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七章 象棋高手李開先
字數:6036 加入書籤
第七百三十七章象棋高手李開先
李開先(1502~1568),漢族,山東濟南章丘人。明代文學家、戲曲作家。字伯華,號中麓子、中麓山人及中麓放客。嘉靖八年(1529)進士,曆官戶部主事、吏部考功主事、員外郎、郎中,後升提督四夷館太常寺少卿。二十年,目睹朝政腐敗,抨擊夏言內閣,被罷官。他壯年歸田,“龍泉時自拂,尚有氣如虹”,希望朝廷重新起用,但又不肯趨附權貴,所以隻能閑居終老。李開先的文學主張和唐宋派接近。他推崇與正統詩文異趣的戲曲,主張戲曲語言“俗雅俱備”,“明白而不難知”。李開先,作為有明一代北曲中興的大家,號稱“詞山曲海”,名列“嘉靖八才子”之一。他致仕後在章丘繡江河邊與同邑詩人創立“富文堂詞社”,一時名流匯集,成就不凡,成為鄉邦文學史上的盛事。李開先對後世影響甚深,直至現代,有許多研究者認為他才是《金瓶梅》的作者。
李開先自幼聰慧,琴棋書畫無一不精。他是一位象棋高手,終其一生沒有對手。雖然他最小就癡迷象棋,但象棋對於他畢竟隻是一種副業,但是他的棋藝使當時那些職業棋手都望之披靡,而且寫了不少詩歌來分解下棋的方法,總結他下棋的實戰經驗和記敘下棋時的情景。為後人留下幾十首內容廣泛的象棋詩。新中國成立後,新華書局將他的文稿編寫成書。十歲時,他就寫了第一首名叫《象棋口訣詩》。
詩雲:將帥高坐金鑾殿,
不離九宮不對麵。
士將保駕不過河,
分別走口和走田。
車行直路無阻擋,
馬躍日字任盤旋。
四門炮火威力大,
專門隔山轟營盤。
兵卒個個忠且勇,
不思後退隻向前。
此詩雖然隻是一首普通的敘述詩,但出自十歲孩童之手,也委實難得。第二首詩是李開先十一、二歲時寫的。那時他因對象棋癡迷太深,整日與同學弈棋,竟達到廢寢忘食、不肯讀書的程度。這一日,他又未上學,隻一門心思弈棋。其父大怒,便將其棋子搶來扔到河裏。李開先一見心愛的棋子葬身河底,萬分悲痛,放聲大哭半晌後,便寫了下麵這首《吊象棋詩》。
詩雲:將帥離開金鑒殿,
滔滔江河雙遇難。
士象跟隨去保駕,
可惜難走口和田。
車沉海底輪生鏽,
馬肉作魚當美餐。
四門大炮空有威,
火藥受潮難翻山。
十員兵卒雖忠勇,
未過河界怎向前?
此詩不僅很好地反映了一位嗜棋如命小棋迷的心情,而且頗有新意,最後一句更巧妙地把棋規與現實有機地聯係起來,更富情趣,頗具匠心。
自此以後,李開先發憤讀書,隻把下棋當作一種業餘愛好。長大後的他涉獵多個領域,均有所成。李開先一代棋藝高手,無人能敵。吳橘隱和吳升甫是當時著名棋手,李開先讓他們三先,他們也根本不是對手,讓他們一馬,他們也往往贏不了一兩局。當時飲譽天下的象棋國手是燕京人陳珍,他曾經打敗了另一位極負盛名的象棋高手張希秋,轟動天下,馳名遐邇。但李開先的棋藝比名滿天下的國手陳珍更高一籌,對局時經常饒他一馬,但即使如此,一年下來,二人之間無數次對局搏殺,陳珍也總是大敗虧輸,僅能走和寥寥數局而已,從來沒有贏過李開先一局。當時就有人稱讚他:隻此一技,可高古今。
李開先在《送棋客吳橘隱兼及吳升甫》寫道:雖雲國手同推汝,叵奈強兵獨有吾。每讓三先難成埒,縱饒一馬亦長輸。他還寫有兩冊《前象棋詩》和《後象棋詩》留傳於世,對棋界有不朽貢獻。
李開先自幼聰慧,“生而卓異,七歲能文,讀書一見輒成誦,為文下筆輒千言”。[2]琴棋書畫無所不通,尤醉心於金元散曲及雜劇。
