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字數:3339   加入書籤

A+A-




    星哲一個故事講完,士兵們全都意猶未盡,在大堂本來就很少有神話故事或者小說的合集,大多數都是詩集或者解讀書籍。

    所以這些士兵們根本就沒有聽過太多的神話故事,他們隻聽過一些老百姓口口相傳的神話傳說,所以星哲講的那些神話傳說對他們來說非常新穎。

    而且在行軍的路上,本來就是一件非常枯燥的事情,能夠聽到一些有趣的故事,但也能夠讓路途變得有意思一些。

    看著士兵們一個個一臉期待的表情,星哲隻能順從他們的意願,又講了幾個和雨神有關係的神話故事。

    據說大禹治水前,有應龍以尾畫地,為禹畫出應開挖的浚水導水的水道線路,也有傳說說禹治水時疏導河川、挖去山岩,有應龍在前曳尾,有玄龜在後挖泥,當疏導到巫山縣時,一條應龍畫錯了水道,被禹處死。巫縣仍有錯開峽和斬龍台兩處地名。

    傳統中的應龍是一種有翼的龍,頸細腹大,鱗身。脊上有棘禮四肢強健,而且喜歡獨處。

    曾有詩詠應龍:“應龍未起時,乃在淵底藏,非雲足不踏,舉則衝天翔。譬彼野蘭草,幽居常獨香,清見播四遠,萬裏望芬芳。隱居可頤誌,自見焉得彰。”

    這首詩實際上是借應龍而指人,借題發揮了。

    雨師應龍是黃帝收的一個小弟。據說,“應”是雁鳴的聲音。當時大雁常在黃土高坡上低低的飛行,領隊的老雁在空中鳴叫,後繼的雁鳥一隻接一隻應和,以免有誰掉隊。這便是答應、應對、應唱、響應等詞的來曆。

    應龍有雁的特征,身體輕盈,輕易爬臨山頂,在陽光閃閃中靜止不動,大家向上仰望,看見的是一隻有翼的雁形飛龍,所以叫應龍,即是雁龍。

    據說應龍隻能駕馭地麵的流水,黃帝戰蚩尤的時候,他截取靈山河水,秘密蓄積水位,妄圖一舉淹沒蚩尤的營地,結果被雨師的大雨澆了一個亂七八糟,害人反害己。

    從上述傳說中可以看出,布雨還不是應龍所獨有的功能,因為蚩尤也請來了正規的神抵——雨師。

    但應龍有布雨的本事則是無疑的。據說黃帝戰勝蚩尤後,由於應龍不能再上天,所以先民們用上造出一條狀如應龍的“土龍”,同時施以巫術,才使得上天降下了甘霖。於是以“土龍”呼風喚雨就成了祈雨的必不可少的內容。

    而且,雖然上古時代的雨師有多種名目,但隨著龍崇拜的普及,其它雨師的形象乃至名稱都弱化、模糊了,隻有龍的布雨形象日益強化,所以龍也就成了雨師。

    也有版本說應龍會飛上天往下吐水,這似乎也不算會下雨,隻是“飛”和“吐水”兩項技能的簡單疊加而已。最遜的是他會放不會收,結果吐出來那麽多口水都被雨師收了去,造成反撲,害得黃軍都被他的口水淹了。到了大禹治水的時候,他就隻能幫著人家用尾巴掃掃地、劃劃線了。

    其實雨師神話中的掌管雨的神仙,有做屏翳,也叫號屏,又叫玄冥。他們其實就是赤鬆子,傳說是炎帝神農氏時施雨的雨師。

    這位赤鬆子先生有一種能隨著風雨飄來飄下的本領,曾做過炎帝神農氏的雨師,後來從西天母那裏得了什麽不死藥之類的東西,能入火自焚,隨風雨而上下。

    成了仙,上了天,順便還拐走了炎帝的小女兒。直到高辛氏的時候,赤鬆子才想起自己的職責,又回到人間做雨師。

    炎帝到高辛之間隔著黃帝、少昊和高陽三代,原來那幾百年竟是滴雨未下的。相傳遠古時代,人民以采集和漁獵為生,一日無獲,就得挨餓,日子過得和艱難。

    後來,神農氏用木製做耒、耜,教大家種植穀,秋收冬藏,生活才有所好轉。於是神農氏被眾人舉為首領。

    年複一年,一場罕見的旱災降臨了,一連數月,天上沒有一滴雨降落,田裏的禾黍全都要枯萎了。旱情最重的地方,川竭山崩,皆成沙磧,連人畜都要渴死了,噴甭說汲水澆地了。

    神農氏頭發快愁白時,不知從哪兒跑老一位蓬頭跣足、形容古怪的野人,上披草領,下係皮裙,手裏還拿根柳枝。

    野人自我介紹說:“我叫赤鬆子,曾隨師傅道人在昆侖上西王母石室中修煉多年。赤道人常化飛龍,南遊衡嶽,我亦化為赤虯,跟在他身後,還學會布雨的本領。”

    神農氏聞之心喜,讓他馬上顯示一下。但見赤鬆子取出一種叫:“冰玉散”的粉末吞下,化為一條赤龍,飛上天空。霎時,天上烏雲密布,一場傾盆大雨兜頭澆下,眼看就要枯死的莊稼,有恢複了鬱鬱生機。神農氏大喜,立封赤鬆子為雨師,專管布雨施霖的事。

    神農氏成仙後,黃帝繼任首領,九黎的頭領蚩尤不服,興兵作亂,連赤鬆子也投奔了過去。

    黃帝率領眾部落與蚩尤大戰與涿鹿之野時,赤鬆子化為一條虯龍,飛廉變成一隻小鹿,一道施起法術。

    刹那間,天昏地暗,走石飛沙,暴雨狂風,颶風卷飆。黃帝和他的部下在一片混沌中,連東南西北也辨認不出,還能作戰?

    蚩尤趁機發動進攻,殺得對方丟兵棄甲。就這樣。蚩尤依仗飛廉和赤鬆子能征風召雨的優勢,九連九勝黃帝,迫使黃帝連連後撤,一直退到泰山。

    黃帝在泰山會集群臣,商討了三天三夜後,終於設計出兩個破敵法寶——司南車和牛皮鼓。

    司南車有兩層,共二十八個輪子,車上有一個手指前方的木刻人。車輪滾動時,牛皮鼓一共八十麵,一起鼓響,聲音可以響徹三千八百裏。於是黃帝再與蚩尤決戰。

    蚩尤仍使飛廉和赤鬆子呼風喚雨,炊煙噴霧。這一次,黃帝靠著司南車,始終不迷失方向,堅持戰鬥,緊接著,大臣容成等人,率人擂起牛皮鼓來,頓時驚天動地,裂石崩雲,嚇得飛廉和赤鬆子魂飛魄散,趕緊還原凶橫本相,跟著蚩尤一塊兒逃竄。

    黃帝揮師追擊,一直追到涿鹿,終獲全勝,還活捉了赤鬆子和飛廉。因為這兩個人都是降伏,黃帝仍叫赤鬆子當雨師,又封飛廉為風伯,要他們改惡向善,從此為民造福。

    五帝後,世間沒人再管得住風伯雨師了,於是對她們的祭拜,被列入國家的是祀典,目的仍在於祝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保佑平安。這兩位尊神的醜陋嘴臉,也變成了一位清秀童子伴隨著一位長須官人,象征雨隨風至,風止雨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