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小沙

字數:7982   加入書籤

A+A-




    每當別人問我:

    

    “你的老家是哪裏?”

    

    我很想回答他,“小沙!”

    

    但又怕別人再問:

    

    “小沙在哪?”

    

    於是就會答:

    

    “老家舟山”。

    

    就是這樣,還是會有人問:

    

    “舟山在哪?”

    

    我始終認為,所謂故鄉,應該是自己出生或兒時長大生活過的鄉鎮所在地。

    

    在我兒時成長的歲月裏,小沙已足夠大,大得我好多村莊都叫不出名字。

    

    記得1976年那會,排著長隊去公社禮堂向偉大領袖遺像告別,成幹上萬鄉民,浩浩蕩蕩的陣勢,人山人海,才意識到鄉裏居然有這麽多人。

    

    小沙位於舟山本島的西北,三麵環山,北麵就是長白江或稱長白水道。

    

    現在行政區劃概念上的小沙包括了以前的長白鄉和大沙鄉的區城。

    

    我查閱過不少史書資料,行政區劃上的小沙區城麵積最大的是解放前後二十多年,設過小沙區,管轄半個舟山本島,下轄11個鄉。

    

    而地理概念上的小沙就是我出生的小山嶴與對麵毛峙漁業隊之間,沿著兩邊山勢向南延伸的山嶴。

    

    古時也叫小沙嶴。

    

    在沒有人類活動之前,長白江的潮水應該一直可以漲到山嶴平緩地帶的的最裏邊,也就是現在的小沙街道小集鎮的所在地。

    

    那裏應該有過一片沙灘。

    

    而我很不理解,“位於西北一隅的小沙憑啥統轄半個舟山本島?”

    

    基於對故鄉的情結和好奇性,我一直都在探尋。

    

    因為明朝2&sp;00年的海禁,舟山的曆史和文明有一個斷代的特性。

    

    我終於檢索到一些資料,小沙在海禁前是舟山的一個重要佛地,曾經有個一座非常大的寺廟,比普陀山還要有名。

    

    據說當時所有的名臣高官,隻要到了舟山,必定先去那裏朝拜進香。

    

    至今還殘留著從定海縣城到小沙之間朝香的古道遺跡,最有名的當數位於馬嶴與小沙寺嶺後之間的一座古橋。

    

    中學時我們清明去縣城的烈士陵園掃墓,走過那條古道,路邊還有供人息腳的涼亭。

    

    據誌書記載,大唐開元中(713—741),一個高僧的身影出現在泊滿沙戈的寧靜的海灣,說他是第一個走進小沙的人。

    

    他法號惠超,此前為寧波天童寺方丈,曾在海邊尋得一尊石佛,供於禪房之中。

    

    一天夜裏,惠超夢見石佛對自己說:

    

    “送我去甬東九峰山。”

    

    於是他帶了兩個徒弟,捧著石佛,從寧波登舟,沿海路來到小沙九峰山下。

    

    他和弟子在九峰山的香柏岩結茅為庵,從此,九峰山成了讓眾生仰望的佛界聖境。

    

    晨鍾暮鼓回蕩於波濤煙樹中,成了小沙第一縷天籟絕響。

    

    走進小沙的惠超比走進普陀山的日本高僧慧鍔至少早120年。

    

    後來,為了方便鄉民進香,把寺廟遷到了山下小沙地界。

    

    宋治平元年(1064),朝廷賜額吉祥,從此吉祥禪寺大名遠揚。

    

    惠超的繼承者真大悲、文珍、自得慧暉、法寧禪師、孜公禪師、說翁淨怡禪師、子元禪師、壽岩智昌禪師等一代代高僧把吉祥寺擴建成“層觀傑閣,金碧輝煌……與天童、雪竇相頡頏”(見元大德《昌國州圖誌》)的一方名刹。

    

    鄉民傳說,當年為修建吉祥寺,寺僧排著隊,翻過大周嶺至馬嶴窯廠,把一塊塊磚瓦手過手遞送到吉祥寺。

    

    可以想象當初建寺時的壯觀氣勢。

    

    現在小沙所屬的地爿裏、昌門裏、寺基裏、花廳、橫路下、石佛庵、甩龍橋等地方當初曾是吉祥寺內的建築範圍。

    

    我隱約記得小時候母親帶我去住在小沙街上的她的外婆家,那是一個有地板有閣樓的大戶人家,做出來的點心年糕都很講究。

    

    那位母親叫外婆的曾說起過,那裏有過一座大廟。

    

    也就是說,目前小沙集鎮的大半個部分都是吉祥寺的寺院地界。比如花廳,就是吉祥寺的後花園。

    

    大德年間,吉祥寺田產達到4515畝,地616畝,山7343畝,僧人逾千,規模空前。

    

    宋朝的丞相史浩,曾作詩讚譽吉祥寺:

    

    朝宗萬派,

    

    銀濤俱萃於東溟;

    

    擢秀九峰,

    

    金刹忽標於彼岸。

    

    可惜的是吉祥寺在興盛600餘年後,於明朝初年毀於一把不明的大火。

    

    關於這把大火有很多說法,傳的比較多的是下麵這個版本:

    

    大明公主曾慕名前來吉祥寺燒香。為迎接大明公主,吉祥寺住持發動僧侶和小沙鄉民,從碼頭到吉祥寺一路鋪上石板。

    

    鋪路包工頭擅自把橫鋪石板(短石板)改為直鋪石板(長石板),克扣石板款,中飽私囊。

    

    而吉祥寺的惡僧,貪公主美貌,巧設機關,私藏公主於寺內地道。

    

    聖顏大怒,命火燒吉祥寺。

    

    千年古刹毀於一旦。

    

    我一直在思考:那把大火燒毀的,何止是一個寺廟,那是明朝海禁前,通過600年的發展,帶有明顯小沙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和文明!

    

    除了那寺廟,小沙還出過為民請命的好人一一王國祚。

    

    明洪武年間,因大臣湯和的片麵奏詞,明太祖朱元璋下旨遷昌國(今舟山)46島居民入內地。

    

    不願背井離鄉的百姓四處躲避,一時流離失所,人心惶惶。

    

    王國祚認為,翁州(今舟山)興廢關係到海疆安全,海疆棄守則海盜騷擾沿海,內地的盜賊亦易流竄海上。展複翁州,實為保全內地。

    

    王國祚曆盡艱辛,隻身上金陵(今南京)麵見太祖皇帝,力陳昌國不可遷徙、翁州不可棄守之理,倡議留下鄉民與官兵同守,得到太祖采納。

    

    王國祚回鄉傳太祖旨意,經辦海禁的官員認為國祚造謠,將其擒至金陵,經報太祖同意放回。

    

    昌國八千多人方得以安居樂業。

    

    百姓感佩,尊稱他為“複翁先生”,並在其住處建“複翁堂”以紀念。

    

    我慢慢明白,小沙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有著深厚而發達的人文根係,有待我們去挖掘、去了解、去體會。

    

    難怪著名作家三毛,來了一趟小沙,便捧了一把鄉土,跪在生養過祖輩的土地上,淌著眼淚反複唸叨:

    

    我的故鄉是小沙,我的根在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