嘉靖七年(1528年)中舉,次年中進士。在戶部雲南司任主事,先後兩次奉命運軍餉去寧夏邊防。曾針對邊患嚴重、防務廢弛的情況,上奏朝廷,提出澄清吏治、富國強兵,掃除邊患的主張,但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嘉靖十三年,調任徐州監管糧倉。在任上大力整頓糧政,由於觸犯宦官的利益,整頓受到抵製和破壞,最後以失敗而千終。不久,調入吏部。先後任考功司主事、司勳司員外郎、文選司郎中等職,官製太常寺少卿。嘉靖二十年(1541年)夏,為權臣夏言所忌,被削官罷職,放歸故裏。李開先回鄉後,在章丘綠原山與同鄉好友結成“詞社”,又組織成立“富文堂詞會”。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其《閑居集》問世,收錄詩詞四卷、文章八卷。他還非常推崇民歌,認為“真詩隻在民間”,先後編刻《煙霞小稿》、《傍妝台小令》等民歌集。嘉靖八年(1529)中進士,在戶部任事。曾運餉金至寧夏,目睹邊防荒弛,外患嚴重,深有感觸。歸途經陝西關中,登門拜訪當時削職家居的文學家康海和王九思,為他們所賞識,自此締交。
自嘉靖十一至二十一年(1532~1542),曆任吏部考功司主事、稽勳司員外、文選司郎中、太常寺少卿,並曾提督四夷館。此一時期他和王慎中、唐順之、陳束、趙時春、熊過、任瀚、呂高等人詩文唱和,人稱“嘉靖八子“,他們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文風,主張學習韓愈、柳宗元、歐陽修和曾鞏,強調作品的思想內容,要求文字平易樸實。他因抨擊當時執政的夏言和嚴嵩,揭露當時政治的腐敗,嘉靖二十一年(1542)被削職,回到章丘故居。
回鄉後,在家修建亭園,結詞社,征歌度曲,搜集戲曲及民間文學作品。他利用當時民間小曲的形式,寫成《中麓小令》100首,流傳很廣。王九思曾和了100首,合刻為《傍妝台百曲》。嘉靖二十六年寫成傳奇戲曲《寶劍記》。晚年他用金、元院本形式寫成《園林午夢》、《打啞禪》等6種,總名《一笑散》。還用民間流行的《山坡羊》小曲形式寫成《市井豔詞》一書。他是當時著名的藏書家,尤以戲曲為多,有“詞山曲海“之稱,曾和他的弟子一起刪定元人雜劇16種。
李開先是一位象棋高手,終其一生沒有對手。
雖然從小就癡迷象棋,但象棋對於他畢竟隻是一種副業,但是他的棋藝使當時那些職業棋手都望之披靡,而且寫了不少詩歌來記敘下棋時的情景,如《送棋客吳橘隱兼及吳升甫》寫道:雖雲國手同推汝,叵奈強兵獨有吾。每讓三先難成埒,縱饒一馬亦長輸。吳橘隱和吳升甫是當時著名棋手,李開先讓他們三先,他們根本不是對手,讓他們一馬他們也往往贏不了一兩局。
當時飲譽天下的象棋國手是燕京人陳珍,他曾經打敗了另一位極負盛名的象棋高手張希秋,轟動天下,馳名遐邇。但李開先的棋藝比之名滿天下的國手陳珍更高一籌,對局時經常饒他一馬,但即使如此,一年下來,二人之間無數次對局搏殺,陳珍也總是大敗虧輸,僅能走和寥寥數局而已,從來沒有贏過李開先一局。當時就有人稱讚他:隻此一技,可高古今。
李開先在《後象棋歌》中總結了自己的象棋實戰經驗,匯集了一些基本理論,提出了“莫走顛崖,宜居要地”;“勢有大小,貴能善時”;“彼強我弱避其鋒,我寡彼眾張其勢”等等這些類似順口溜的詩句,言簡意深,通俗易記。他強調“當頭用炮能驚眾,夾肋藏車可突圍”認為當頭炮布局優於其他布局;李開先還特別注意發揮兵卒的實戰作用:“再較一局,用卒當先,彼敵為其阻礙,我師借以遮攔。行行不斷,著著求先。縱仇越複,恤弱邢遷。昏中見日,火星生蓮。出能破扃,入可斬關。禁子若泰山之壓,成家如磐石之安。”這個結論和清末的一代象棋國手巴吉人(《反梅花譜》原作者)的用卒理論一脈相承,所見略同。這是棋藝到了顛峰的化境,棋子的威力發揮到了極致的高深境界後,所得出的結論。
李開先所著《象棋歌》流傳至今。
嘉靖七年,李開先赴“鄉試”中了舉人,第二年考中進士。開始在戶部做官,任雲南司主事。這時明朝北部的蒙古部族不斷南下騷擾,北方人民深受其害。從嘉靖九年起,李開先先後兩次奉命運送軍餉去寧夏邊防。到前線後,他才發現邊患嚴重,是因為邊帥苟且偷安,防禦廢弛,軍政腐敗。可他們卻謊報軍情,掩耳盜鈴。李開先對此憂心於懷,他曾希望能澄清吏治,強國利民,但小小主事的意見並沒有引起重視。
