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第二零四章

字數:11952   加入書籤

A+A-




    刑部尚書問道:“張大人這意思……就是讓朝廷承認,  當年朝廷在主戰與主和之間,選擇了抵抗蠻敵,的確有愧於劼北人,  事後雖然力圖補救,由於朝廷鞭長莫及、地方官府失察種種原因,以至數名劼北難民未能得到妥善安置。但是朝廷愧對劼北,滄浪洗襟的士人不曾,  當初士人投江,  是為了不折國骨,  讓大周久安於世;後來以張正清為首的士人節衣縮食接濟劼北難民,是他們幫助劼北做出的表率。當初朝廷修築洗襟台,  或許隻是為了紀念滄浪洗襟的赤誠,而今朝廷重築洗襟台,  卻是悔悟當初取舍之間犧牲了劼北的安穩,  因此,才更要以洗襟士人為楷模,  為他們築高台,立豐碑?”
    “張大人這好主意好!”適才那名徐姓大人接話,“正所謂人無完人,  朝廷也不可能事事周全,  但是朝廷早就先所有人一步意識到了當初的決策有愧於劼北,  而重築洗襟台,  正是朝廷得知了士人接濟劼北後,悔悟自身,做出的決定!‘洗襟’二字一直是無垢的,後來徹查洗襟台名額買賣一案,也是為了洗去‘洗襟’二字上沾上的塵埃。隻要按照這個方向去解釋,  那麽嘉寧朝後,朝廷迄今為止的決定都沒有錯,隻要低一個頭,人們自會重新以‘滄浪江,洗白襟’去看待整個事端,今日的洗襟台,是為投江的士人,與他們的後人而建的,人們的怨怒平息了,‘洗襟’二字更加高潔,今日的危機也就解除了!”
    張遠岫合袖拜下:“官家,臣甘做使者,去宮門與士人與百姓們交涉。”
    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了。
    他是士大夫張遇初之子,是登台士子張正清的胞弟,老太傅是他的恩師他的養父,而今他將要娶仁毓郡主的消息傳遍上京城,人人都在說,他將是下一個謝楨。
    然而還不待趙疏回答,殿上響起一個清澈的聲音,“不妥!”
    青唯直視著張遠岫:“這就是張二公子這麽就以來的目的嗎?把士人們聚在這裏,給出一個你希望他們知道的答案,然後讓洗襟台變成徹底紀念洗襟士人、登台士人的樓台,永立世間?”
    她朝趙疏拜下:“官家,民女認為張二公子所言不妥,這個方法看似能解決眼前的難關,實則是在避重就輕,至少——至少洗襟台坍塌的真正原因,我們尚不清楚,難道隻是因為何鴻雲偷換了木料?曲不惟說名額是從章鶴書那裏來的,那麽章鶴書的名額又是從哪裏來的?如果是翰林,那翰林為何要把名額分出去?這些因果緣由我們通通不知,這就去對人們解釋,我們究竟在解釋什麽?解釋我們希望他們看到的真相嗎?官家忘了,何氏偷換木料、曲不惟買賣名額的案子是怎麽被挖出來的了,那是因為真相被埋在了塵埃之下!張二公子的方法,滌淨了‘洗襟’二字、安撫了士人、給朝廷鋪了後路,可他唯獨忘了一點,就是真相。或許由他去交涉,民眾之怒可平,擁堵在外的人群會散去,但民女知道,如果此時此刻,民女也站在宮門外,聽到這樣一個說辭,民女一定是不甘心的!”
    殿上有人很輕地冷哼一聲,大概想說青唯一個江湖草莽,隻知道說空話,不知道懂得權衡利弊,不過礙於謝容與在,沒把這話說出口。
    趙疏問:“聽溫氏的口氣,可是知道些什麽?”
    青唯想了想,揖得更深了一些,“官家,民女請與張二公子對峙。不過民女規矩不好,有些話說出口也許不敬,請官家相信民女絕非故意冒犯。”
    “但說無妨。”
    青唯點點頭,轉身逼視張遠岫:“張二公子,在你心中,先帝為何要修築洗襟台?是為了紀念滄浪江投江的士子嗎?”
