
&esp;但偏見,也容易招來相反的偏見。
&esp;高曉鬆還是那個高曉鬆,他這樣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以前看《曉說》的時候,還叫人家有趣的靈魂,現在叫人家滾粗的公蛆?
&esp;喜歡和不喜歡他的人,會劃分得特別明顯,寧遠比較喜歡的是講個人經曆的幾期。比如在《朝花夕拾》那期講到他二叔的傳奇人生,《戀戀風塵》那期講他跟老狼的校園民謠往事。
&esp;有生動的細節,有生活的溫度。
&esp;招人厭的地方,也是他太過個人和自我。
&esp;有一次《奇葩大會》微博大v,脫口秀譯者穀大白話上節目。說自己那時候沒去過美國,為了能消化脫口秀裏的各種梗,隻能下笨功夫。
&esp;高曉鬆接茬:那你為什麽不去?
&esp;穀大回答:沒錢那個時候。
&esp;高曉鬆:……
&esp;對高曉鬆來說不會預設有人會因為沒錢出不了國。拋開對人的好惡,就事論事談,高曉鬆說的話對嗎?
&esp;所謂偏見就是,它有它的道理,但它很難做到公允和全麵。
&esp;吐槽國人節奏感差,對音樂感知能力差。去西方體育場裏看球,人家打call可以打很複雜的節奏。
&esp;維族兄弟玩樂器,信手拈來;漢人學樂器,就跟學數學似的。漢族在能歌善舞這一單項上排名倒數第一,整個邊疆地區全部能歌善舞,越往中間越不行。
&esp;果然節目播出後招來不少反對意見。比如歌手龔琳娜的老公老鑼就非常氣憤:誰說漢人沒有古代不重視音樂?
&esp;曾侯乙的墓一個王,在墳墓裏沒有帶別的,就帶了兩個樂隊。不光有編鍾,還有笙。
&esp;你說那個時候音樂重要不?肯定有它的意義,天哪,2500年之前那個編鍾已經有十二音階。
&esp;老鑼是什麽人,從事音樂創作20多年來的一個德國人!
&esp;不是曆史學家,也不是音樂家,無意於評判孰對孰錯。但一個不變的準則是兼聽則明。不必把高曉鬆說的一切都當成真知,也不必對他的偏頗口誅筆伐,畢竟對不對不是由他說了算,我們每個人心中還有一杆秤。
&esp;比起高曉鬆說錯了什麽,更需要警惕的是滾。
&esp;一句每個人都能說出的常識: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堅決捍衛你說話的權利。但這也是一個被束之高閣的常識。
&esp;說錯了什麽不是重點,重點是如果高曉鬆因為說錯就必須“閉嘴”“滾”,那麽我們每一個人都將失去說話的權利。因為歸根結底,你總有說錯話的時候吧?
&esp;有人說高曉鬆不是研究曆史的專家,憑什麽半瓶水叮當響。且不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閱讀曆史,理解曆史。就試問你以為一個人具備了專業身份,就會免於攻擊了嗎?
&esp;前幾天易中天被自稱乾隆後人的男子投訴,隻因為他說乾隆是王八蛋。
&esp;他們全都是各自領域內的專家和大拿,但在反對派眼裏專業可以隨時打翻在地,然後審判和揪鬥他們的原罪。
&esp;說白了背後的爭論,無關事實與專業,隻有黨同伐異。
&esp;真正的知識從來不害怕反對和交鋒,相反隻有在不斷的批評和指正中,知識才會革新和進步。
&esp;但你看無論是罵北島的人,還是高曉鬆直播間下的評論,可有半點基於問題和邏輯的探討?可曾就事論事指出過究竟錯在哪,正確的又該是什麽?
&esp;隻有複讀機的謾罵,以及謾罵背後的目的消滅異端。
&esp;當一種觀點需要消滅其他競爭性觀點時,事實上就宣告自身的貧窮和虛弱。
&esp;錯誤的觀點不會消滅正確的觀點,不允許錯誤的存在,才會讓正確因為缺乏討論而被荒廢。
&esp;今天總愛說平庸的惡究竟是什麽意思?
&esp;由德國猶太裔哲學家漢娜提出,千萬不要以為這個今天看起來很有道理的觀點,被當時德高望重的阿倫特提出會獲得一片讚賞,相反大眾幾乎要將她趕盡殺絕,學校要她停課。
&esp;政府派特工威脅,還說她是辱猶分子。讀者的來信一封接一封,全都不堪入目。
&esp;按照當時來看,所有人都覺得漢娜錯了,錯了就該被抹殺?
&esp;那麽正確永遠無法存活到成為正確的那一天。
&esp;我們總是容易根據自己的感情、立場去評判是非。說實話,這太正常幾乎就是人之本能。
&esp;但平庸之惡,不就是每一個普通人所犯下的嗎?
&esp;與惡魔無關,甚至與作惡的動機無關,人隻是沿著自己的慣性,就可能滑落惡的深淵。
&esp;如何製止平庸的惡?
&esp;隻有獨立思考!
&esp;現在都太容易被帶節奏,太容易就陷入他人的煽動中。一旦出事情,大多數人不是先追查真相,而是先宣泄情緒。
&esp;我們總是急著站隊、急著人雲亦雲地發表意見,而不是獨立思考、冷靜辨別。感情變得越來越廉價,離真相卻越來越遠。
&esp;身邊有各種角色的人,每天都在說服我們自己,讓我們支持他的觀點,以至於可以幫助他完成一些事情。
&esp;這並無對錯,可是我們的價值觀,尤其是生命價值觀這件事,要做反煽動,反被洗腦。”
&esp;低水平的認知,缺乏獨立思考能力,總是被煽動性的言論洗腦,這些隻會讓一個人固步自封、停滯不前。
&esp;這個時代在喧囂的輿論中,拒絕標簽效應,培養自己的批判性思維,才是最重要的。
&esp;不要用情緒代替思考,被感情輕易衝昏頭腦。讓子彈飛一會,別急著下結論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