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潁川態勢

字數:8838   加入書籤

A+A-




    計略已定。

    接下來,袁軍各部盡數集結於壽春以後,袁耀做了一番戰前動員後,便揮師北進。

    不過嘛。

    此次卻是兩路出擊。

    第一路以太史慈為將,攜七千餘眾沿陳國方向進軍,以聲援困守陳縣的橋蕤所部。

    至於袁耀則親統三萬主力徑直從上蔡進軍,一路長驅直入往潁川郡方向的重鎮許縣、郡城陽翟方麵進軍。

    此意圖已經極其明顯。

    袁軍不與已經在陳國占得先機的曹軍主力正麵交鋒,而是選擇重新開辟一道戰場。

    不僅如此,此次袁耀為了以掩飾接下來的奇襲方略,他所打出的大旗是要與屯駐洛陽周邊地區的張濟、段煨聯合。

    為了令曹操得知此消息。

    袁耀故意並不隱瞞與二人結盟的消息,反是故意不著痕跡的透露出去。

    這也是魯肅為袁耀所獻之策。

    可以利用如今西涼軍方麵大舉出擊,欲一舉蕩平張濟等分裂勢力的機會,以結盟張、段二人的消息掩蓋要奇襲的方案。

    既然要結盟,那自然是要向西邊發展。

    如此,開辟進軍潁川方麵的戰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這樣,也能最大限度的令曹操無法窺破己方的戰略企圖。

    兩三日間。

    當袁軍主力迅速進軍至潁川境內,潁川各方勢力壓根無力抗衡,且豫州刺史聽聞袁氏大軍竟然由袁耀親自襲來時,頓時間生出驚懼之色。

    他亦是毫不猶豫地棄官逃亡。

    轉眼間,豫州便陷入了無主之地。

    眼看著袁軍主力便要輕易席卷擁有重要戰略意義的潁川郡。

    隻在此時。

    軍報也迅速的送至曹營。

    曹操徐徐一掃軍報信息,陡然間眼中流露出一絲不詳的預感。

    沉默良久,曹操不由麵色嚴肅,沉聲相問道:

    “袁軍此次領軍主將乃是何人,可否知曉?”

    “啟稟主公,敵軍主帥乃是袁術親子袁耀。”

    話音剛落,傳令兵士遂迅速拱手答複著。

    “袁耀?”

    聞聽此言過後,曹操隨即在心間暗暗嘀咕著,與此同時腦海裏亦是迅速在搜索著袁耀之前的履曆。

    好半響方才出言詢問著周遭諸人道:“此子便是當初匡亭之戰時率部從我軍後方殺入,導致我軍未能盡全功而一鼓作氣擊潰袁軍主力的那人?”

    “大兄,然也!”

    一提及袁耀,此時一旁身長八尺且魁梧異常,麵相蹦得極其嚴肅且冷酷的大將曹仁便頓時間憤概說著。

    “汝南追擊戰中,子和也是命喪此子之手。”

    說罷,此刻的曹仁變頓時滿腔的怒氣陡然間仿佛無盡的蒼穹般,徑直席卷而來。

    一提及起曹仁,他就不由自主地聯想到阿弟曹純之死。

    而這股怒怨自然也是衝著袁耀去的。

    現今剛聽聞袁軍主力竟是由袁耀親自統領北進時,曹仁積攢在胸間早已不知何時的怒氣頓時仿佛猶如火山一般徹底爆發了。

    接下來,他瞬息間不做絲毫猶豫的站出拱手請戰道:

    “大兄,潁川郡方麵的地利對於我軍來說,乃是絕不容有失的戰略要地。”

    “一旦喪失,則陳留危矣,繼而兗州危也!”

    說罷,他堅錚地請戰著:“末將願領一軍西進擊潰敵卒,並親手擒袁耀此子的首級前來麵見大兄,並放置子和墳前祭拜。”

    一言而落。

    眼瞧著曹仁眼中濃濃的恨意以及戰意,曹操眼中精芒一閃,哪還能不明白如今他已經被怒火攻心。

    若就此領兵殺往潁川郡,難保不會遭受伏擊。

    畢竟,就袁耀自統軍以來連戰連捷,鮮無敗績,這可的確不是可以小覷的!

    沉思一番,曹操不由微笑著勸慰道:

    “子孝,聽聞那袁耀自統軍以來便連戰連捷,未嚐一敗,此人不可小覷,你切莫不可輕視也!”