    不等張遠岫回答,她徑自道:“不必你說,答案我們都知道。鹹和十七年,滄浪士子投江,還是太子的先帝深受震動,立誌振興大周,他登極以後無一日不勤勉,創下豐功偉績,僅十年便讓大周從鹹和年間的離亂走向盛世。先帝也是人,他自得於自己創下的盛景,但他不可能堂而皇之地為自己築豐碑,所以怎麽辦呢?他想到了修築洗襟台,所以這座樓台在當時,除了紀念滄浪江投江的士子,紀念長渡河戰亡的將士,更是為了紀念先帝的功績,紀念他這個大周開朝以來的第一帝王!”
    “那麽我再問張二公子,你想要的洗襟台是什麽?”
    “你想要的洗襟台——”青唯看著張遠岫,聲音透出一股冷意,“是一座跟先帝無關的,剝離了一切皇權外衣的,隻為紀念投江士子的豐碑。換言之,你希望它是紀念你父兄的。”
    “重築洗襟台,並不完全是你的目的,重築一個隻為紀念士人的高台,這才是你的目的。你不希望百年後,有人看到這個高台,第一個想到的是先帝,你希望他們想到的是那些投江的士子的壯烈,甚至這些士子每一個人的名字!
    “可是要做到這一步實在太難了,所以你選擇了與曹昆德合作。
    “其實我一直覺得奇怪,你希望的是洗襟之台高築,而曹昆德,他分明是憎惡這座樓台的,因為他認為是滄浪士子投江,才讓劼北人飽受苦難,你們的目的明明截然相反,為何會互為同謀?而今我明白了,曹昆德的目的,恰好是你的一個契機,隻要將劼北人的苦難掀開到世人麵前,就能換來朝廷的低頭,朝廷隻要承認當初取舍之間,未能妥善安置劼北人,就能把先帝的功績,從洗襟台上抹去。你說‘朝廷有錯,洗襟的士人無垢’,‘今日的洗襟台隻為當初的投江士人而築’,這一切不正是按照你的計劃進行嗎?”
    “你適才還說,你是因為回京後,領命追查士子遊街鬧事的根由,才查到了刻意煽動士人的袁四,這話是真的嗎?
    “根本不是。你早就知道袁四,你甚至早就知道曹昆德、墩子想要做什麽,但他們所做的正合你意,所以你們沒有阻攔他們。你說你搜到了袁四和墩子的通信,這還需要搜嗎?曹昆德養隼,隼幫他往宮外送信,可曹昆德久居深宮,他的隼如何認得去往大周各地的路,不是你的人幫他在宮外馴隼嗎?對你來說,取得這些信函易如反掌,你隻是秘而不發,等待最好這的時機罷了!”
    “何鴻雲的案子裏,你帶寧州百姓上京,逼得朝廷重建洗襟台。曲不惟的案子裏,你知道名額買賣的內幕泄露,京中勢必群情激奮,你任由曹昆德在後方布局,甚至不惜答應迎娶仁毓郡主,成為士人心中的下一個謝楨。你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今日,今日士子聚集宮門,對曹昆德而言,是揭開劼北疾苦的時機,對你而言,何嚐不是把先帝之名從洗襟台洗去,讓‘洗襟’二字更加無垢的機會!”
    青唯的話如金石墜地,聲聲叩人心扉。然而張遠岫聽後卻笑了,他的笑一直是溫和的,讓人如沐春風的,然而此時此刻,他微彎的唇角卻帶著一絲譏誚。
    他也許根本不在乎旁人看出了什麽。
    “溫姑娘說得不錯,曹昆德的籌謀,我的確早就知道。”
    張遠岫的目光清清淡淡的掃過眾人,“可是這又如何呢?眼下士子百姓圍聚宮門,想要解決事端,除了讓‘洗襟’二字無垢,難道還有第二個解嗎?
    “至於朝廷想要治臣不敬先帝、私通宦官的罪,待今日事結,在下任憑處置就是。”
    “再說,”張遠岫問道,“就算我想築一個隻為紀念投江士子的洗襟台,有錯嗎?
    “讓洗襟二字更加無垢,有錯嗎?”
