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安息
字數:3409 加入書籤
賀賀給這章加了愛的屏蔽,如跳訂等半晌可破, 如app抽風請刷新
作為一個張和心目中久居深宮的白蓮花太子, 劉據的表現可謂瞬間粉碎了他從史書裏勾勒出來的粗淺印象。首先, 十幾裏的山路, 劉據竟然能認得路, 仿佛是之前來過這裏的一般。其次, 崎嶇的山路連張和這個現代人都連連叫苦, 腳上走出了水泡, 但劉據這個從小被多方寵愛嬌慣的太子,竟然一聲不吭,腳程不歇地往前趕路。
“子珩。”他皺著眉頭對張和說,“有人非得要置我於死地,雖然還不確定是誰,但我們必須要在天亮之前來到泉鳩裏,我在那裏有個朋友, 隻有藏在他家才是安全的。”
劉據口中的朋友姓王, 叫做王涉,家境貧寒, 隻得靠編織草鞋帶到縣城販賣才能gòng yīng太子幾人的生活。張和不知道太子是怎麽認識這麽一位窮朋友的, 但太子及冠時皇帝就給他設立博望苑, 據說裏麵多以異端進,因此認識幾個藏匿在民間的窮人想來也不奇怪。
王涉雖然窮, 但氣度不凡, 見多識廣, 張和呆著無聊的時候,經常與他攀談。也正是從王涉的交談中,張和最後下定決心,暫時不要離開太子身旁。
雖然他穿越過來的時候自帶能聽懂上古漢語的技能,但聽懂歸聽懂,很多文言文的意思對他這個現代人來說太過艱深,他一個人出去恐怕很快就會暴露出自己的無知來。而且西漢出行需要路引,這東西要去官府打zhèng shū,張和覺得自己作為一個逃匿的太子-黨,去官府就是馬上被捉拿歸案的節奏,他當然不敢輕舉妄動。
沒有路引,文言文學得又不好,還沒有在古代生存的技能,張和覺得自己出去單獨行為絕對是死路一條,因此隻好和太子一起過起了家裏蹲的生活。
王涉每天都會帶上他和張和、劉據編的草鞋去縣城賣,順便打聽從京城來的消息。京城帶來的壞消息數不勝數,王涉隻敢挑著好的說。但是隨著天氣轉涼,能賣出去的草鞋越來越少了,家裏過上了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王涉害怕太子挨餓,自己幾乎滴米不沾,靠吃草根野菜度日,臉上漸漸凹陷下去,終於被太子發現。
“你不能為了我每日挨餓。”劉據說道,“我有一位富有的舊相識,就住在湖縣的縣城裏,你替我前去尋找,問他借些錢財接濟。”
“萬萬不可!”王涉和張和幾乎同時開口說。
劉據一臉疑問地看著他倆,王涉搶先說:“人心叵測,誰知道太子殿下您富貴時的朋友,現在還是不是一如既往?仆覺得此舉太過冒險。”
劉據又看向張和:“子珩又是為何反對?”
那當然是因為史書記載你托人找這位富裕的朋友,結果敗露行跡,於八月辛亥日被地方官兵圍捕,兩個皇孫遇害,太子自縊而亡,主人為了保護太子遺體免受刀兵傷害,格鬥而亡。張和心裏這麽想著,但他又不能直接這麽說出來,太子非覺得自己瘋了不可。
於是他選擇了一個折中的方式,委婉提醒道:“據我所知,陛下並沒有赦免太子的罪名,地方官吏還在搜捕,如果王涉在找殿下那位朋友借錢的時候不小心泄露了行蹤,那不光太子,這裏所有人都會處在危險之中,殿下還請三思。”
“你們說得有理。”劉據不是一個不講理的人,他聽完兩人的意見之後,放棄了找朋友借錢的打算。
然而曆史發展的車輪似乎並不以一個穿越者小小的改動而停止前行,就在張和鬆了口氣覺得可以平安等待劉徹公開宣布太子無辜那一日重返長安的時候,一個叫做張富昌的兵卒敲開了王涉家的大門。
“這位軍爺有何吩咐?”王涉故意堆起討好的笑臉,對張富昌說。
那張富昌進了院子,先嫌棄地看了一眼倚靠在牆根的農具和鋪滿半個院子的草鞋,高聲問道:“湖縣泉鳩裏人士王涉,你的戶籍上是獨門獨戶對吧?”
“正是,請問有什麽不妥之處嗎?”
“我聽說你最近在縣城買炊餅,總是一次買五個餅,這麽多你一個人吃得下嗎?”
“不瞞您說,鄙人勞作後特別能吃,這些都是我一個人吃的。”
張富昌斜了一眼他凹陷的臉頰,哼道:“不像,你每天吃五個餅都不至於瘦成現在這樣,而且我聽說你上個月還是隻買一個餅帶回家,短短時間裏食量增加又日漸消瘦,這裏麵一定有鬼!”
張和一從外麵回來就聽到了院子裏的爭執,他連忙偷偷沿著籬笆繞到房間一側,打開窗翻爬了進去。
劉據正伏案休息,看到張和一反常態從窗戶裏爬了進來,頓時起了警惕。
“殿下,快帶皇孫先行離開。”張和急匆匆地說,“外麵來了一個兵卒,正在盤問王涉有沒有藏匿別人,很快就要過來了。”
劉據一聽連忙喚醒老二,卻發現一向淘氣的老三並不在屋內。
“來不及了,帶一位皇孫先走。”張和也不從案上爬下來了,就著蹲在窗口的姿勢催促道,“再不走就晚了。”
劉據拉著皇孫爬出窗子,就看到他用手往上一指:“弟弟在樹上。”
劉據張和抬頭一望,那年紀最小的皇孫,可不正爬在院子旁邊的一株桃樹上摘桃子嗎?此時聽到院子裏的聲音,他心裏也知道不對勁,就趴著樹枝一動不敢動,生怕被下麵的闖入者發現。
可惜天不遂人意,隻見一陣旋風刮過,桃樹枝葉搖晃,小皇孫藏在袖子裏的一個桃子掉了出來,正巧砸在張富昌麵前。
那個張富昌抬起頭,看到樹上趴著的少年,嘴角突然向上扯出一個燦爛的笑容:“哎呦,我說是誰呢?這不是李皇孫嗎?”
在場的三個大人心裏都是警鈴大作,這個張富昌認識小皇孫並能準確叫出他生母的姓氏,說明此人要麽是在長安城見過皇孫本人,要麽是有什麽人給了他皇孫的畫像,無論哪一種都說明了,眼前這個張富昌絕對不是什麽普通的兵卒,他和一路上追殺太子的人恐怕脫不了幹係。
張和從小無父無母,在福利院裏長大,從未感受過親情的溫暖,卻很是羨慕那些享受天倫之樂的人,因此特別喜歡小孩子。那小皇孫憨態可掬,這幾日相處下來有些熟悉了,張和是無法忍受小孩子在他麵前受到傷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