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告一段落

字數:4035   加入書籤

A+A-




    時光飛逝。
    一個月後,最先離開蝦夷島的是尚可喜麾下的騎兵,經過近兩個月的戰鬥,尚可喜此番前往蝦夷島給戰馬攜帶的精飼料和清水已經快消耗殆盡,不能繼續留在蝦夷島,否則就會有戰馬出現問題,甚至死亡。
    而蕭平和馮保則繼續留在蝦夷島一段時間,由於小樽城的人力有限,又要同時修築三座隘口,為了給王明玉爭取更多的時間,蕭平和馮保率軍留下,繼續與鬆前藩的大軍對峙。
    ………………………………
    另一邊,鬆前公廣按照慣例,坐在軍營的主帥位上,與台下的眾將商討退敵之策,隻不過今天,對於敵軍這一個月,圍而不攻的行為,讓鬆前公廣產生了疑惑。
    按照敵軍之前的戰略,都是快速的消滅鬆前藩的軍隊,並通過海麵上的蓋倫船,壓縮鬆前藩的生存空間,從而迫使鬆前藩的軍隊和人口集中在一起。
    眼下,敵軍的戰略很成功,鬆前藩麾下大部分的人口和軍隊,都安置在七飯町和厚沢部町這兩處,畢竟其他沿海的據點已經被敵軍的蓋倫船霍霍的不成樣子,隻能留下少部分人。
    可從敵軍這一個月的表現來看,敵軍根本沒有繼續進攻的欲望,反而是對這種對峙的行為很滿意。
    敵軍這種異常的行為,讓鬆前公廣心中產生了一種不好的預感,並且敵軍的那千餘騎兵,已經有很多天沒有出現了。
    “流千四平!”
    越想越不安的鬆前公廣立刻出聲道。
    “屬下在!”
    “命你率人翻過山林,前去探查八雲町和森町敵軍的後方動向!”
    因為流千四平有著一次翻越山林的成功經驗,所以鬆前公廣這才派他前去偵察。
    隨著流千四平離去,鬆前公廣的內心也越發的不平靜。
    如今鬆前藩麵臨的境況,隻有鬆前公廣心中最清楚。
    自從鬆前藩與日本內陸的聯係被斬斷後,鬆前公廣再也沒能得到日本國內的任何消息和補給,隨著時間的流逝,島上儲備的糧食也在一天天的減少。
    島上儲存的糧食照著每天這種數量的消耗,不出一年時間,島上儲備的糧食就會消耗的一幹二淨,到時候,島上的這二十萬人,隻有死路一條。
    “希望敵軍隻是兵力不足。”
    此時,鬆前公廣內心隻能祈禱,敵軍不進攻是因為兵力問題,而不是其他原因。
    ………………………………
    一周後,流千四平渾身是傷,帶著一個讓人絕望的消息回到了七飯町。
    那些朝鮮人這段時間之所以沒有進攻,就是因為,他們在築城,並且修築的城牆已經初具規模。
    得到消息的鬆前公廣頓時癱坐在原地,他最不希望見到的情況出現了。
    那些朝鮮人,打算把他鬆前藩這二十萬人,全都餓死在島上。
    至於說進攻,鬆前公廣不是傻子,敵軍那四艘蓋倫船上,都裝備了那麽多的火炮,怎麽可能修築的城牆上沒有火炮。
    再說了,敵軍那上千騎兵至今無影無蹤,他們要是敢出去野戰,一旦無法及時撤退,結果也會如本田忠四那般,被敵軍騎兵緊緊咬住,最後被敵軍圍而殲之。
    ………………………………
    王明玉這邊並不關心鬆前藩的境況,如今,三座隘口已經初具規模,運來的32磅重炮也都安裝在了城牆之上,三座隘口,每座隘口的正麵城牆上,都安裝了三十門32磅炮,以及一些其他口徑的火炮,總數達到近百門。
    除非鬆前藩的倭人長了翅膀,否則,絕不可能突破這三座隘口。
    “二位將軍,三座隘口如今初具規模,蝦夷島大勢已定,鬆前藩已是困獸之鬥,滅亡隻是早晚之事,感謝二位將軍前來相助,我王明玉沒齒難忘。”
    森町的碼頭處,王明玉對著蕭平和馮保二人躬身一拜。
    如今的森町已經改名為森城,隻是森城暫時沒有太多的居民居住,隻有一些想要快速獲得王明玉認可的阿伊努人在森城居住。
    “王將軍不必客氣,我等同屬少將軍麾下,幫助王將軍乃是同僚之間應盡的本分。”
    馮保客氣道,隨後他在身旁蕭平的示意下,繼續說道:“王將軍,本將還有一件事,想與王將軍說。”
    “不知是何事,馮將軍盡管道來。”
    “鬆前藩除去那近兩萬的軍隊,還剩下十餘萬居民,不知王將軍打算如何處置這些倭人居民。”
    馮保這話,確實把王明玉難住了,他一時之間,居然不知道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
    “此事……此事本將還從未考慮過,不知馮將軍可否教我?”
    既然馮保提出了這個問題,那必然有他自己的答案。
    “不瞞王將軍,此事我也不知該如何處理,不如等我返回濟州島後,派人幫你詢問少將軍的意思?”
    “如此甚好,普通船隻航速太慢,揚字級戰艦的速度雖然快,但如今正是封鎖鬆前藩海運的重要時期,不能輕易離開。”
    王明玉點頭認同了馮保的答複。
    隨後,幾人又相互寒暄幾句,蕭平和馮保這才乘船離去,與他們一同離去的還有50艘船隻,至於剩下的一百艘船隻,則留下來幫助王明玉繼續封鎖海域,等到徹底剿滅鬆前藩後,這一百艘船隻才會離開。
    蕭平和馮保的離去,預示著蝦夷島的戰事,近期告一段落。
    ………………………………
    時間來到1636年6月,笨港。
    此時,楊三生正坐在家中看著近期收集到的情報,這半年來,大明可是發生了不少大事。
    二月,山西遭受連年的旱災、蟲災,大量百姓失去糊口的糧食。
    三月,又發生大饑荒,饑民無糧,隻得啃食樹皮、草葉,樹皮、草葉吃幹淨後,又開始人相食,其中山西、河南南陽的饑荒尤為厲害。
    唐王朱聿鍵奏河南南陽饑荒,甚至有母烹其女以食者,然而,得到消息的崇禎,僅僅隻是撥款了三千五百兩黃金賑災,這三千五百兩黃金能救多少災民?就算這三千五百兩黃金能到山西或河南,那邊都人相食了,上哪去買糧食,更何況,如今的大明貪官汙吏遍地,這三千五百兩黃金真的能到災民的手中嗎?
    “如此大規模的饑荒,崇禎居然隻撥款了幾千兩黃金,看來這個大明天子是真的窮啊,哎!真是苦了那些百姓啊!”
    楊三生看著手中的官府邸報,無奈的搖頭歎息。
    二三月時,山西爆發的旱災和蟲災,導致大量的山西百姓離家謀生,部分南下的百姓途徑洛河時,不少百姓被停靠在洛河之中的船隻接走,而接走這些百姓的船隻,正是鹽商的船隻。
    不久後,就有‘遇河遇船方可活’的流言在災民當中盛傳,大量活不下去的百姓,或南下、或北上,都紛紛向著河岸而去。
    隻是,山西、河南兩地,受災的百姓何止百萬,楊三生這幾個月,也僅僅隻是拯救了二三十萬百姓而已,這已經是楊三生能盡到的最大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