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星際航行的構想
字數:3919 加入書籤
太空電梯,是人類想象的遙遠夢想。
但它對於群星而言,隻是五年計劃之中的一項。
在人類文明邁向星際時代的路上,有不少技術都屬於設想中星際航行的前置科技。
比如可控核聚變技術、曲速引擎、護盾技術、大功率能量武器等等。
因為技術路線和前期投入力度的差異,或許在科技樹的側重上有所側重,但大體上相差無幾。
所以完成對流浪地球世界的接收工作後,沈森對群星帝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了總體要求。
在群星現有基礎上,完善改革現代化製度,摸索發展星際航行前置科技。
以沈森的最高指示為核心,四個世界上千個部門十幾萬人進行了一輪又一輪嚴謹科學的討論分析,最後製定了群星帝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主要發展目標。
第一:以現有太空艦隊為基礎,對艦隊數量,艦隊質量、艦隊武裝、艦隊編製進行升級擴編。
第二:對廢土世界的星球護盾係統“風神雨神”進行初次修複。
第三:進行太空電梯建造,構建基礎的星際物流體係。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三個計劃是層層遞進三位一體的,它們都是為了打造星係防禦圈,抵禦外部入侵者。
目前群星把打造大噸位長續航作戰平台作為終極目標,把有待開發的技術分為關鍵技術和輔助技術。
分清主次後,有限資源集中於技術瓶頸,逐級向技術頂峰攀登。
輔助技術包括循環生態係統、深海狀態、人體冷凍、高能發動機、電磁發射器等。
輔助技術與關鍵技術一樣不可或缺,隻是它們長期處於技術舞台的聚光燈之外,不那麽引人注意。
以飛船循環生態係統為例,如果沒有自給自足的循環能力,人類根本不可能走出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擴展疆界,成為真正的太空文明。
其中,關鍵技術就是核聚變發動機和太空電梯。
流浪地球世界,那裏的科學家根據各學科現有發展情況確定了他們太空艦隊現階段的指標參數,推測人類未來可能達到的各種技術層次。
據此,地球太空軍規劃出萬噸級太空戰艦的六個技術層次,包括最高速度、作戰半徑,以及生態循環能力三個評價指標。
起步階段,每秒一千六百公裏每秒,要求作戰半徑可以達到海王星軌道內,生態循環能力基本幾近於無。
低技術層次,每秒八千八百公裏每秒,要求作戰半徑處於柯依伯帶以外,生態循環能力實現部分循環。
中技術層次,達到每秒一萬六千公裏每秒,約光速百分之五,作戰半徑達到奧爾特星雲附近,生態實現短期完全循環。
高技術層次,達到每秒六萬四千公裏每秒,大概達到光速的百分之二十,作戰半徑穿越奧爾特星雲,影響其他恒星係,可以實現長期完全循環。
發達技術層次,基本接近光速,即每秒二十九萬公裏每秒,作戰半徑控製多個恒星係,實現行星級生態循環。
最高技術層次,超越光速,作戰半徑影響整個銀河係,實現完美生態循環。
這是一個想象中的宏偉目標,流浪地球世界現在隻達到了低層次向中層次技術的過渡階段。
如果不惜一切代價,他們可以生產出一艘速度達到百分之五光速的太空飛船,但是各項的指標現在還仍有不足。
為了保證太空戰艦擁有足夠的推力和續航動力,戰艦上隻能配備人類掌握的最高密度能量核聚變能和反物質。
在五年計劃最初的日子裏,化學燃料火箭、航天飛機、空天飛機等航天器紛紛登場又匆匆謝幕。
它們或是因為性價比低,或是因為不能滿足未來星際任務的需要而被淘汰了。
最後的勝利者屬於已經非常先進,可以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無工質核聚變發動機。
還有一部分實驗型號的小型飛船,采用了反物質引擎。
反物質發動機的一個好處是反物質的湮滅可以自發產生,不需要象核發動機中的核反應那樣需要許多條件,所以就不需要很大的反應堆,可以減輕飛船重量。
不過由於反物質目前產能和儲存技術受限,無法批量生產大型的太空飛船,隻能想辦法製造幾艘小型的科研船來驗證技術模型。
太空飛船的生產問題被解決了,不過它的後續使用需有天地往返係統、太空港口等基礎設施支持。
於是太空電梯和大型永久式空間站應運而生。
太空電梯源自一個古老的夢想,用天梯連接地麵與天空,人可以通過此梯往返天地之間。
群星帝國上萬名工程師經過論證,認為以現有技術為基礎,太空電梯是能夠完成建造的。
太空電梯的本質是建設一座永久性的“纜繩”式建築,將地麵與地球軌道上的某一點連接起來,並允許運輸工具沿著這條纜繩行駛。
聽起來這和人類社會常見的電梯確實大同小異,問題在於要連接哪兩個點和怎樣連接。
群星三號階梯是唯一一部基點在海上的太空電梯,它的基點是在太平洋赤道上的一座人工浮島,浮島可以借助自身的核動力在海上航行,因此可以報據需要沿著赤道改變太空電梯的位置。
同步軌道衛星如同一串項鏈,相對它正下方的地麵靜止不動。
這種衛星都定點於赤道上空三萬六千公裏處。
要保證太空電梯相對於地麵不發生漂移,隻能一端建在赤道上,另一端連接同步軌道衛星。
要實現太空電梯的夢想,要比神話和小說中困難得多。
建造太空電梯最大的挑戰在於找到製造電梯纜繩的材料。
纜繩應該是一根高強度的長索。普通的鋼絲如果從九公裏的高空中垂下來,它就會被自己的重量拉斷。
好在群星帝國的科研人員發明了多壁碳納米管使人們看到了希望。
碳納米管非常細小,但強度可與金剛石媲美,而且柔韌性很好,可製成纖維。理論上說,寬一米、像紙一樣薄的納米管纜帶就可以支撐十三噸的重量。
說起來非常簡單,但距離計劃提出到最終實現,群星帝國動用了數百萬人,投入數十萬億信用幣,才建造完成了那三座通向太空的奇跡階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