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一章 延平郡王挫愈奮

字數:3664   加入書籤

A+A-




    忽如一夜風雨驟!
    屢遭挫折,又受了魯王兵勢燃福建的啟發,鄭成功終於意識到了旗幟的重要性,改奉永曆年號為正朔,永曆帝冊封其為“延平王”,亦有人稱之為“鄭延平”。
    從此,他的軍隊規模迅速擴大,但領土太少,籌集糧餉困難的問題也隨之而來,沒辦法,鄭成功隻得揮兵南下。
    其時的閩南,局麵極度混亂,明、清的官軍你爭我奪,以死相搏,土豪、山賊也乘勢擁據城寨,相互爭並,而且就近向百姓課收錢糧。
    鄭成功率部打擊閩南的清軍,也沿路收服各地的城寨以為糧源,先後攻取了清軍占據的漳浦、雲霄等地,平定了達濠、霞美等寨,再攻詔安不克,轉入粵東,經分水關至潮州一帶征討不合作的零星勢力,又第次收服了潮陽以及周邊許多山寨,抵達潮州。
    潮州守將郝尚久,雖已隨李成棟反清,但曾襲擊過施琅、鄭鴻逵等部,也曾拒絕過鄭成功“聯軍”的要求,在鄭軍攻打新墟寨時還曾派兵與之為難,鄭成功以其立場“不清不明”為由,出兵擊之。
    郝部不敵,退守府城,揭陽、普寧、惠來等縣盡被鄭成功所部占領。適逢清軍再次進攻廣東,郝尚久背腹受敵,負氣降清,引清軍對抗鄭軍。鄭軍圍城三月不克、士氣低落,糧餉接濟又困難,不得不解圍退回閩南。
    無疑地,通過這次出征,鄭成功認識到,一支軍隊,除了旗幟,還必須要有自己的根據地,這才打定了收取廈門的主意。
    計取廈門不久,鄭成功即接到了永曆帝令其南下勤王的急檄,命叔父鄭芝莞留守廈門,唯恐有失,又讓居於廣東揭陽的鄭鴻逵移師往廈門協防,自己則親自率兵南下。
    既已奉永曆年號為正朔,鄭成功便一心要護得永曆帝安全,也不顧天氣,一路上隻管率艦隊前行,抵南澳稍作補充後,即又出發。
    至鹽州港附近,風暴驟起,虧得主副中軍船的兩位駕駛,鄭成功的主船才沒有解體、翻覆,但是,幾乎所有船上器具,包括鼎灶都一並丟失,鄭成功連餓兩餐,直到隔天下午風雨漸歇,主副座船才得以回到岸邊跟艦隊會合。
    鄭成功並沒有因此而動搖勤王的決心,不過停頓了兩天,繼續前進,終按預定計劃抵達廣東大星所。
    鄭成功長舒了一口氣,卻不怠慢,上岸後,立即召集諸將商討進兵之策。
    鄭成功率兵南下勤王不久,清福建巡撫張學聖即得到了消息,衝向命馬得功、王邦俊等道“鄭成功的主力趕往廣東,廈門的防務必定鬆散,我等正好乘虛攻取廈門。”
    諸將紛紛附和道“所言甚是,別處都在建功,我等也不該袖手旁觀,免得落在了別人的後麵。”
    鎮江總兵馬得功卻突然道“理兒倒是這麽個理兒,而且廈門乃鄭成功新建的巢穴,其子其妻均居於此,珠寶財物指定少不了,但是,要取廈門須得橫跨大海,我們的船艦不足,又該如何是好?”
    經了他這一提醒,諸將以為然,一齊看著張學聖。
    張學聖笑了笑,故作高深地道“這個無妨,鄭成功之叔鄭芝豹現在南安,我已命人挾持了他,命其交出船艦渡載我軍前往廈門,這個鄭芝豹可不同於鄭成功,一心要跟其兄鄭芝龍歸降,沒費多大勁兒,他就同意了。
    現在的問題是,居於廣東揭陽的鄭鴻逵正往廈門趕,我等務須盡快擊潰負責廈門防務的鄭芝莞,而後迅速地接受廈門的防務,以防備鄭鴻逵。