    “不去追查真相的全貌,隻給人們看你希望他們知道的半幕,不是錯嗎?”這時,殿上響起另一個清寒的聲音。
    謝容與緩步上前,在張遠岫跟前頓住步子,“縱容他人惡行,刻意煽動士人情緒,不是錯嗎?
    “你說想要重築隻為紀念士人的洗襟台,想讓洗襟二字更加無垢,可你卻忘了洗襟兩個字本身的含義是什麽,那是投江士子的無上赤誠,而你卻在這個過程中丟了赤誠,這樣還不是錯嗎?”
    “如果能以我一人丟掉赤誠為代價,換得洗襟台更加幹淨,卻又何妨?”張遠岫道,“昭王殿下既這麽說了,在下也有一問想要請教殿下。”
    “十八年前,你我同失生父,洗襟二字貫穿你我的一生,然而自洗襟台坍塌,殿下一直孜孜不怠地尋找真相,在下想請問,所謂真相,究竟是什麽?是一片雪,一粒碎冰,還是水漬化去後的虛無?
    “殿下還不明白嗎?先帝築高台,為了紀念自己的功績;章鶴書分去名額,是為了實現自己寒門與世族同貴的理想;曲不惟買賣名額,是為了給自己兒子鋪一條平坦的路;還有更多的,為了光耀門楣的商人,為了和女兒團聚的畫師。對他們而言,洗襟二字皆是虛妄,他們眼中唯有青雲!而殿下所尋的真相,到最後也不過是青雲枉然,我要做的,卻是要將這青雲從洗襟上剔去,隻有這樣,洗襟台才能回歸它的本意!”
    謝容與道:“張大人說得不錯,本王這一路行來,看到的無不是把洗襟當作青雲之階的人。可是本王也想問問張大人,你想重塑的樓台是什麽?你想讓‘洗襟’重回百姓心間,所謂的‘洗襟’究竟是什麽?到底是無垢的‘滄浪江,洗白襟’,還是你的父兄的姓名?是你永遠無法釋懷的他們的倉促離去!你說那些人把洗襟台當作青雲台,可你何嚐不是把它當作你父兄永存於世的豐碑?在你張忘塵的眼裏,洗襟台難道就隻是洗襟台?”
    這聲聲詰問灌入耳中,張遠岫心間不由一滯。
    不知怎麽,他忽然想到了那日在脂溪礦山,滿身是血的章庭望著他,一字一句地問:“忘塵,在你眼中,洗襟台,是什麽樣子的?”
    難道不也一樣是青雲台嗎?
    背心湧上一片涼意,張遠岫移目去看,原來是外間風雪變大,透過門隙灌進殿中,這片涼意讓他清醒,他拂袖冷笑,“昭王殿下說得好聽,可你這樣不怠地尋找真相又是為了什麽?名喚容與卻不得逍遙,不是深宮中人卻被當作王而養大,頂著一張麵具才能活得像自己,而今摘下麵具背起王的身份不得不再度束手束腳,你不恨嗎?洗襟台起台塌,我好歹願意走入漩渦,而你無一日不是想離開。你說我重築洗襟台是為了父兄,我承認,可你拚命查清真相,何嚐不是把這真相當作掙脫開這枷鎖的救命之鑰,真相水落石出,你才能徹底離開,你我半斤八兩,誰不是別有用心。”
    “不錯,從前我的確是恨的,也想過隻要找到真相就能徹底離開。”謝容與道,“如果說今日有什麽不同,唯一的一點,就是我看到了許許多多和我一樣的人。你以為洗襟台的坍塌,傷害的隻有登台士子嗎?不,還有很多不曾見過,甚至不曾聽說過的人們,荒僻山中的縣令,隻會賣唱的妾室,坎坷上京的妓子,匿居山中的匪賊,隱姓埋名的畫師,坍塌的洗襟台,滄浪江水,都在這些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痕,他們和我一樣,都在等待一個真相,隻有真相才能讓他們解脫,這些人,數以千計,是不容你拿一套說辭去敷衍的!
