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何為道醫

字數:6207   加入書籤

A+A-


    據現代醫學研究,從理論上講,人的最長壽命可達一百六十歲。

    而《仙授秘方》序言中所說的那位老道人竟有兩百多歲,除了容貌變化,其精力完全沒有衰老的跡象。

    因此,即便不是真仙人,也完全可以稱為半仙了,取名仙授的確是實至名歸。

    同時,和眾所周知《傷寒雜病論》作者是醫聖張仲景一樣,其實據考證《傷寒雜病論》所錄方劑絕大部分取自於伊尹的《湯液經》,這在《傷寒論序》中已有明確記述。

    通過《仙授秘方》序言,也能明確一點,那就是這些秘方可能同樣大部分來自於那位半仙道人。

    序言之後的一頁隻有幾行字

    悟醫道者,方為道醫

    欲得此方,必先入室

    修道達成,內容自現

    在得到《仙授秘方》下冊後,葉凡在工作之餘就抽空查閱了從古至今關於“道醫”的相關資料,從而對道醫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

    以前和許多人一樣,葉凡一直以為道醫就是身份為道士,同時會用中醫方法治病救人。

    學習後才知道,其實不然,道醫和中醫確實有著極深的淵源,不過區別也是很明顯的。

    道醫最早形成於上古時期,它是上至道家,下至宮觀大德道士在日常生活中的經驗累積,是以《道德經》中的“道”和《黃帝內經》中的“醫”為基本理論及陰陽五行學說為形神兼治手段。

    中醫則是在曆史發民過程中主要依據《黃帝內經》及陰陽五行學說為辨證施治手段。

    結合本書序言所述,道醫應先參悟醫道,醫道並不等同於中醫,而是明顯高於中醫。

    中醫俗稱歧黃醫術,眾所周知,這裏的歧指的是歧伯,黃指的是黃帝,之所以稱為歧黃醫術實際上就是說中醫源自《黃帝內經》。

    然而,之所以稱為醫術百不是醫道,是因為中醫尚不達不到“道”的高度。

    中醫治病,一般立足於形而下的器質,如經脈、氣血、髒腑等,雖然有的可能看不見摸不著,但都是確確實實存在的物質。

    與中醫不同的是,道醫治病,則會在形而上的精氣以及元神等基礎上綜合考量。在治病過程中,除了考慮外感、內傷、情誌以及飲食起居等因素外,同時還會考慮到命運、風水甚至鬼神等。

    在具體的治療方法上,道醫除了傳統中醫的針灸、湯藥、金石、推拿按摩之外,還會運用到禳星延壽、驅邪治病、風水調理以及符鎮驅鬼等。

    道醫者,古代稱為“大醫”。以道以本,除了要求為醫者醫術精湛,更要求為醫者具有很高的道德修養,有一顆普渡眾生的濟世之心。

    因此,要深刻理解“道醫”二字,關鍵是要弄清什麽是“道”。

    說起道自然是不得不談老子的《道德經》

    《道德經》開宗明義章第一段就深奧至極。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的,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葉凡通過比較和自我認識,基本認同如下解釋

    道為萬物發展的根本,可以談論地事物,不是恒常的大道,可以說出稱呼的名號,不是恒常擁有的名字。

    無,是天地造化的開始,有,是萬物的演變之母。

    所以,恒久的無,我們往往想要探索它的根本和窮盡。

    有無兩者,從一個東西演變而來,而名號卻不相同,可以一起稱之為幽深難辨,混混沌沌。

    道體的變化和不斷演變,在長期的時間曆程之中,一直呈現出來不斷的演變無窮盡的變化和運動之中,正是萬物演變運動變化的根源,道體變化有無的總門。

    所以道法自然,道是無法被仿效的,它隻能夠效法他自己,它就是自我完成,如是的一種狀態,從而給道賦予了一定程序上的絕對意義。

    又有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道先天地而生,混混沌沌之時就已存在,這種道的概念是不可見、不可聞、不可說,不可思議的一種存在,道是超越時空地域等一切的無限本體,它生於天地萬物之間,卻又無所不包,無處不在,表現在一切事物之中。

    因此,“道”本身所蘊含的意義,對於眾生世人來說,正是進行自我修養的依據。

    葉凡繼續研讀後麵的兩句。

    “欲得此方,必先入室”

    看到這幾個字,葉凡的腦海裏隨即閃過類似的一句話,那就是金老爺子《笑傲江湖》中所載神功秘籍《葵花寶典》中的“欲練神功,引刀自宮;煉丹服藥,內外齊通”。

    不過前兩句被讀者戲虐改為欲練此功,必先自宮。通俗易懂。

    此處“欲得此方,必先入室”的意思應該是學習該書中的秘方,需要先成為道醫門下弟子。

    至於最後兩句“修道達成,內容自現”就不知何意了。

    帶著疑問,葉凡繼續往後翻閱。

    緊接後麵便是該書的目錄總綱

    第一篇神治(含道、德、符、占、簽、咒、齋、祭祀、祈禱等)

