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一章:白骨壘成丘
字數:4676 加入書籤
&esp;事實上,顧炎武曾經是到過即墨的,他不僅到過即墨、在黃家做過客,還與黃宗昌遊嶗山,並為黃宗昌、黃坦的書寫了序言。
&esp;這兩人乃是黃培的堂兄弟,顧炎武又怎麽可能沒有與黃培見過麵呢!
&esp;要知道,這兩人,一人是南方遺老大儒,一人是北方遺老官宦世家,又豈會沒有了聯係!
&esp;但是,這件事鬧得實在是太大了,而黃培又決意用自己來換取顧炎武,再加上錯綜複雜的政治環境,使得蔡士英隻得放走了顧炎武。
&esp;而顧炎武的被放,那些牽連進來的士人,就沒有理由在關著了。
&esp;畢竟相對於名頭響亮的黃培、顧炎武,這些士人是在不算什麽!
&esp;“啪!”
&esp;蔡士英使勁一拍驚堂木,沉聲道:
&esp;“前番《含章館詩集》案,本官已經審明:
&esp;黃培因係明朝世宦,隱懷反抗本朝之心,刊刻逆書,已屬不法,吟詠詩句,尤見狂悖,且寬袍大袖,延用前朝服製,蓄發留須,故違當朝法令,大逆不敬。
&esp;應按隱叛誹薄之罪,但律無正文,無從援引,謹援他律比附,定擬絞罪!
&esp;餘者諸人,則罰除銀兩,各令居家悔過”!
&esp;複漢二年,康熙八年四月初一,黃培在濟南慷慨就義,終年66歲。
&esp;宋繼澄次子、黃培的外甥宋璉在為黃培寫的墓誌銘上寫道:
&esp;黃公培臨刑前從容作詩,笑談自若,自以為死得其所。
&esp;並在臨刑前告訴他:“你是明白我的,明亡時我送母親靈柩回家,本應該殉國,卻沒有做。現在,我不想為自己做無罪的辯護,隻希望一死。”
&esp;黃培之子黃貞明將其父靈柩運回即墨後,於四月十四日,葬於即墨城南水清溝黃培生前所造壽墳。
&esp;黃培的如夫人劉氏料理完黃培喪事後,在墓旁自縊。
&esp;黃貞明亦入嶗山深居不出。
&esp;其女年方及笄,矢誌不嫁,帶著其父畫像,出家嶗山潮海院為尼,法號“喜岩”。
&esp;(後遷巨峰前白雲庵,今庵前之白木槿係為親手所植。)
&esp;……
&esp;黃培被害的消息,傳到了南陽後,冒辟疆嚎啕大哭,狂醉之後做了祭詞祭奠。
&esp;他與黃培雖然並未見過麵,但是,兩人都是文壇領袖之一,是以彼此之間神交已久,卻不想自己還來不及說動陛下相救,黃培已經慘死清廷刀下。
&esp;臥龍崗山下,皇宮已經修建了三大殿,其中,議政殿被朱慈炯其名為皇漢殿,並讓朱耷親手題字做匾。
&esp;留下的墨寶,卻被朱慈炯珍重的收入了內帑之中……
&esp;頭戴天子十二琉,朱慈炯坐在皇漢殿中,手中捏著紅劍部傳來的消息,隱藏在珠玉後麵的臉,深沉的可怕。
&esp;“叔祖,你怎麽看?”
&esp;朱耷隻聽得天子這沙啞的話語,隻覺得心中突突。
&esp;伴隨著陛下親手拿下的地盤,越來越大,他隻覺得這位皇帝的做事,是那麽看不明白了。
&esp;此時,聽聞陛下點了將,朱耷隻得出列:
&esp;“陛下,老臣以為我們當公祭黃公。”
&esp;“公祭?”
&esp;一眾朝臣竊竊私語。
&esp;說實話,黃培雖然個人品德很是值得他們尊敬,畢竟站在這人的角度上,確能寧可被清廷謀害,也不投效清廷,這實在是讓他們佩服不已。
&esp;但是,從實際上來考慮,眾人卻是不以為然了。
&esp;說一句不好聽的,在清廷看來,他們都是造反頭子,站在這個立場上,黃家乃是世代官宦,自身勢力很大。
&esp;而即墨又瀕臨海邊,地理位置優越。
&esp;若是將他們放在了黃培的位置上,那是必然要組織家丁,武裝百姓,抽冷子幹他娘的!
&esp;反正就算失敗了,也可以退入大海。
&esp;山東外海多島嶼,哪怕是找一個小島貓著也好,或者是南下投奔鄭氏也罷,都要比坐著等死強吧!
&esp;但是,黃培偏偏選擇了最軟弱的坐以待斃!
&esp;從這一點上來講,眾人都對他嗤之以鼻。
&esp;李挺然站了出來:“陛下,臣有不同意見。”
&esp;“李卿家請講!”朱慈炯端坐在龍椅上,語氣裏聽不出喜怒哀樂。
&esp;“陛下,臣以為我們當昭告天下,但有為黃培報仇者,賞賜若幹。”
&esp;李挺然說完,就退了下去。
&esp;冒辟疆一楞,這個法子好。
&esp;如此一來,不但禍害了清廷治下的治安,更能讓一眾韃子提心吊膽,也彰顯了朝廷仁義。
&esp;他正待讚成,朱慈炯已經開口了:
&esp;“恩科還有一旬就要開始了,朕加一道題目——若是諸位考生是黃培,該當如何做!”
&esp;朱慈炯抬起頭來,讓朝臣能夠看到自己的下半張臉:
&esp;“至於黃培,入罹難園吧!”
&esp;……
&esp;南陽城內,有一個土丘,名喚“望仙台”。
&esp;這個地方,在後世是人民公園的一部分,實際上卻建立與清廷任命的第一任知府。
&esp;明末時候,流寇肆虐,南陽一代久經戰亂,百姓日益稀少。
&esp;每一次南陽城破,等到天下安定之後,就有幸存者搜集屍骨,埋藏於城外荒溝。
&esp;但是,等到闖軍與清廷在南陽大戰的這一次,卻是再也無人掩埋屍體了——城內百姓已經死絕。
&esp;明朝中後期,南陽乃是天下最大的六個城池之一,當時有百姓240萬人。
&esp;清廷任命的第一任南陽知府,乃是張應祥,他進城之後,南陽遍地無人收拾的屍骨,野狗成群,甚至,地上蛆蟲褪去的黑殼,深及腳踝。
&esp;當時城內白骨累疊,一層摞著一層,根本就清理不完。
&esp;張應祥無奈,隻得在城牆一角,找了一塊空地,將屍骨全數堆積在那裏,然後又覆蓋泥土,形成了一座高丘。
&esp;張應祥收拾了城內枯骨之後,逃散四處的百姓才陸續返回城內,而等到他登記名冊的時候,卻隻有三萬多人了。
&esp;至此,這個明朝中後期天下的六大都市之一,徹底荒廢下來。
&esp;整整十幾年的時間,南陽都還是一片荒涼的模樣。
&esp;雖然說朱慈炯南陽光複漢家江山之後,南陽陸續搬來了很多百姓,但是,短時間之內,卻也無法恢複南陽的盛況。
&esp;等到大明建立,他索性在望仙台處,修建了一個罹難園,用來紀念死難在屠刀下的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