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絕不可讓其遷都
字數:5776 加入書籤
A+A-
&esp;荊州軍主帳。
&esp;劉琦將前來投效的李典,介紹給了帳內的諸位將官。
&esp;“曼成兄乃是我在巨野縣任縣尉時的好友,此番與其叔父專程率軍從乘氏來此,並特意在南陽郡和潁川的交界處而行,蠱惑袁術之心,袁術能為我軍打開南陽的通路,曼成兄亦功不可沒。”
&esp;李典拱手道:“今豺狼滿道,奸佞競逐,少君北上護君,實乃順天應人,典能為少君盡綿薄之力,幸甚。”
&esp;劉琦滿意的點了點頭:“曼成兄且帶一部分親信留在軍中,剩下的人,勞煩尊叔帶往襄陽,我自有書信給嚴君,尊叔至襄陽後,嚴君必有重用。”
&esp;李典道:“唯。”
&esp;李典和其從父李乾,並李乾之子李整,此番引族中人並食客近兩千人前來。
&esp;但這些食客的水平參差不齊,不可能全部投軍,而且他們還要保護著李氏宗族從乘氏帶往襄陽的錢帛輜重,因而不能全部隨軍,劉琦隻讓李典留下一部分心腹。
&esp;李氏家族的產業皆在乘氏,此番舉族前往荊州,其實事前在族中的爭議也非常大。
&esp;李氏一族昔日曾從巨野轉至兗州乘氏,不算是遷移太遠,但相比在故鄉,聲望也頗不如前。
&esp;如今若舉族遷往荊州,李氏一門前途如何,誰也不好預估。
&esp;雖然他們不是名門望族,但畢竟也是一地豪強,家族日後的發展馬虎不得。
&esp;在這種關鍵時刻,李典力排眾議,向族中的權勢者介紹了當下的形勢。
&esp;李典言,兗州之地劉岱、橋瑁、張邈、鮑信數強並立,且青州黃巾盤桓周圍,不一定何時便會成為戰火忠心,在此居住,毀家破族的風險性極高,除非李氏一門能夠舉族投效兗州的一名當權者,用之為依靠。
&esp;但是兗州眼下的形勢太亂,劉岱,橋瑁,張邈等人,李典也看不出他們孰優孰劣,更別說舉族投之了。
&esp;萬一押錯了寶,李氏一門,怕是從此便被遷出豪強名單了。
&esp;但南郡就不一樣了。
&esp;荊州刺史劉表善喜教化之道,樂於之學向往安定,南郡遠離中原紛亂之地,戰事的頻率程度和北方相比,明顯要少的多,是舉族遷移發展生息的好地方。
&esp;更何況李典還與劉琦有交情,劉琦目下身為襄陽校尉,也是劉表的左右手,一定會對李氏一族頗多關照。
&esp;李氏宗族遷至南郡,也算是有了靠山。
&esp;經過李典不斷的勸諫與努力下,最終,李氏宗族的諸長終於同意,舉族從乘氏遷移至南郡。
&esp;李氏宗族雖不算是望族門閥,但在乘氏和巨野,都一直豪強級別的存在,他們舉族遷移至荊州,這對兗州的豪族而言,意義重大。
&esp;荊州劉氏,可容四方之士人避難的消息,由此傳開。
&esp;……
&esp;留下了李典,遣送李氏一族去南陽郡,荊益聯軍繼續北上,穿過宛城抵達魯陽縣北的百裏之地,便已經是司隸的地界。
&esp;從這一刻開始,他們將進入董卓與關東群雄交鋒的地界了。
&esp;荊益兩軍抵達司隸之後,便在梁南的霍陽山附近駐紮。
&esp;古邑之地霍陽山,目下隸屬於梁縣,早在商朝時,這裏便有霍國存在。
&esp;其地之西便是陽人城,孫堅的精銳之師就駐紮在那裏。
&esp;而霍陽山正北的一百五十裏,就是雒陽。
&esp;這裏的地界已經距離雒陽如此之近,屬於朝發夕至,因此不可以再隨意向前進軍,接下來的每一步,要慎之又慎。
&esp;兩方諸將官匯集,開始商議下一步的動作……
&esp;商議時,賈龍向荊益兩方的將領提出了一個行動方案。
&esp;“賈某與董相國,昔日在涼州共破叛羌,頗有些情誼,如今吾等已進雒陽地界,賈某當置書於董相國,請其派使者前來,相談護君事宜。”
&esp;眾人聞言,不由紛紛點頭稱是。
&esp;在他們看來,賈龍與董卓有舊,更兼荊益兩軍占據著大義,董卓如今是四麵楚歌,為地方郡守士族不容,在這種情況下,董卓隻有跟宗親聯盟妥協,才是他最好的出路。
&esp;他們這是給了董卓一個機會。
&esp;蔡勳的表情似有些激動:“既如此,那諸位便商議一下,當與董卓如何洽談?”
