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民以食為天

字數:4613   加入書籤

A+A-


    “你們買魚了啊,做魚我最拿手,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楊帆朝趙蕊走過去,接過她手裏的袋子,裏麵裝著掏去內髒,切成塊的草魚。

    手指不輕易間觸碰到,食材袋子被楊帆拿走,趙蕊的臉騰的一下紅起來。

    成熟,紳士,彬彬有禮的大帥哥,好有魅力呢。

    好想有這樣一個男朋友,陪自己做作業,陪自己喝奶茶,陪自己逛街看電影……

    拉出去讓班裏的女生看到,能羨慕死她們。

    小女生的快樂,就是這麽簡單,樸實無華。

    什麽吸星,采陽補陰,她們根本不會去想這些,或者說很少想。

    未成年人的世界,大多很簡單,沒那麽複雜。

    當然,也會有看似人畜無害,卻以欺淩別的同學為樂的學生。

    這些人不配得到未成年人保護法的保護。

    “那我們家今晚有口福了,小帆,等下做飯你來掌勺,沒有問題吧?”趙夫人笑道。

    “沒問題,趙哥給我打下手就行。”楊帆答應得很爽快,過來之前他就知道,自己今晚是要下廚的。

    策劃做《舌尖》美食節目的時候,老趙就問過他,會燒菜嗎?

    楊帆沒跟老趙謙虛,說會,廚藝還不錯。

    當時,他隻是為了讓老趙對他的節目有信心。

    既然會做飯的技藝暴露,又這麽熟了,邀請楊帆過來家裏吃飯,老趙不可能還自己或老婆下廚,讓楊帆坐客廳裏逍遙快活,飯來張口。

    最主要的是,老趙不想他和老婆下廚,楊帆在客廳跟女兒享受二人世界。

    老婆是真看得開,不反對女兒現在就搞對象,甚至不反對女兒將來找一個大十歲的老公。

    而楊帆,也就比她女兒大七八歲,完全在她的接受範圍內。

    喊楊帆上門吃飯,趙夫人的小心思,老趙一清二楚。

    不止是想看他對她老公的事業能有多大幫助,還想看他這個人如何,能不能先跟她女兒認識認識。

    為人可以的話,明麵上不用說什麽先處處,大家懂就行了。

    備胎嘛。

    他有女朋友怎麽了,誰知道能不能走到最後。

    女兒也一樣可以把楊帆當備胎。

    互相備胎。

    現在社會,騙財騙色的太多,九成九以上都是因為不知根不知底。

    所以,結婚的前提的幾乎都是知根知底。

    搞對象,最好也是如此。

    娶的放心,嫁的舒心。

    於是,五分鍾後。

    老趙家廚房裏,隻有楊帆和趙夫人。

    趙夫人自然而然詢問起楊帆的美食節目,這一問,她就後悔了。

    因為楊帆幾乎沒有再給她開口的機會。

    楊帆把自己參與過的拍攝經曆分享出來,很仔細。

    趙夫人一開始不是很喜歡聽,後來慢慢投入。

    眼前出現一幅幅畫麵,好美!

    雲貴高原的一條溪流裏,上至年過七旬的老人,下到不滿十歲的孩童,翻開溪流底部的每一塊石頭,不厭其煩,在尋求一種神奇的美味。

    正直稻花盛開,鯉魚吃飽了稻花,正是最肥最甜的時候。

    廚藝人將稻花魚去內髒,在灶上擺放整齊,用微弱的炭火熏烤一夜。

    甜米混合鹽和辣椒,一同塞進魚腹中,這樣的稻花魚,不管用哪種做法,都蓋不住醃魚和糯米造就的迷人酸甜。

    最具吸引力的食材還藏在水底,鋪滿鵝卵石的河裏,大家都在尋找一種東西——爬岩魚——製作雷山魚醬最關鍵的原料,出人意料的美味。

    趙夫人這個時候才知道,魚醬原來一年隻能做一次,用最新鮮的辣椒,二荊條最好。

    製作過程中,有新鮮肥嫩的生薑,它主要用來去腥。

    楊帆提到了一種生薑,叫木薑子,又稱山胡椒,西南地區特有的佐料,帶有濃鬱而神秘的香氣。

    趙夫人仿佛看到了大量的食鹽倒進魚醬,混合攪拌,然後裝進壇子密封,美味慢慢醞釀。

    半個月是製作魚醬的周期,乳酸菌和酵母菌促進香氣的生成,揮發性有機酸,滋生出魚醬獨特的酸味,苗家最驕傲的調味品就是這樣煉成的。

    一勺魚醬,足以讓最平常的食材陡然變得酸楚動人。

    “千百年來,食物就這樣隨著人們的腳步,不停遷徙,不斷流變,無論腳步走多遠,在人的腦海中,隻有故鄉的味道熟悉而頑固,它就像一個味覺定位係統,一頭鎖定了千裏之外的異地,一頭則永遠牽絆著記憶深處的故鄉。”楊帆的旁白富含人生哲學。

    趙夫人忍不住問道“小帆,這檔節目是你念旁白嗎?”

    “不是,我不專業。”楊帆說道。

    “我看你挺專業的。”趙夫人認真說道。

    “那也不能搶專業人的飯碗,我有自己的位置了。”楊帆說道。

    “那好可惜,肯定有很多人想聽你的聲音。”趙夫人惋惜道。

    楊帆不置可否,問道“嫂子,你們家喜歡吃麵嗎?”

    沒等她回答,楊帆又講起麵的曆史和故事。

    傳統觀念裏,擁有手藝才能安身立命,相比都市,鄉下更能感受到手工技藝的溫度。

    國家出土過四千年前的麵條,這種曾叫“湯餅”的主食,廣泛存在於國人的生活。

    地域迥異,粗細不同,形狀不一,製作方法也各顯神通。

    麵條,最為素淨,既是簡樸的果腹之物,也可以襯托任何食材,容納萬千滋味。

    與北方麵食不同,長江以南,人們更喜愛米製糕點。

    這不是簡單作坊能夠完成的,工藝精密,品種浩繁,需要精美絕倫的手工,和嚴密的傳授體係。

    精細加工存在於每一個環節,糯米加水研磨,經過處理的糯米粉,質地更加均勻細膩。

    水磨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創造多變的口感。

    應季而變的餡料,取天然色香,夏秋薄荷,冬春玫瑰。

    廚房裏,處理米,麵點心的工種稱為白案。

    精巧的手工是行走白案江湖的根本。

    以前,廚師作為傳統行當,一直以師徒的形式延續。

    現在,年輕人通過學校教育,掌握烹飪基本技能。

    但要成為真正的廚師,仍需要一位師傅點化。

    師徒,在傳統倫常中,最重要的非血緣關係之一。

    “以後常來家裏,我終於明白‘望梅止渴’‘畫餅充饑’‘秀色可餐’這些詞語的真義了。”飯還沒做完,趙夫人就驚歎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