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字數:3141 加入書籤
可以說這台龐大的機械比他小區的單元樓還要高大,尤其在自己近距離看著這個龐然大物移動的時候,內心更是感到了一種震撼,這就是工業和機械的力量。
在三年前郭山就趁著炎國在神州大規模的基建項目當中,報名成為了一個工程師,他曾經在多個地方參與過相關的工程,甚至他有一個項目就在盛鼎防線附近。
而現在他們的工程又回到了炎國本土,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巧合,自己在別的星球上參與了那麽工程,而最後卻又回到了海市附近設計工程圖紙。
在各種重型施工機械的協助下,一棟棟大樓拔地而起,短短的幾個星期,這裏就已經從最開始的荒地,變成了一個初具功能的小鎮,不少現代化設施都已經被建立起來。
而除了各種龐大的施工機械和宛如螞蟻一樣密密麻麻的工人以外,還有不少駕駛員操縱著三四米高的重型動力外骨骼,這些施工外骨骼的外殼都是工地標準的黃色,借助它們駕駛員可以輕而易舉的舉起一頭大象。
這種重型外骨骼是炎國仿製聯合體一種標準型號的外骨骼,其耐用的特性和低廉的價格,無論是在民生還是軍事方麵,都充斥著這種動力外骨骼的身影。
通過高性能的發動機和精密的光電感應裝置,自重高達數噸的外骨骼裝甲可以捕捉操作者全身主要肌肉運動,及時的作出相對應的反應,讓這個三米的龐然大物像一個人一樣的靈巧。
可惜受限於技術所限,目前關於外骨骼方麵還是隻有這種重型的,不要說炎國了,就算是昔日的聯合體和協約,都沒法製造出跟人類身高類似的小型動力外骨骼,讓每個士兵,礦工和工人都有一台外骨骼是不現實的。
而現在唯一的成品就是這種比熊站起來還要高大的鋼鐵巨人,這種外骨骼還特意設立了一個用防彈玻璃保護起來的駕駛艙,不要說工地的鋼筋這一類了,就算是普通的5毫米步槍子彈和手榴彈根本威脅不到外骨骼本身。
如果裝上一挺大口徑重機槍或者機關炮的話,配合上其厚實的裝甲和防彈玻璃,這玩意兒就完全可以碾壓大部分國家的民兵,畢竟現在那些第三世界小國的民兵們還抱著北境國二戰的突擊步槍,開著武裝皮卡而已。
“真沒想到這次咱們的施工進度居然這麽快,不到幾天的時間就完成了大半進度,要是以後都是用這些玩意兒來搞的話,那咱們估計幾天就換一次地方工作了。”有個工程師笑道。
“據說這些設備都是炎國科研院資助的,他媽可都是最新一代的高檔貨,隻有政府目前有能力生產,老外掏錢都買不到的那種。”郭山隨口回道。
“聽說這些設備都是來自於那個外星世界的,也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那個工程師又道。
“沒那麽誇張吧,應該就是近兩年有技術突破了,好了別廢話了,聽說上麵還來了各領導視察,咱們先去忙活自己的事情吧。”郭山道。
那個工程師聽完後也是突然想起了什麽,最近聽說有個領導要來這邊視察一下施工狀況,看看工期什麽時候完事,想到這裏他也立馬匆匆離開了。
……
施工基地,總經理辦公室
穀偭 看著外麵熱火朝天的工地,坐在位置上的部長突然感到了驚訝,這位部長曾經負責過多個地區的工程,包括當年黎明市這種氣吞萬裏的宏偉計劃,都是他參與監督的。
但是他從來沒有想到,工程居然能這樣輕鬆的完成,在無數重型機械的運作下堪比科幻片的場麵出現在他的麵前,這樣效率的施工還是他沒有見到的。
一台台巨型工程車就可以完成一係列的工作,那些車輛宛如山嶽一般,一天就可以完成數百公裏的道路修築工作,而且除了修築道路以外,天然氣,水管和一些低矮樓房的鋪設完全可以借助單一的大型施工機械完成。
現在這支施工隊完全可以代表人類工業技術的巔峰,如果當時建設黎明市的時候就能用上這些設備,那麽僅僅幾個月整座城市怕是都能完工。
不過可惜現在這些設備依舊很難大規模普及,其中的不少關鍵技術依舊處於過高的成本,很難直接廣泛的推廣到民間的大部分公司當中。
也隻有那些掛著國企名額的大公司,才方便直接借用這些重型尖端設備,而且就算這樣現在大部分施工隊也很難分配到足夠的設備,完全處於一種僧多粥少的情況,申請借用設備的報告和分析都是以噸做單位的。
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很快就會有更多的設備出現,最多一兩年,。
“時代的發展真是太快了啊。”那個部長不禁感慨道,隨後翻閱起了桌麵上的報告繼續翻閱。
……
龍都,機密會議室
“現在我想各位也看到效果了吧,我們這支施工隊放到曾經的聯合體就是普通偏上的水準,然而其施工速度已經遠超我們最頂尖的技術,僅僅不到幾周的時間,相關的大體工程就已經完成了。”一個官員起身匯報道。
這個官員便是中央派去視察進度的部長,在看到最近項目之後,他就更加支持對極星技術展開大規模逆向工程了。
看到這份結果並沒有什麽人感到吃驚,早在李欣給出相關數據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料到了這樣的結果,不過看著實際的建築建成,和超級計算機給出的推算是完全不一樣的。
尤其是那些鋪路和天然管道鋪設工程車一類的,在施工效率上遠比炎國要高,甚至可以說堪比魔法一般。
“目前根據我們現在的進度,預計一兩年內就能普及絕大部分極星設備,而在五年內我們的生產力會因此提高十倍以上,借助這樣的生產力我們可以在十年內完全吸收極星的技術並將其轉換為我方的能力。”一個科學家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