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章 錦官城
字數:4344 加入書籤
心中明白可能會發生什麽的張繡沉靜下來,開口問道:“這李異有何動向?”
甘寧:“此賊已帶五千江州兵馬出城,來援枳縣了。”
李儒冷笑一聲:“如此看來,趙韙兵圍成都是沒得假了。按甘將軍所說,這李異膽小狡詐,手下不過一萬兵馬,如今卻舍棄堅城江州不守,膽敢主動分兵來援枳縣區區一縣邑,定然是自恃己方士氣軍心旺盛,又見我軍遠道而來,故此出兵來戰,想要討些便宜,撈些戰功。”
張繡猛一拍掌:“如此也好,倒是省得我們想辦法誘其出江州城了。此戰吾軍一鼓作氣,最好直接拿下江州!”
……
與此同時,益州成都。
數日之前,偌大的成都平原還是一派祥和安寧的。川蜀號稱天府之國,魚米鹽鐵無一不盛產。
魚米自不必說,先秦郡守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惠澤萬民,功勞萬世。原本旱澇成災的成都平原由此變成了一個灌溉便利、排洪蓄水的魚米之鄉。
鹽即井鹽,西川的井鹽可是出了名的優質。雖不如海鹽易取,但川蜀深居內地,通商不便,取井鹽可以自供乃至外銷。發揚開鑿井鹽之術的仍然是李冰父子,是故川蜀之民敬仰李冰如父。
鐵即冶鐵之術。兩漢以來冶鐵技術大為發展,而川蜀產有優質鐵礦,煉鐵技藝也不弱。產自川蜀的兵器,最有名的就是蜀刀,一把上好的蜀刀,可值萬錢!
魚米鹽鐵這四類資源的出產皆算上乘,然而益州最有名的出產卻不是這四類,而是古代中國對外最名貴的通貨——絲綢!
絲綢作為國之瑰寶,早期外番認識中國,便是從絲綢開始。因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絲綢在古代中亞、歐洲的風靡,古代羅馬波斯人便稱中國為絲國。中國能產出絲綢的地方很多,但論成品貨色,蜀錦卻是當之無愧的絲中之王。
毫無疑問,若是一個人能身穿蜀錦製成的衣服,再同時配一把蜀刀,走於江湖行市必定吸人眼球。
早期的甘寧便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年少便聚眾為寇,盤踞水陸要道,劫掠郡縣,不僅自己腰配蜀刀一身錦繡華服,而且還用搶來的蜀錦做成船帆,好不豪奢亮麗,於是得名錦帆賊。郡縣鄉人及過路商旅聞鈴鐺之聲便知是錦帆群賊來犯,眾皆畏懼甘寧武勇,隻要遠遠望見用絲綢做成的船帆,便留下財貨四散逃命。
除了盛產魚米鹽鐵,靠蜀錦聞名天下,益州還產馬。不同於其他南方地區,西川毗鄰諸羌氐人等一些遊牧部落,靠西邊的高原山川間有草原,是產馬之地。羌族氐人與漢人和平友好時,也往往有馬商來往於其間,去時挾帶鹽鐵賣給諸羌氐人,返回時再買馬匹進行販賣。
張繡立國淮南,兼並江東荊南之地後,一直缺乏戰馬。北方燕幽之地的良馬肯定是到不了南方的。尤其袁曹交惡開戰以來,袁紹更是嚴禁馬匹流向南方。盡管如此,仍有不少河北的世家豪族為逐暴利私自販馬資敵。導致曹操從河北購買馬匹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因為獻帝歸西都,長安脫離曹操掌控。這使得曹操從西涼購馬的途徑大受限製,不得已開出天價購買戰馬。
就算是如此,魏國一般的騎軍已經是幾無戰馬補充,少一匹馬就得有一個騎兵改行做步卒。而隻有依仗為精銳的虎豹騎有備用戰馬。曹操都如此缺乏馬匹,更別說還要遠離產馬之地的張繡的楚國了。
而如此情勢下,楚國選擇了向西求購馬匹。馬匹來源就是劉璋的西川。劉璋雖然糊塗,但是事關軍國的大事還是知道怎麽做的。便也是嚴禁馬商出蜀。隻是可惜他的威信實在太弱,政令下達後是注定執行不嚴的。駐守益州東麵門戶的趙韙便是不以為意,借馬商來往大賺商稅以充軍費。起兵造反之前還送了劉表數百戰馬示好。
滅吳國,使韓國稱藩以後,楚國終於是有了一條獲得戰馬的穩定渠道。但就算是如此,連補充並州狼騎營、羌胡弓騎營、西涼鐵騎也不夠。