嘉靖十三年,李開先被調到徐州管理廣運倉。明朝製度規定,倉務管理,除朝廷命官外,需同時派宦官監督。李開先到職後,看到糧政同樣弊端百出,不僅部門小負責人串通盜竊,宦官們也都貪汙,運糧的軍民深受其害。他決心革除積弊,厲行整頓。當時是宦官橫行天下的時代,整頓必先損害宦官們的利益。所以,工作一開始,就處處受到抵製和破壞,使整頓無法進行下去。李開先的抱負雖難以實現,但他憂國愛民的精神卻受到朝野的欽佩。
李開先在官場上正直務實,在民間大度融融,文采飛揚。一日,一讀書人在朝陽洞內讀書,聽見腳步聲,知是李開先至此。便對洞口吟道:“人對青山山對人,不知誰是主和賓。”李開先聽到這人吟出一道七絕的前兩句,知是意在為難他。正在這時,一牧羊姑娘吹起了牧笛,李開先立即接吟道:“猛然穀裏一聲笛,喚出梅花隴外春。”吟罷,二人哈哈大笑起來。
在戲曲創作上,李開先既是編劇、又是導演和演員,李家戲班子的演員則從全國“海選“產生。李開先的後人說,李開先曾親自在《斷發記》中飾演男一號李德武,聲情並茂的表演打動了很多聽眾,一位姓王的大戶人家的小姐由此迷戀上了這位“明星”,成為他的鐵杆“粉絲”。經過一段不為人知的秘密相戀後,剛剛斷弦的李開先迎娶了這位在他生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王小姐,成就了一段曲壇佳話。
物影響編輯李開先一生“三好”:一好戲曲,二好藏書,三好交友。
曾改定元人雜劇數百卷,用金元院本形式定成雜劇《園林午夢》等六種,撰有戲曲理論著作《詞謔》。其散曲《中麓小令》流傳很廣,當時鄉村街頭到處有人歌唱,為這部曲題“跋”的名流多達84人之多。李開先性好蓄書,藏書甲於齊東,與金陵焦竑稱為“南北兩大家”。做官時,其薪俸主要用來購書。回鄉後,修建“藏書萬卷樓”“詞山曲海”為藏書處所,所藏以詞曲話本最多,有“詞山曲海”之譽。並根據藏書輯錄了部分明代戲曲資料,評選了不少散曲和雜劇的曲文,對後世文學研究有較高參考價值。當時著名藏書家邊貢、劉西橋等人也以藏書知名,但藏書不久即散佚,而李氏藏書長達百年。曾編輯有《李中麓書目》,早佚,據其《藏書萬卷樓記》稱:“乃仿劉氏《七略》分而藏之。樓獨藏經學時務,總之不下萬卷,餘置別所凡五”。
李開先極為好客,凡誌趣相投者均視為知己。曾至陝西拜訪著名的戲曲家王九思和康海,三人一見如故,詩曲唱和。所藏書在明末清初被毛扆“汲古閣”、朱睦木挈“萬卷堂”、徐乾學“傳是樓”所收。李開先在當時文壇上頗受人所重,與王慎中、唐順之、陳束、熊過、任翰、呂高等號稱“嘉靖八才子”。
李開先墓位於章丘縣埠村鎮鵝莊村東,濟(南)王(村)公路南側李氏塋地內。1979年公布的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東省第二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錄。[6]李氏塋地東側為李開先墓,墓前有碑一通,明崇禎二年(1629年)立,上書“太常寺少卿中麓李公墓”。碑前還有兩方碑座,原有兩塊無字碑,據李氏後裔講,後來李家破落,無財力刻字,故成無字碑。座前甬道兩旁,有翁仲和石虎、石羊、石馬各一對,形體完好。再前是石坊,由三根平滑的條石扣成門狀,頗簡陋。塋地西側為李開先父母的墳塚。墳塚南端為簡陋石坊,石坊北麵,有石獸兩排,石獸再北立石碑三通,成品字形布局。前兩碑碑座為石雕,碑頂鐫雲龍浮雕,額題“奉天誥命”字樣。塋地石碑,均為明代石刻,其中石坊上額“李氏先塋”及楹聯“漫漫長夜何時旦,瑟瑟高鬆不計年”,為李開先之友、書法家蘇州書寫。
(本章完)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