    “還請大兄放心,仁有分寸。”

    話落,曹仁麵露決絕之色,沉聲說著。

    眼瞧著其堅決的請戰態度,曹操深思一番,亦還是決議派遣曹仁為將,率部襲往潁川郡。

    由於現階段間袁將太史慈已率部徑直往陳國殺奔而來,以援助陳縣的橋蕤所部。

    他自然是需要親自鎮守於此,以主持大局的。

    那在場諸將,放眼望卻,似乎能夠與盛名在外的袁耀交鋒,也唯有曹仁能夠擔此重任了。

    至於夏侯淵、曹洪等人,雖然勇者勇矣!

    但作為宗室之人,曹操自然對他們的習性知之甚詳。

    深怕由他們二人前去,會被袁耀有所算計。

    親耳聽到曹操的任命指令以後,曹仁亦是陡然之間大喜過望,遂立即拱手稱謝,便迅速退下調兵遣將而去。

    點齊兵眾,約莫步騎萬餘人襲向潁川郡。

    待分兵迎擊的任命安排過後,此刻的曹操也不由七上八下起來,心間略微有些許心亂如麻。

    正值此關頭,他不由再度召集前來了戲誌才前來。

    “誌才,自子孝領軍殺向潁川過後,我這心頭便總是心緒不寧的樣子,你說會不會有啥事會發生呀?”

    待二人相視而坐過後,曹操不由先行開門見山的說出了心間遲疑許久的困惑。

    聞言,戲誌才稍作思索,遂微微笑著道:“主公莫非是憂心子孝將軍會因其弟所陣亡之事而陷入報仇心切的境地,最終會被袁耀抓住破綻,一舉殲之?”

    “誌才深得我心也!”

    聽罷,曹操無比讚同的點點頭,以示附議,隨即鄭重的予以說著:“畢竟,袁耀此人既然盛名在外,年紀尚輕,便能連戰連捷,未嚐一敗,此子恐怕確實是有數分能力的。”

    “若子孝當真怒火攻心,我當真還擔憂其處境呢。”

    聽聞了曹操的一席言語,一側的戲誌才遂不由循循漸進的問詢著:“不知主公可知袁氏為何會放棄繼續進軍陳國,反而是重辟戰場的原因呢?”

    “不會就是因為我軍在陳國早已立足,已經掌握了戰局主動權的因素吧?”

    “是也不全是!”

    說罷,戲誌才無比嚴肅的解釋著:“忌憚我軍早已有所準備,袁耀深怕戰事一直與我軍僵持下去,故而他才決議欲從潁川重新打開局麵。”

    “可此事的發生卻還是要與近日來的西涼軍動向有極大關聯。”

    “誌才,此話何意?”

    一言而落,耳聽著戲誌才的一席語落,曹操連忙問詢著。

    隨即,他方才流露出略顯嚴謹的語氣,予以解釋著:“主公,若忠未猜錯的話,袁軍進軍潁川郡,恐怕隻是佯攻。”

    “實則最終戰略目標還是陳國亦或者是兗州地界。”

    “誌才可否說得詳細一些?”

    一時間,曹、戲二人仿佛猶如相知多年的知己一般,相談甚歡。

    “假設一下,若是忠目前站在袁耀的角度前去考慮問題,如果繼續集結大軍殺向陳國,所遭受到的將是早已整裝待發,機會十足的大軍伏擊。”

    “若是稍有不慎,恐怕部眾還會折損過大,得不償失也!”

    話落至此處,戲誌才語氣稍微頓了頓,遂又道:“可若是借此西涼軍大舉集結欲出關的消息,大肆放出風聲欲要一力爭奪潁川郡的想法。”

    “並在之後放出與張濟、段煨等分裂勢力結盟一起對抗來犯之敵。”

    “此恐怕是接下來的確最好的方案。”

    話音伴隨著時間的結束。

    曹操方才醒悟了過來,隨即雙目正視著從旁的戲誌才道:“誌才,你的意思莫非是,袁軍是在借此障眼法好來彌補自己真正的戰略企圖?”

    “從目前所展露而出的情況來看,大概是**不離十了。”

    戲誌才如實予以回應著。

    耳聞著其回複,曹操思索半響,不由試探性的相問著:

    “既然袁氏是在佯攻潁川,那不如將子孝所部調回來如何?”

    “主公,此萬萬不可啊!咳咳!”

    偶然一聽此言,戲誌才瞬息之間便激動了起來,連續著數聲咳嗽,連帶著麵上蒼白的臉色不由愈發嚴重了。

    旋即,他不待曹操有所決定,便先行解釋著:

    “主公,袁氏兵多將廣,此次既然能夠兩路出擊,那以袁耀此子的謀略能力,絕對不可小覷!”