    鄭鴻逵雖不比鄭芝豹,卻最看重親情,迫不得已,以其母、其兄的性命相威脅,應該也能奏效。”
    諸將聞言,盡皆大喜,馬得功卻又沉思著道“廈門既是鄭成功新建的老巢,若知廈門有失,必誓死相爭,我等未必就能守得住廈門,與其跟他死拚,倒不如咱們先抄了他的後路,他必元氣大傷,我等慢慢再消滅之,或許能更有利。”
    諸將自然也不想死戰,不由又轉頭去看張學聖。
    張學聖懂得諸將的心思,更知道馬得功的盤算,心中不願,卻礙於他乃此次作戰的主力,不好直接反駁他,又不想把這責任攬到自己頭上,暗自歎了口氣道“戰場形勢千變萬化,視情而定吧。”
    馬得功明白他在推脫責任,但心中主意既定,領了命隻管按自己的主意行動,日後果被逮捕治罪,且不去說。
    單說鄭芝莞,見清軍來襲,未戰先怯,隻顧著將財物搬運至私人船上逃亡,讓清軍輕鬆地就破了廈門。
    事出突然,董夫人和鄭成功長子鄭經隻來得及攜帶祖宗牌位避於海上逃過一劫。
    馬得功率部把鄭家的積蓄、裝備掠奪一空,裝船回返,恰跟趕赴廈門協防的鄭鴻逵及其所部遭遇,鄭鴻逵竟果如張學聖所料放過了他們。
    因為形勢變化得太快,永曆帝又不停地在逃亡,再三反複,鄭成功的進軍方案才總算定了下來。
    未及鬆口氣,廈門遭襲的消息就傳了過來,全軍思歸,哭聲遍聞,原要繼續南下勤王的鄭成功不得不班師回廈門。
    回到廈門,鄭成功斬殺了怯戰逃跑的叔父鄭芝莞,放走馬得功的鄭鴻逵深為愧疚,主動交出兵權,自請退隱東石鎮白沙,不再過問政事。
    這些事剛了,施琅因叛變事泄殺害了鄭成功的部將曾德逃跑,鄭成功大怒,處死了施琅的父親、胞弟,猶在憤憤不平,聞知鄭成功班師方才護著董夫人返回的鄭經進來道“魯王來了。”
    鄭成功一愣道“他來幹嘛?”
    鄭經道“舟山丟了,怕是來借住的。”
    鄭成功道“若不是他中間橫插一杠子,隆武朝哪能這麽快就完了,這就是個罪人,告訴他,我鄭成功的廟太小,容不下他這尊大佛。”
    鄭經遲疑了一下,還是道“據說他已經上表朝廷,放棄監國名義,皇上為了維護在東南地區的影響,讓他仍保留監國的名義。”
    鄭成功“哦”了一聲,道“即便如此,咱也不能承認他的政權,要想借住,就讓他以明藩王的身份去金門,保證他的生活。”
    鄭經點了點頭,轉身往外走,鄭成功又道“要命人嚴密監視,對他的部下將領要盡力予以分化收編。”
    魯王原就心灰意冷,因此,索性做起了寄人籬下的“寓公”。
    公元1661年,永曆帝及太子被清軍吳三桂部俘獲,明統告絕。以張煌言為首的忠於明室的文官武將又重新醞釀擁戴朱以海出麵組織朝廷,因為掌握實權的鄭成功父子不支持,隻能作罷。
    不久,鄭成功在台灣病逝,鄭經執政後魯王的境遇更為惡化,甚至到了“宗祿”被停發,連日常生活都不能保證的地步。
    朱以海雖正值中年,但一直患有哮喘病,又長期漂泊於海上,再加上十幾年屢遭挫折,翼收亡羊補牢之效以彌前愆而不可得,終於1663年十一月十三日以“中痰”去世,享年四十五歲。
    施琅逃脫後,跟鄭成功從此結下大仇,歸降大清,終有一日,帶清兵滅了鄭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