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五章 武岡民變
字數:3882 加入書籤
遼王是指太祖皇帝第十五子朱植的封號。
朱植最初的封號並不是遼王。洪武十一年,朱植被封為衛王。
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才被封為遼王,封地是遼東廣寧衛。建文四年移到湖廣荊州府至今。
到了朱寵涭世襲遼王,已經是第八位了。
除了建議將遼王的封地改為遼東之外,太子朱厚照還建議將遼王的祿米改為每年四千石。遼王一脈的其他人員都減少三分之一的祿米。
另外,對於佃租一事,太子希望朝廷能夠明文規定各地的佃租標準。
由於各省農田的產量不同,可以以省為單位,製定一個範圍。地主的佃租隻能在規定的範圍內進行製定。絕對不能超過上限,也不能低於下限。
當然了,隨同這本折子,太子朱厚照還將遼王朱寵涭打算買通自己的那六大箱子的金銀財寶一同送往京城,送給父皇弘治皇帝。
太子朱厚照見荊州府的整頓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就打算到旁邊的嶽陽府繼續進行整頓。
王鏊等人的整頓進展也都非常迅速。基本都已經完成了首個府的整頓任務,都到了第二個府進行繼續整頓。
太子朱厚照因為在安陸州整頓的速度特別快,以及遼王朱寵涭的全力配合,這才得以能夠趕往第三個府,也就是嶽陽府進行整頓。
可是,一個情報徹底打亂了太子朱厚照的計劃。
武岡州莫宜峒的百姓不堪岷王的欺壓,在莫宜峒首李再萬的率領下,悍然選擇了叛亂。
李再萬的號召力實在是太強了,他這揭竿而起,桃林、蓬溪、橫水、扶城等地的峒寨紛紛響應。
太子朱厚照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李再萬已經在大地茶園聚集了數萬人,自封“天王”。
並且開始攻城略地、戮殺官軍,每到一處都是殺地主、分田地,這令越來越多遭受欺壓的百姓投奔他們。
人數是越來越多,勢力是越來越大。
太子朱厚照看了這個情報後,不由地說道“這個李再萬還真是有兩下子,竟然都能想出打土豪分田地的策略。”
王欽說道“殿下。這個李再萬有些邪性。這才多久呀,就能聚集這麽多人。而且已經攻占了城步南邊的五峒四十八寨。還有向廣西進軍的動向。”
太子朱厚照說道“咱們必須馬上采取措施。如果能夠招安的話,那是最好的。對方如果不想主動投降,那就隻能是剿滅了。不過要快,再拖下去的話,對方的勢力會越來越大,地盤越來越多。到那時再剿滅的話,損失會更大。官府那邊有什麽反應。”
王欽回道“湖廣在向殿下稟報的同時,已經向朝廷上報此事了。畢竟此事太大了。閻巡撫和徐總兵已經糾集軍隊準備前往鎮壓了。”
閻巡撫指的就是湖廣巡撫閻仲宇,徐總兵則是指總兵徐琦。
太子朱厚照說道“他們的反應還是非常迅速的。隻是這幫叛軍占領的區域位於湖廣、廣西、貴州三地的交界地帶。現在又有向廣西進軍的動向。本宮覺得僅靠湖廣的軍隊還是遠遠不夠的。馬上命人傳我的命令,廣西、貴州兩地要派兵設立防線,防止這股叛軍進入廣西、貴州境內。至於在湖廣的圍剿,湖廣的軍隊,再加上咱們,應該是問題不大。另外通知蔣善和包長善,抓緊休整,明日出發。”
王欽領命而去。
鍾虎和趙龍都是躍躍欲試。整日保護太子,他們都有些煩了。二人都想到戰場上進行廝殺。不僅鍾虎和趙龍有此想法。就連王欽也是如此。
要知道,王欽在調到太子身邊之前,那可是衛所的指揮使。
太子朱厚照自然也明白二人的心意,他也有讓二人進入軍隊的想法,隻是現在時機不成熟罷了。
這話,太子朱厚照並沒有告訴王欽、鍾虎和趙龍。
太子朱厚照讓鍾虎通知衛隊,也進行一番休整。補給一定要準備齊全。
鍾虎也下去布置去了。
趙龍說道“殿下。這幫苗人造反,岷王可是脫不了幹係。這幫藩王都富得流油,竟然還不知足,還要欺壓百姓。這下好了,逼得老百姓都造反了。到頭來還得是朝廷派兵鎮壓。”
此次李再萬造反,喊得口號就是反抗岷王府的欺壓。
太子朱厚照對於岷王府的情況不是很清楚。隻是知道現任岷王朱彥汰剛剛襲封不到一年。
這剛剛襲封,一般都是以穩為主。這個岷王朱彥汰究竟是怎麽搞的。
看來此事隻能是派人進行調查了。
岷王一脈,是太祖皇帝第十八子朱楩的子孫。
朱楩是在洪武二十四年被封為岷王的,封地在陝西岷州衛。在洪武二十八年改為雲南府。
雲南那是人家老沐家的地盤。西平侯沐晟就向皇帝舉報岷王的不法事,當時是建文元年八月。建文帝正打算對自己的這些叔叔動手呢。西平侯沐晟的這個舉報自然被建文帝認為是一個大好機會。
於是就把岷王朱楩的爵位給削了,流放到了福建漳州,後來又被禁錮在京師。
直到成祖皇帝登上帝位,才恢複了岷王的爵位。由於岷王朱楩與西平侯沐晟不對付,永樂十八年遷回京師。
直到永樂二十二年才將封地改為湖廣武岡州,直到現在。
現任岷王朱彥汰,是在父親朱膺鉟去世後,繼承的爵位。
朱膺鉟是在弘治弘治十三年去世的。朱彥汰是在弘治十四年襲爵。滿打滿算不到一年。按理說不應該有如此大的民憤。
但是,事情卻發生了。太子朱厚照初步判斷,要麽就是前任岷王朱膺鉟造的孽,老百姓趁著新王剛襲爵造反。要麽就是岷王朱彥汰被身邊人蠱惑,做出了損害百姓利益的事情。
至於究竟是什麽原因,隻能是通過調查才能得到答案。
其實,不管是朱膺鉟做的,還是朱彥汰做的。歸根結底就是岷王府與民爭利,剝削百姓太嚴重,導致百姓造反。
說白了,就是利益不均造成的。
這是一個共性問題。無論是官府、豪紳,還是藩王、勳戚,隻要是與民爭利,就會形成隱患,久而久之,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爆發。而一旦爆發,那就是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