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土地

字數:4427   加入書籤

A+A-




    小時候,看不見一塊被浪費的土地。

    

    在分地到戶那會,村子裏的土地被劃分成三類5等。

    

    而且是分厘必爭,個別地塊以隴來細分。

    

    總的分為水稻田、棉花地和山地三類。

    

    水稻田又分中塘以內的水田和中塘以外的塘田。

    

    中塘以內的水田又分成位於水庫以上的高田和水庫下的大田。

    

    那稱為高田的一直從半山腰沿著村子中間,一層一層的往下排列,大小不一,參差不齊。

    

    山地又分為村子邊上的平地和位於四周山坡的沙地。

    

    同樣的稻田位於中塘的內外產量相差很大,遇到大的台風,海水倒灌,塘田就可能顆粒無收。

    

    再小再差的地塊都是祖輩傳下來的命脈,是他們活下去的唯一希望。

    

    一直到我離開村子,家裏的糧食都是挺緊張的。

    

    每年蕃薯上市季節,家裏都是用7分的蕃薯配以3分的大米煮飯,不是因為好吃,而是大米不夠吃。

    

    到了開春會用蕃薯幹和著大米煮飯。

    

    “能不能少放點蕃薯幹?”

    

    我人小不懂事,時常向著母親抱怨。

    

    母親總是無奈的笑笑,盛飯時她的碗裏基本看不到飯粒。

    

    到了5一6月份,早稻收割前,往往吃的是一種“返銷糧”。

    

    這種“返銷糧”應該是備戰糧庫中快過期換下來的糧食,按照每年繳賣的公糧的比例返回的,難吃無法言語。

    

    “我不想吃國家糧。”

    

    吃著又黃又粗糙的公糧,我常會對母親說些俏皮話。

    

    這個時節吃口多而勞動力少的人家基本上都要靠借糧食過日子,待到新糧上來再還。

    

    “小阿姐,能否給我借一升米?”

    

    同族同輩的都這樣稱呼我媽,因為族裏還有一個沒有嫁到外麵的女主人比我媽要大兩歲。

    

    我媽雖然自己也存糧不多,但從不回絕。

    

    後來讀書時念到“青黃不接”那個句子時,老是想起嬸子拿著盛米的小木盆來家裏借糧的情形。

    

    到了早稻收割時,那新米做的飯,那種香甜,根本不需要下飯的菜。

    

    有一種剛剛在推廣的品種叫“雜交水稻”,米粒特別大,吃起來又粳又香。

    

    所以,在家鄉有一個節日,叫“稻後節”。

    

    出嫁的女兒都要象過年一樣,拎著禮品,攜著家人,回到娘家,吃一頓新米飯,共享收獲的喜悅。

    

    我就會奉父母的指派,屁顛屁顛的跑到十裏外的姐姐家裏當通信員,幫著把小外甥連背帶挑的運到家裏過節。

    

    隨著村裏人口逐步外遷,沒外遷也基本都在工廠打工,村民的生活不再依賴於土地,而且有一陣子還存在種田還要虧錢的情況,出現了很多土地拋荒現象。

    

    但是已在上市公司上班的兩位哥哥都不敢拋種水稻,因為年邁的父親會定期去巡察自家的田地。

    

    “農民不種田,那是違背天理。”

    

    父親口裏常掛著這句話。

    

    母親也會時常回憶全村搞大食堂那會,差點餓死的情形。

    

    近2一30年,父母親都會把家裏能裝稻米的器具裝滿化錢買來的稻米。

    

    前兩年父親在世時還在唸叨:

    

    “這麽多人不種糧食,以後會不會餓死人?”

    

    饑餓留給他們太多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