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被困

字數:3530   加入書籤

A+A-


    ,最快更新九州誌之諸子百家 !
    reax;本章為,請大家8:00以後訂閱,訂閱錯誤的重新下載或刷新即可。,
    那墨千手當台一立,雄姿傲然,睥睨眾生,竟不說話。
    百姓見狀,頗感訝然,不由得為之一靜。
    會場大約沉默片刻,當百姓耐不住寂寞,心中好奇,欲開口詢問時,墨千手突然把手一招,所有墨家弟子竟同時身形抬高,飛升而起。
    修真之人,憑虛禦風,原無稀奇之處。然而,百姓見之,卻突然改了發問之聲調,齊齊發出了一聲驚呼。
    “木鳥”
    “墨家何時把台子也給換了”
    “好大的手筆啊”
    諸子百家之中,也同時發出了驚歎。
    原來,那墨家所立的高台竟化作了一隻巨大木鳥。木鳥雙翼展開,足有百丈之長。振翅飛升,載著一眾墨家弟子,從百姓頭頂飛過。
    眾墨家弟子保持身姿不變,如履平地,好不自在。
    肖逸被雜家屍倉俘虜時,也曾乘坐過木鳥,當時那隻木鳥已超越其認知,心中欽佩不已。可是此刻見了墨家所製木鳥,方知何為真正的大方之家。
    隻見那木鳥雖是木製身軀,但是體格羽毛,紋路清晰,樸實中透著驚奇,做工精巧之極。一對鳥目更是活靈活現,靈動無比,儼然和真鳥無疑。
    最令人驚歎的是,那木鳥身上無絲毫靈氣波動,顯然並非依靠靈氣催動飛行。屍倉那木鳥與之相比,簡直差之極矣。
    而且,那木鳥似乎具有靈智,每當飛到盡頭時,都會自行改變著方向,毫無生硬回轉之感。<>
    “難道世上當真有這等化腐朽為神奇的技藝”肖逸內心震撼不已,委實難以置信。
    “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木鳥飛旋一周後,那墨千手開始講授墨家之道。
    墨家是諸子百家之中,最具特色的一家。
    其思想十分完備,含兼愛、非攻、尚賢、尚同、天誌、明鬼、非命、非樂、節用、節葬,自成體係。
    其律令十分嚴明,“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肖逸曾聽那田柯講過的钜子腹朜殺子的故事,便因此而起。
    其生活十分艱苦,無論地位高低、富貴貧賤,一律著短褐,穿草鞋。
    其弟子十分龐雜,有從事談辯的辯者,有浪跡江湖的遊俠,有精於機關的工匠,有專注鑄造的劍師,等等,統稱為墨者。
    諸子百家之中,沒有一家能像墨家一般,在多個領域皆取得輝煌成就。
    天下之言,非道即墨。墨家之言自成體係,與道、儒齊名,對九州影響深遠,滲透於各個行業當中。
    然而,墨家之言,卻比不上道、儒之言,很少被人傳頌。究其原因,卻讓墨家人啼笑皆非。
    原來,墨家之言縱然精彩,但是墨家機關術更為引人注目。每次講道時,墨家機關術一出現,聞道者早已被機關術吸引,精力轉移,如何還能記得住墨家之道。
    正如現在這般,現場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那木鳥身上,那墨千手講得再妙,眾人也無法專心傾聽。
    不過,墨千手講罷,駕著木鳥回到原處,那木鳥重新化作一座高台時,現場響起雷鳴般的響聲,經久不息。<>
    在返回途中,長環道者說道:“佛家以和為貴,將墨家放在儒家之前講道,顯然是故意而為,避免兩家衝突。若不然,明日才有好戲可看。”
    長清道者捋須道:“諸家道法各有長處,亦各有短處,無論講道與聽道,皆為取長補短,發揚自家道法,沒必要爭得麵紅耳赤,到頭來卻讓世人笑話。我倒是極為讚同佛家這等做法。”
    肖逸不解,問道:“難道墨家和儒家不和嗎”
    長清道者微笑道:“不能算不和,隻能說在道法觀點上有很大分歧。”
    呂為道訝然道:“既有分歧,不就是不和嗎”
    長清道者長聲道:“此事說來話長。”頓了頓,才道:“儒、墨二家,皆提倡一個仁字,但是同樣是仁,其觀點卻不同。所謂仁者愛人。儒家之仁,有親親、尊尊、長長之分,是一種由上到下的愛人,此愛是有差等的。而墨家之仁,卻是兼相愛,是大家互相平等,互相愛人。”
    “這麽說,墨家之仁,才是真正的仁了。”呂為道不禁說道。
    長清道者不置可否,道:“此仁和彼仁,到底孰優孰劣,要看親仁者是何身份了。作為高高在上的富人貴族,自然喜歡儒家之仁,而作為普通的百姓而言,自然喜歡墨家之仁。”
    長清道者理了理思緒,又忽然搖頭道:“其實,溯本歸源,兩家觀點不能說有分歧,而是墨家代表普通百姓,對儒家之仁不滿。是以,每一次論道大會,待儒家講道之後,墨家總要對其進行抨擊。”
    肖逸想起墨千手所講的墨家“兼愛”之道,微微點了點頭,但是因為對儒家之“仁”尚一知半解,無法做出評論。
    隻聽長清道者繼續道:“除仁之外,二家在義利、禮儀、鬼神等方麵,皆有不同認識。<>而且,皆是墨家對儒家提出質疑。本次論道大會,佛家故意將墨家放在儒家之前論道,實是避免一場墨儒之爭。”
    之後,長清道者又講了許多二家不同之處。肖逸聽到“義利”之爭頗有所動。
    在儒家人眼中,“義”和“利”決然對立,孔聖人“罕言利”,而且明確提出“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認為重利者必然小人也。
    而墨家卻提倡“交相利”,認為“利”和“愛”一樣,是相互的,可以合一的。墨子告之世人,隻要通過利益交換,既自利,又可利人。當然,一切要以“兼愛”為前提。
    肖逸早有人性本惡之感,明白“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的道理,頓時有所感觸,忖道:“墨家以愛喻利,將愛與利合一,實是洞悉了人之本質。儒家推崇品行高潔的君子之風,固然令人敬佩,可是世上又有幾人是真正的君子呢”
    長清道者常年遊曆,學識淵博,對諸家之道均有所了解。他以道家心境講述墨家之道,極易為眾弟子吸收。剛才眾弟子沒認真聽道,此時聽來,等於重新補了一課。
    聽罷,呂為道不禁又問道:“既然二家有如此多針鋒相對之處,師父前麵又為何說兩家並非不和呢”未完待續。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