&esp;劉瑁笑嗬嗬地站了出來。
&esp;他拿著一卷簡牘,道:“吾益州軍之所求,皆在此牘上。”
&esp;蔡勳好奇道:“不知劉益州所提條件為何?”
&esp;劉瑁將簡牘展開,緩緩道:“蜀中多事,巴民未經教化,卻屢有反跡,南中之民亦是不歸王化,西南可謂多事,朝廷若不在益州常置上將鎮守,恐大漢邊壤不寧,故請朝廷設鎮西將軍,並改任蜀郡、漢中、廣漢、巴郡、犍為、越雋、益州、牂牁郡守並都尉,以安民心……”
&esp;眾人聽到這裏,心中都大致明白了。
&esp;劉焉這是打算問董卓要軍職和官位了。
&esp;四鎮四征並不常設,非戰時而不置,劉焉借口西南民眾不附,難歸王化,索要四鎮之一的位置,根本原因還是想名正言順的擴充益州的軍力,並增加自己能夠給予軍中人的軍階。
&esp;如此,益州軍今後就可以用為朝廷鎮守邊塞,防止夷民坐大為理由,無限的擴充軍力。
&esp;益州請旨的鎮西將軍,毫無疑問指的就是劉焉……不過他們請旨劉焉為鎮西而非鎮南將軍,想來是顧及同盟之誼,想把這鎮南將軍的位置讓與劉表。
&esp;終歸是沒有白吃白喝,關鍵時刻還沒忘了荊州的盟友。
&esp;而益州八郡郡守並都尉的職位,想來也是早以擬好了名單。
&esp;劉琦看了一眼賈龍,發現他的麵色怡然自得,並無什麽特別的表情。
&esp;想來這八郡的郡守和都尉之職,劉焉在某些方麵,也對益州豪強們進行了妥協了
&esp;劉琦感慨道:“劉益州果然是深謀遠慮,令人佩服。”
&esp;說完這話,劉琦還轉頭看向蒯越和蔡勳:“異度先生和蔡司馬,也當仿效益州諸公,擬一份請旨奏疏,務必向董相國表我荊州人心。”
&esp;言下之意,是益州人向朝廷請旨要官,荊州人自然也得去要官。
&esp;眼下,蔡勳和蒯越在此,這份向董卓請旨的名單,自然不可能是由劉琦一個人來定。
&esp;蔡、蒯兩家肯定也得借著這個機會,為族中人和其同盟的荊州望族中人索取官爵,進一步擴大兩族在荊州的權益。
&esp;劉瑁聽了劉琦對其父的讚揚,又叮囑讓荊州人仿效益州人,臉上略顯自得之色。
&esp;誰言益州無能人?
&esp;蔡勳聽劉琦讓他和蒯越擬定這份名單,心下不由大喜過望。
&esp;劉琦的這句話,對他來說意義重大。
&esp;這是將擬定奏疏求官的權力,都交到他們蔡蒯兩族的手中了。
&esp;如此一來,這當中的尺度和拿捏,豈不是盡由蔡,蒯兩族說了算?
&esp;蔡勳盡力的控製住心中的激動,道:“唯。”
&esp;蒯越眯起眼睛,仔細的打量著劉琦,心中略微泛起疑惑。
&esp;他是了解劉琦的,這位少君,從來都是軟不吃硬不吃的主。
&esp;他表麵知禮儒雅,實則內心卻多謀善斷,心思縝密且多機敏。
&esp;依他的立場,真的就甘心讓自己和蔡勳去擬定這份名單?
&esp;這等於直接將偌大的利益切給南郡的望族了。
&esp;蒯越心中略有下惴惴不安。
&esp;少君心中究竟所思何事……
&esp;眼見兩方眾人都在場,皆頗有喜色,劉琦突然站起身,對在場眾人道:“諸位,請爵的奏疏,對我荊益兩方,確實重要,但還請諸位也不要忘了我等此番上雒的初衷。”
&esp;劉琦的話讓帳內眾人莫名所以。
&esp;賈龍道:“公子所言的初衷,為何?”
&esp;劉琦一字一頓地道:“護君為一,扶漢為二!董卓自二月便在朝廷公布了遷都之政,自五月起,西涼軍便開始陸續遷移雒陽之民往長安,隻因孫堅和王匡屢番攻伐,因而未竟全功,但饒是如此,雒陽那遷移的十之一二之民,在遷移之中也死傷甚眾,此乃動搖大漢國本之舉,公等難道不知?”
&esp;說到這,劉琦環視眾人,沉吟半晌又道:“我們身為宗親,絕不可讓他遷都!”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