    第二篇養生(含導引,調息、內丹、辟穀,內視、房中等)

    第三篇形治(含湯液、各種丸散膏、針灸、推拿等)

    其中,第一篇和第二篇合為上部,第三篇為下部。

    科室老主任傳授的《仙授秘方》下冊已經研習了近半月,其中記述正是目錄中提到的第三篇,即形治部分,這些治療方法與傳統中醫大致相同。老主任世代握有《仙授秘方》下部懸壺濟世,卻一直未能名嗓華夏。看來,該書關鍵內容藏在早已佚失的前兩篇。

    如今機緣巧合,讓自己拿到《仙授秘方》上部,葉凡抑製不住心中的激動,繼續翻頁。

    然而,很快他就傻眼了。

    目錄總綱之後竟然是一紙空白,再往後翻仍然是泛黃的白紙,一直翻到封底,都沒有再出現一個字。

    葉凡原本興奮的心情一下子就跌到了穀底,仿佛進了萬年寒冰洞。

    葉凡心恢意冷,暗自歎道果然,最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自己從小到大買彩票連末等獎都沒中過,怎麽可能一下子人品爆發,得到這本早已失傳的道醫神書。原來這隻不過是後世人拿來糊弄別人的把戲。

    其實自己應該早就想到,春秋戰國時期根本沒有造紙術,這本小冊子的紙張雖然有點舊,但也絕對不會超過100年。

    老主任傳授的《仙授秘方》下冊是手抄本,還有可能是真品,而乞丐手裏的這半本必定是贗品無疑!

    想到這裏,葉凡愈發的苦悶。

    剛剛燃起的希望突然被掐滅遠比從未給過希望帶來的痛苦大得多得多,兩者相比,甚至不可同日而語。

    葉凡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諜戰電視劇,反方隊員對正方隊員逼供,正方隊員意誌比較堅定,任何酷刑甚至死刑威脅都不畏懼,後來反方隊員使用一招,將正方隊員關一僅能容身沒有一絲光亮的緊閉室,裏麵放有足以維持生命的食物。十天後再將其放出,如果不招供則再次關進緊閉室。結果正方隊員幾乎沒怎麽猶豫就反水了……

    本想著依靠這本道醫神書鹹魚翻身,現在所有的希望在頃刻間都化為泡影。

    葉凡心道難道真的天要亡我?

    我不甘心,我不認命!

    可是我又能如之奈何!

    據說,道教中掌管命運的神仙,是北鬥及南鬥的諸位星君,道家認為這才是一群真正的司命之神。

    北鬥九星君分別是文曲武曲、破軍貪狼、巨門存祿、左輔右弼以及廉貞等九位星君,而南鬥六星君分別是天府、天梁、天機、天同、天相和七殺,而南鬥星君也被很多人認為就是南極仙翁。

    我們可以發現南北鬥的幾位星君,基本囊括了殺破狼,福祿壽,文曲武曲等各個掌管凡人氣運的神仙,當然了,道教中把南北鬥星君稱為司命星君,主要是從命理的角度來說的。

    葉凡從小愛做夢,隻要睡著,哪怕隻有五分鍾,也一定會做夢。

    而且記得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那時自己才七歲。有一次夢境中,葉凡突然腦子閃過一個念頭自己會不會是在做夢。

    於是通過各種方法(包括掐自己不痛之類的)予以驗證,結果發現果然就是在夢中。

    從此以後,葉凡每次在夢中都能知道自己的在做夢。

    因為會試著在夢中做許許多多現實中無法完成的事情。

    比如說回古代,上天庭,尋找自己的偶像明顯等等。

    除此之外,還賦予自己許多的超能力,比如千裏眼,順風耳,瞬間轉移、飛行術……等等。

    更有甚者,隻要入夢裏啟動意念,還能親自導演夢境,如電腦連續劇一般,每晚夢中實現無縫對接。

    而且夢境中的人物還會提醒葉凡該起床上學了,下次繼續之類的。

    一時之間,葉凡幾乎迷上了做夢。

    甚至一度期待自己能夠永久地待在夢境中不再醒來。還給自己了了一個筆名,叫夢君。

    當然了,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些都是孩提時的一些希奇古怪的幼稚想法。

    成年後,春夢就成了夢中的主旋律!什麽上天入地,騰雲駕霧,那些都不再進入夢中。

    不過在這一刻,葉凡“上天”的願望從未有過如此的迫切。

    我就是要當麵問問司命星君,到底想要安排我怎樣的命運!

    ——————————————

    欲知後事如何,請看下一章道醫始祖托夢

    新書縱橫中文網首發,求推薦求收藏求評論,各種求!感謝大家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