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四章 發電技術
字數:4442 加入書籤
燧人係的發電設備研發公司,為浮空城市研發的發電方案,即不是核聚變,也不是太陽能,而是地熱能。
沒有錯,是地熱能。
準確來說,是金星的空氣熱能。
要知道,在金星地表附***均氣溫都在424~462攝氏度之間。
而剛好,金星大氣層的氣溫,是隨著海拔高度的提升,而呈現出逐步下降的趨勢。
其中海拔高度100公裏處,平均氣溫為零下112攝氏度;而海拔5公裏以下的區域,平均氣溫則是424~462攝氏度之間。
兩者形成的巨大溫差,為另一種發電方案,提供應用條件,那就是溫差發電技術。
該方案的設計團隊,是打算利用小型的浮空模塊,將熱交換係統布置在地麵,然後使用纜繩連接浮空城市。
然後在海邊55~60公裏的高度,這裏的平均氣溫是27攝氏度到零下10攝氏度,在該高度設置小型的散熱模塊,這種熱交換過程中,就可以進行溫差發電。
兩者有超過400攝氏度的溫差,完全可以滿足大功率的發電。
另外這種發電模式,也避免了太陽能電池板的尷尬。
畢竟太陽能電池板需要大麵積鋪設,而金星大氣層高空區域,風速太過於強勁,大麵積的太陽能電池板,又容易招風。
另外太陽能電池板的發電,需要麵臨星球自轉的日夜交替,別忘記了金星的自轉速度,可是超級慢的,平均每自轉一圈,需要243天。
這意味著,金星的夜晚周期是121.5天為一晚上。
浮空城市在運行過程中,如果采用太陽能電池板發電,隻有兩種選擇,一種是逐日而行;另一種就是建設超大型的碳粉儲能發電站。
選擇第一種方案,那就要安裝大功率的發動機,讓浮空城市一直維持在太陽照射的位置。
選擇第二種方案,要滿足浮空城市121.5天的夜晚用電,那需要建設的碳粉儲能發電站,規模將是非常龐大的。
太陽能電池板在近地軌道的人造衛星、空間站上使用,還馬馬虎虎可以,在金星大氣層高層使用,顯然有些水土不服了。
而燧人係的設計團隊,自然也看出了太陽能電池板在金星的水土不服,便另辟蹊徑的研發了空氣溫差發電係統。
要知道,藍星的一部分火電站中,高溫高壓的鍋爐水蒸氣,都不一定有462攝氏度、92倍大氣壓。
金星的大氣層,就算是一個天然的大鍋爐,用來發電簡直是天造地設。
除了利用充沛的底層大氣層熱能,金星還有另一個被人忽視的能源來源,那就是風力。
浮空城市的高度,平均風速30~50米每秒,風能資源比藍星上的任何一個風力發電場都要好。
風車掛上去,估計就可以瘋狂發電。
另一個風力發電公司,就在做這方麵的技術研發,隻是他們遇到一些難題,那就是機械齒輪式的風車傳動軸,根本承受不住如此強勁的風力。
平均30~50米秘密的風速,相當於日常台風,而且都是超強台風。
藍星之前的風力發電機設備,在台風天都不會發電的,而是選擇收起扇葉之類,避免風機被台風損傷。
而風力比藍星更加恐怖的金星大氣層高層,當前沒有哪一個公司的風力發電機,可以扛得住這種可怕強風。
當然,這些困難並不是不能解決的。
之前藍星的風力發電設備研發公司,之所以不研發可以硬抗台風的設備,主要原因是因為沒有必要。
因為台風天氣又不是天天有,專門了硬抗台風,設備的成本可能要提升十幾倍以上。
為了最多幾天時間的台風天氣,就增加十幾倍的生產成本,就算是設備研發公司願意砸錢,估計也沒有哪個發電公司願意購買。
就是因為沒有需求,藍星的風力發電設備,達不到台風發電級別的強度。
但是現在金星的特殊環境,導致風力發電設備,必須保證可以在台風級天氣下平穩發電,因此必須進行技術升級。
齒輪傳動軸會出現機械磨損?
沒關係,改用磁懸浮軸承。
機體強度不夠?
沒關係,使用複合型矽烯—碳納米管材料。
發電功率不穩定?
最小發電功率都足夠用了,再加上碳粉儲能發電站,消化不穩定的發電。
對於聯邦而言,十幾倍的製造成本,也是可以承受的,畢竟風力發電機的價格,是可以通過內循環體係抵消的。
在聯邦特殊的內循環體係之中,很多資本時代的成本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
聯邦現在計算的生產成本,很大程度上是剔除了資本成本的。
當前聯邦的生產成本構成,通常是物質成本+能源成本+加工成本+人力成本+研發成本。
這種情況,已經完美閉合的內循環體係,會導致產品的生產成本迅速下降。
聯邦隻要有足夠的物質和能源,基本可以無限製的暴產能。
升級改造後的風力發電機,成本提升十幾倍又如何?聯邦玩得起。
因此金星開發計劃,又開始了修改,添加了測試底層大氣熱能發電項目、高空風力發電項目。
至於之前的準備的太陽能發電項目,被直接取消了,隻保留了碳粉儲能發電站這一部分。
金星開發計劃在逐步完善之中,將初稿中的不合理部分剔除出去,添加一部分因地製宜的項目。
這就是聯邦的速的修正過來。
而不是像資本時代那樣,就算是發現技術路線錯誤了,但是資本為了不虧本,可能會硬推下去。
就像當初和燧人係死磕的矽穀係,明明在光刻法上舉步維艱,但是他們仍然不會放棄光刻法,因為他們無法接受損失。
如果當初他們改用納米線路線,估計會死得更加慘重,這就是資本社會的殘酷現實。
一旦失敗了,就很難掉頭重來。
聯邦這邊卻不一樣,形成完美內循環體係後,哪怕技術研發走錯了,也可以快速更換路線,因為聯邦損失得起。
在半步踏入宇宙後,單純的資本公司,已經越發的不適應發展。
畢竟私人公司是要盈利的,而宇宙開拓的初期,注定是很難回本的。
西方的商業公司之中,曾經在航天領域商業化得最好的企業,莫過於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
但是很多人隻看到太空探索公司的戰績輝煌,卻沒有看到這個公司,深層次的致命弱點。
那就是盈利能力,太空探索公司的盈利模式非常脆弱,隻能依靠nasa的訂單,一旦nasa出現經費問題,或者是米國經濟衰退,那太空探索公司將無法獲得訂單。
一個商業公司無法獲得訂單,這距離破產已經不遠了。
這就是商業公司在進入宇宙初級階段,將要麵臨的致命問題,無法在短期內獲得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