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海上多風險

字數:3208   加入書籤

A+A-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李靖,李績,秦叔寶,等一眾大臣都知道這事情非同小可。全都拱手彎腰“請陛下慎重行事!!”

    其實李世民的確想要直接推廣。他剛才問了唐儉,唐儉這裏全都是好消息。這稻種如何如何高產,如何如何不挑地。怎麽都能種得活一般。

    這讓李世民覺得,直接推廣,那大唐的糧食就能提前收獲了。若是弄什麽實驗田,那豈不是就要晚一年了。

    他選擇一心想要出兵突厥,自然是想要越快越好。

    但是李佑卻不敢冒這個險!這一旦出現什麽差錯。那大唐直接就會分崩離析了。

    最終李世民在眾臣的勸說下,還是打消了那個念頭,點頭說道“是朕衝動了。既然如實,這實驗田需要盡快落實下來。等到春耕的時候,就能直接開始春耕播種了!唐愛卿,這件事情還是交個你來全權負責!在全國各地,各種天地,無論是幹旱地,鹽堿地,還是其他,都需要弄一塊田出來。既然要弄實驗田,就得全麵一些。”

    “微臣遵旨!!”

    “這次出海之人,每人都有賞!普通軍士,每人賞五貫錢,將領俺層次劃分,為二十貫,五十貫,一百貫,至於唐愛卿,賞三百貫!戶部盡快將獎賞兌現!!”

    “多謝陛下賞賜,微臣萬分惶恐!”

    “唐愛卿快快免禮,爾等也都免禮。隻是接下來就還要多多辛苦唐愛卿了。希望你能盡早為朕,為大唐種出這稻種出來。那將是大唐之福!”

    最後李世民宣布“明天上午,設宴為眾將士接風洗塵,禮部盡快安排好諸多事宜!!”

    眾多大臣便相擁著李世民,離開了這座碼頭。向皇城而去,不過除了船上原本的軍士,李世民也留下了一千禁衛軍幫助他們將稻種搬運下來。

    次日皇宮之中設下大宴,文武百官,特別是一同出海的所有軍士將領全都在場。宴席算是相當更宏大。

    李佑才入場,就被李君羨請到了一個特定位置。這裏居然是和唐儉還有那些水軍將領同坐!

    李佑對這些人一一拱手,眾人也起身還禮。李佑直接坐在自己位置上,向唐儉問道“莒國公,能為本王講講在海中的具體事情嗎?”

    唐儉連忙拱手道“說到此,老臣也不得不感歎楚王殿下真可謂是神機妙算,料事如神啊。殿下說那海上天氣多變,海上風險極大,各種風浪危險至極。我們行的是挺了殿下的話,一直不管遠離海岸線太遠的距離。一路上分別遇上了三次海浪,我們都是靠岸駐紮。才得以躲過。

    殿下說那樓船容易傾覆,老臣以前還不以為然。現在還得多謝殿下救了我們眾將士一名,還有那些糧種也多虧了殿下才得以保全。”

    李佑好奇“哦?看來還發生了一些事情啊!”

    唐儉說道“那是一個月前,我們已經在回來的途中了。天上突然烏雲密布,狂風不斷。海浪滔天。我們緊急靠岸躲避風浪,老臣見勢不好,便下令所有軍士將船中糧種搬下來。還沒搬運完,風浪就來了。那樣的海浪足足有十丈高!雖然僅僅固定好了,但還是有好幾艘船被衝走了。

    蒙衝這種小船能承受這樣的風暴。但若是讓樓船去,那絕對會傾覆的。而且蒙衝被掀翻了,也隻需要軍士遊過去就能輕鬆反轉過來。

    蒙衝小,不易損壞,修起來越很簡單。若是用樓船,一旦被推翻了,那都不是帶去的這點人能將其弄得起來的。而且樓船傾覆,因為過大了,必定會有損壞。見識了海上風浪,方知那樓船是真的不能去海中航行啊。”

    李佑又問道“那不知莒國公,你們這次可有航行圖?佑想要一觀!”

    “嗬嗬,這個自然是有,老臣還是隨身攜帶了。殿下仔細看看便是了。”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李佑就知道這個大唐並非是曆史上的大唐。李佑他並非是單純的穿越了時間,回到一千年的大唐。

    李佑其實是穿越到了一個平行空間之中。也許這個空間維度在時間概念上是和原來那個世界是相同的。隻是這個世界還處於唐朝而已。

    如此可能就會有很多不確定因素,比如李佑的確發現了一些好像和曆史有所不同的東西。甚至還有一些小說情節都摻雜進來了。

    雖然之前他看過這個世界的地理疆域圖,甚至是各個方麵的地圖。總結下來和原來那個世界別無二致。但是大唐所記載的地圖始終緊緊局限於大唐周邊一些地方而已。外麵的世界究竟是什麽樣的,卻是不得而知。

    現在根據唐儉的航行圖,李佑知道,這個世界的版圖和原來那個世界是一模一樣的。哪怕是一座小小的島嶼都是標誌的明明白白。。

    在兩人聊著的時候,李世民走了過來,兩人感覺站起來敬禮,李世民壓了壓手,笑嗬嗬的說道“佑兒啊,這稻種是你讓找回來的,實驗田是你提出來的。現在是由莒國公來實行。佑兒你可不能藏私啊,這可是關心的大唐民生的大事情。你們兩個可要好好討論討論。”

    李佑恍然,原來如此,他就說為什麽會無緣無故將他安排在這裏。

    唐儉也算明了,連忙拱手道“既然如此,那老臣真要想殿下討教討教了。”

    接下來兩人討論的就是關於稻種的問題了,對此李佑還真沒什麽好談的。因為他以前也沒種過地啊。具體如何種植,這方麵也許隨便找一位百姓都比他會。

    所以李佑主要還是闡述一番關於實驗的注意事項和需要做什麽。言道“莒國公,既然是實驗,那可就容不得半天馬虎。需要大量懂得農業,而且識文斷字的人。要記錄每天的天氣,溫度,稻米生長情況,遇到了哪些問題等等都要記錄啊。還有每個地方的成熟周期。也一定要牢牢的記載清楚。那天播種,那天可收獲,一天都不能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