益州魚米鹽鐵帛馬皆產,地理閉塞,易守難攻,民殷國富,有自成一國得天獨厚的條件,也難怪曆史上劉備僅憑益州一州,創蜀漢王朝,可與魏吳爭雄。而如今要是張繡得了益州,便是如虎添翼,自西向東半壁江山在手,再難鉗製。
如今的川蜀平原,不複之前的祥和安寧。成都城外,旌旗招展,甲兵林立;林澤皆為兵用。大片樹木被伐倒,民夫們取材用以製造大量的攻城器械,乃至於原本的小山現在變得光禿禿的。在近十萬兵卒馬匹的取用下,成都方圓十裏的水澤幹涸、江河渾濁。
城內,則是兢兢戰戰惶惶不可終日的蜀國國君劉璋和他手下不到三萬的東州兵。
趙韙為了這場叛亂蓄謀已久,布局也很全麵。在得知劉璋將前往白水關巡視軍防之後,趙韙便是立刻舉兵在江州發難,揮兵北上直取成都。而那邊劉璋聞訊之後,一邊趕回成都,一邊派人調遣諸郡蜀軍集結應敵。
結果是,帶著劉璋軍令飛馬趕往諸郡縣的信騎卻是大多在半道就被蜀中的輕俠們伏道擊殺,有僥幸趕到目的地的,也免不了被那些傾向於趙韙的郡守縣令們刺殺軟禁。
先是犍為郡直接倒向了趙韙,使得趙韙軍穩固了側翼,得以迅速進軍,再接著趙韙軍主力與蜀軍遭遇在德陽。
此時集結起來的蜀軍不過劉璋從成都派出的兩萬蜀軍,以及從蜀郡和廣漢郡征調的一部分郡兵,數量少的可憐。最大頭的竟然是劉璋早年安置善待的三輔流民組成的東州兵,約有五萬之眾。
劉璋的蜀軍共計八萬,而趙韙這邊的兵馬此時充其量不過五萬,總體上還是劉璋略占優勢。兩軍主將方麵,劉璋卻是選用了自己父親劉焉留下的昏聵老將為帥,而這邊正值壯年的趙韙則是親自掛帥。
先不說劉焉給劉璋留下的老將才幹幾何,這邊趙韙卻是早就研究透了劉璋手下這些老將的能力性格特點,打起來那叫一個得心應手。於是德陽一戰,趙韙以微弱代價大勝劉璋軍,聲勢頓時大振。
劉璋這邊第一戰就被陣斬了一位老將主將,接任的還是一個老將,卻是老邁到連士卒都約束不住,撤退時一潰千裏,被趙韙軍追著打了好幾個勝仗。劉璋又是急派另一員持重的老將去接任主帥,卻不料在半道上這個老將就病死了。
此時蜀軍中的年輕一輩終於是站了出來,以嚴顏、張任為首的蜀軍少壯派代主將之職,指揮蜀軍與趙韙軍大戰,一時竟然打了一個難分難解。
無奈此時廣漢郡和蜀郡諸郡縣已經是按耐不住,紛紛舉兵響應趙韙。劉璋唯恐成都空虛,便趕忙召回蜀軍,於是張任和嚴顏又吃敗仗。
劉璋前前後後派出了三萬成都蜀軍,到此時打得死的死逃的逃散的散,退回成都的不過四千之眾。從其他郡縣征調來的郡兵更是指望不上,德陽大戰之後要麽倒戈投降,要麽逃竄歸鄉,剩不下一個人。隻有東州兵保存了大部分的兵馬,但也僅剩不到三萬人馬。
這倒不是說東州兵不好戰,而是蜀將們作戰時往往習慣將蜀軍放在主力位置,而把未經戰事的東州兵當作預備補充的部隊。於是打仗的時候損失也最少,東州兵們就算被打散了也沒處逃竄,益州本就不是他們的家鄉,隻能是跟著張任嚴顏跑回成都。武器盔甲大多丟散,不過這倒是不打緊,劉焉劉璋父子在成都武庫倒是積攢了不少兵甲,隻要有人,刀箭弓弩根本是不缺的。
此時成都城牆上,東州兵們正在搬運檑木滾石箭矢等守城軍械。劉璋不喜濫用民力,哪怕是城池被圍自家性命攸關,也是不肯下令強征強抓城內的青壯守城,而響應征召令的民夫又寥寥少數,最後鞏固城防搬運輜重的任務多是壓在了東州兵們的身上。
東州兵們打了好幾場仗,跑回成都後一口氣沒歇就得上城守備,此刻也是累得要死。終於,一個吃不消了的東州兵搬不動了,將自己拖著的滾木一扔,直接躺地上直喘氣。帶頭的什長想喝斥他,話到嘴邊卻也沒多少力氣了,隻是喘著氣對地上那名東州兵說:“二賴子,歇夠了……歇夠了就趕緊起來,這些石頭木頭都得……都得趕天黑之前搬上去,要是叛軍今晚……今晚或是明早攻城,城上那點怕是……怕是根本不夠用。”
那叫二賴子的東州兵也沒辜負自己的名字,躺地上喘著氣一動不動,不耐煩道:“俺……俺當年背著老婆孩子走漢中道翻秦嶺都沒這麽累過,不起來,今天是起不來了。要搬……要守城讓那些蜀兵去守,憑啥……憑啥都是俺們搬。”
話音未落,二賴子旁邊幾個同伴也是累壞了,有樣學樣,扔了身上的石頭木頭就地一躺,那什長也快是堅持不住了,嘭的一聲直接坐在地麵上,累的都顧不上揉揉快摔成兩半的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