    “若是我軍對於潁川郡不管不顧,那袁耀勢必會迅速調整戰略,以先吞並整個潁川郡,繼而能夠得益舉大眾北進入兗,以威脅我軍後方。”

    一番話語而落,戲誌才亦是迅速將各項因素都予以分析著,為曹操選擇方案做出針對性的選擇。

    ……

    另外一麵。

    此時的袁軍主力早已通過了上蔡,踏入了潁川境內。

    直至目前,袁軍前鋒距離許昌城不過唯有三十餘裏的路途。

    在稍作原地休整間,此刻袁耀亦是在召集魯肅等諸謀臣正一同商議著接下來所將發生的變故一一正對著地圖操演著。

    從此時間魯肅已經能夠看出,袁耀最終的選擇了。

    在月夜下的江亭時,他曾為袁耀設計了上、中,下三道的戰略方案。

    上策是集中揚州諸郡之力盡快涉足各州郡間,好舉大眾北進中原諸州,以圖霸業。

    中策則是以揚州為根基,向西朔江而進,以吞並荊、益二州為依托,構建完全體的長江天險布防攻勢。

    下策則沒必要再提……

    而此戰略對於袁耀來說,的確衝擊力更大。

    他也不經一次在解析著中策戰略的效果,其實遠沒有那麽得利。

    畢竟,己方現在已經占據了整個淮河流域,若是北進中原,則是進可攻,退亦可守的局麵。

    可如若是選擇中策的戰略發展,雖說也不一定不行,但風險、弊端也極其明顯。

    從揚州諸郡朔江而上,究竟需要花費多少時日,而須擊破荊州劉表的統治又需要花費多少時日?

    待己方成功解決諸事過後,手中又不約而同般地出現了其餘問題。

    若是在平定江南的戰役中,卻致使雄踞北方的眾群雄紛紛被消滅,而使一家獨大的話,那待北方一統,單純依靠長江沿線,又焉能如何提供糧食與兵員呢?

    到那時,江南與北方當真有一拚嗎?

    這一點,袁耀不得為知。

    但他卻能夠明白,若是選擇中策的戰略,卻是疏漏太多,不值得冒險。

    袁耀來自後世,可是對原史的敏銳極其精湛。

    原史上,從官渡之戰結束的時刻,東吳軍便已進駐至柴桑一線,由中郎將周瑜負責操練兵士,熟練戰船。

    但最終結局卻有些出人意料之外!

    吳軍竟然在江表十二虎臣,以及軍事無比顯著的周瑜帶領下,是遲遲沒有幹翻江夏黃祖的統治。

    花費了八年時間,方才迅速將江夏黃祖擊破,並將夏口已東的半個江夏郡納入了治下。

    這八年來,反而是曹操一直在積極的渡河平定北方,以消滅袁氏餘黨以及異族胡人的首級。

    可最終雖然是奪取了江夏,卻也喪失了繼續吞並整個荊襄的機會,導致無法再享有荊、揚的戰略布局。

    麵對著曹操傾其全力的南下,荊州不戰而下!

    反觀魯肅最初向孫權所提出的“榻上對”宗旨是據有荊、揚二州,以構建完全的長江天險的防禦,卻是因未能據有荊州而宣告破產。

    之後,魯肅隻能退而求其次的力主孫劉聯盟,來共同對抗北方最為強盛的霸主。

    也正是由於考慮到時間的因素。

    針對於魯肅所提出的中策戰略,袁耀並未過多做考慮。

    因為,一心拓展整個江南之地,所欠缺的便是時間。

    一旦令北方一統,可己方尚還未全據江南諸地的話,那整個戰略大局的主動權都將徹底淪喪,最終將會成為原史上的東吳政權。

    將一直受到北方的壓製。

    故而,袁耀直接選擇了上策戰略。

    那就是爭奪中原諸州,以雄踞整個中原之地,成就王霸之業方才是正道。

    而眼瞧著袁耀的抉擇,此時的魯肅自然也是欣慰無比。

    這至少說明,袁耀胸懷天下,並不是目光短淺之徒。

    並不會為了據有江南之地而放棄爭奪富饒的中原諸州。

    這也是魯肅最欣喜的一點。

    其實,他的內心深處亦是希望袁耀能夠采用上策戰略製定為國策執行。

    此時間,麵對著即將來臨的紛亂局勢,袁耀正視著魯肅的眼神,不由請教著:“子敬,聽聞現今間西涼軍諸部已經齊聚於函穀關,隨時都將有出關的可能。”

    “接下來,我軍該作何動向呢?”

    ps:二合一大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