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禪意
字數:3242 加入書籤
木婉清驚奇的問道:“莫非是真的,難道那螃蟹的肚中真的藏了那法海惡僧?”
阿碧方點了點頭,卻有一個四十多歲的中年僧侶經過,聽得木婉清如此說話,皺起了眉頭,口念佛號,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罪過罪過,這位女施主何故汙蔑我寺先賢聖師?”
木婉清臉上一紅,張口說道:“莫非你這個寺中,真的有一個叫法海的和尚?”
那僧人臉顯不忿,卻仍恭敬有禮,說道:“法海大師乃我金山寺建寺方丈祖師,自當是有的。”
木婉清和阿碧聽他如此說,俱是小口張大,眼顯驚疑的看著李大明,莫非那個故事是真的?李大明心中想笑,這個法海和尚自然是有的,他可是一代得道高僧,隻是被後人用《白蛇傳》的故事給醜化了。
當下也衝那僧人施禮道:“大師不必氣惱,我們方才隻是聽聞了一則野聞傳說罷了,卻是當不得真的?法海高僧,弟子心中甚是景仰,如何敢褻瀆了他。”
那僧人聽他如此說,才息了怒氣,向之拱手一禮說道:“不知是何鄉間野聞,小僧可有幸聽得?”
李大明頗有些尷尬,但帶著鬥笠卻看不到他的臉,於是說道:“這則傳說,對法海高僧頗為不敬,隻怕不好講。”
那僧人搖頭笑了一下,說道:“幻世幻塵,一切皆空,何來好惡之說。”
不懂得他的偈語,但大致意思還是聽的出來,於是說道:“那好吧,希望大師不要見怪!”
那僧人道:“此處雖然風景秀美,但江風頗大,不如到寺中茶舍,慢慢道來如何?”
急忙拱手道謝,說道:“既如此,那叨擾了,不知大師法號?”
那僧人說道:“貧僧法號夢遺,恬為這金山寺的主持。”
李大明差點摔倒在地,呃,還真有叫這個的啊,當下尷尬的咳了兩聲,說道:“原來是夢遺方丈,失敬失敬,在下李,郎君,。這兩位是賤內。”
夢遺方丈輕輕的對著兩女點了點頭,便領了三人到了山上寺廟而去。
到了客舍,賓主落座,奉上香茶,夢遺方丈笑道:“小寺簡陋,希望失主莫怪!”
急忙說道:“哪裏哪裏,我觀方丈並非凡人,金山寺定能在方丈的主持下發揚光大,超越那少林寺也定在幾年之內。”
對人說人話,對鬼說鬼話,拍馬屁的功夫到也沒有擱下。
果然那夢遺僧人聽了他的話,麵顯喜色,更是殷勤。
李大明暗笑,這夢遺僧人到不象那得道的高僧,卻象一個商人般的。
事實也卻不差,這夢遺僧人被分到這金山寺做主持,奈何金山寺廟宇頗小,又孤懸江內,沒有田產收入,香客上香,又頗嫌這裏麻煩,因此金山寺的狀況是每況愈下。
此番三人遊覽金山寺,那山上的小沙彌便知會了夢遺方丈。夢遺見三人雖然怪異,但衣飾華麗,想來是那多金之人,便有心巴結,想糊些香火錢。
雖不知他心中所想,但見到這金山寺這般模樣,也是頗感不安,於是說道:“此番貿然前來,也沒多帶些香火銀錢,這裏有區區三百兩,權當拜敬法海大師吧!”
那夢遺僧人有些驚詫的接過那足足三百兩的紋銀,喉嚨裏咕隆了一聲,心道,幸好我親自迎接,這麽出手闊綽的香客,一定要聯係的緊了。
於是夢遺僧人站了起來,躬身說道:“那我謝謝施主了。”
忙拉了他坐下,心道不過三百兩銀子而已,那些豪富之家,自己去得一次,便是給法海老和尚塑個金身也是綽綽有餘的。三百兩在金山寺留個好名聲,值!真TM太值了!他眼神閃爍(注:戴著鬥笠,別人看不見,哼哼哼),不知該如何開口說那為自己開碑立傳之事。
那夢遺方丈也是伶俐人兒,見他不說話,心中便頓有所悟,馬上開口道:“施主真乃與我佛有緣之人,不若在本寺掛了名牌,豎個碑傳,來頌揚施主的佛心善舉如何?”
無恥的推委,那夢遺方丈隻是堅持,張浩“無奈”的說道:“既然如此,那三百兩忒也寒酸,不若待他日我來之時,為法海禪師塑個金身,師兄你看是否可以?”
“師弟若如此,真乃我寺之福!”夢遺拈著長須笑道。
一盞茶過,夢遺問道:“不知道方才師弟那個故事,能否為師兄道來?”
李大明心情舒暢,便把《白蛇》的故事娓娓道來,眼睛卻不時偷偷瞟向夢遺,卻見他隻是拈須靜聽,並無任何不悅之色,暗暗稱奇。卻不知,白蛇這故事自此流傳民間,金山寺從此聲名大震,香火鼎盛,而這一切卻都是眼前這個夢遺師兄故意泄露出去的。
話畢,夢遺說道:“我觀典籍,確有法海祖師驅白蟒入江之典故,不過與這白蛇之中的故事卻無牽扯的。”
三人俱是興趣昂然,要聽夢遺講那法海之事,夢遺拈須輕笑,便講起了法海的生平。原來這法海乃唐朝人,俗名裴頭陀,出生官宦世家,少年時被其父送入佛門,取號法海。法海46歲時,跪在鎮江澤心寺殘佛前發誓修複山寺,為表決心,他燃指一節。
從此,法海身居山洞,開山種田,精研佛理。一次,法海挖土修廟時意外挖到一批黃金數鎰,但他不為金錢所動,而將其上交當時的鎮江太守李琦。李琦上奏皇上,唐宣宗深為感動,赦令將黃金發給法海修複廟宇,並赦名金山寺,從此澤心寺改名金山寺。
夢遺拈須說道:“法海禪師一生修持法性,超凡脫俗,正道中行,破除是非,實與紅塵中的恩仇愛怨無牽無涉。閑目佛前坐,罵從戲中來,罪過罪過!”
急忙拱手致歉,夢遺卻不甚然,笑道:“繁華浮世,一切皆過往雲煙,想來法海禪師知得,也是一笑了之,師弟無錯。我觀師弟甚與法海禪師甚是有緣,此地有‘讀經洞’,乃法海禪師當年修行之所,不若師弟前去參拜聖師若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