    “而百姓是什麽,三人成戶,十戶為村,百戶為鎮,三鎮為縣,如果一個事端,它波及了數千人,算上它的過往如今,它殃及的有萬人之多,哪怕就不單單是一個事端,而是民眾心中的一道傷痕,是鹹和、昭化、嘉寧三代的創口,你說宮門外的士人百姓知之甚少,可以拿你的說辭去勸服,他們不是百姓嗎?不是民嗎?你今日拿這套說辭去打發他們,改日又該拿什麽說辭令天下人信服?!”
    “你適才不是問我真相是什麽嗎?”謝容與說著,大步走向殿門口,豁然將殿門拉開,呼嘯的風雪瞬間灌入殿中,撲灑在他的眉眼,他伸手接了一片,回轉身去,“你說這片雪,遠看是雪,近看是冰,墜地成水,時久消散,那就把雪為何是冰,冰如何化水,水如何消弭的因果過程給他們看,這樣才是真相,而不是指雪為雪點冰是冰!洗襟為何成了青雲,朝廷在主戰與主和間如何做的取舍,取舍之後失察在何處,良策是什麽,誰人有功,誰人犯錯,誰人罪大惡極,誰人含冤至死,包括你兄長做了什麽,不必用話術,也勿需多餘的解釋,甚至洗襟台的名額是哪裏來的,翰林為何要贈給章鶴書名額,原原本本地攤開在所有人眼前,這樣才是真相!”
    “不是隻有‘無垢’的樓台高築,洗襟台才有意義,找到真相,本身就有意義。”謝容與道,“我也不知道真相是什麽,但是,隻有了解冰如何化成水,以後才懂得該如何保住冰。或許你說得對,查到最後,所謂洗襟不過是一片青雲虛妄,但至少我們能知道對在哪,錯在哪,又或者當是非對錯混淆在一團模糊中的時候,我們知道該往哪裏走。拚命蓋住流血的傷口,隻能讓它潰爛腐壞,越裂越開,想要愈合,得將它敞開來,即使會結出猙獰的疤。”
    “官、官家。”謝容與和張遠岫這一番話說完,殿中諸人似為之震動,久久不語,半晌,刑部的唐主事才朝趙疏拜道,“臣以為,昭王殿下說得對,洗襟台名額買賣一案,尚有內情未曾查明,這時候就與宮外士人交涉,無疑於敷衍應付,倘若往後有人把更深的真相掀開來,譬如……洗襟台的登台名額為何落到了章鶴書手上,反倒會讓百姓是去對朝廷的信任。”
    “臣倒是以為,昭王殿下的話雖然有理,未免把一切想得太過簡單。且不說一日之間想要把一切查清有多難,哪怕查清了,又該由誰人對出麵解釋,他的話如何得到百姓的信服?解釋後,如何確定宮外的士子是散去,還是越鬧越亂?”徐姓大人說道,“再者,張大人的說辭雖然不是真相的全部,決計談不上敷衍,至少也是句句屬實的,對宮外聚集的人來說,這養的說法其實就夠了,事緩則圓麽,先把燃眉之急解決了,事後要審章鶴書,甚至要問責翰林,再加緊辦不遲,等全部查完了,最後酌情昭告天下,這樣不是更好麽?”
    這時,一名禁衛急匆匆進得殿來,“官家,末將率人找到墩子了,墩子公公他……已經死了。”
    青唯一聽這話,心中覺得不對勁,一時間顧不上禮數,“墩子死了?怎麽死的?”
    禁衛解釋道:“士人百姓暴|動,京中有歹人趁機流竄犯案,官兵隻能在外圍守住秩序,深入不到人群中,墩子公公……似乎遇上了歹人,身上的錢財被洗劫一空,連光鮮的衣飾都扒完了,背上中了兩刀,人在雪地裏咽了氣,至於血書——”禁衛從袖囊裏取出一條薄帕,“應該是此物,請官家過目。”
    很快有小黃門將薄帕呈到禦前,趙疏看過後,又交與群臣驗看,刑部尚書將薄帕傳給一旁的唐主事,闊步上前,“官家,臣本來是讚同昭王殿下之言,以為務必要查清真相,可是眼下……唉!”他狠狠一歎,猶豫片刻終於下定決心,“既然城中有歹人借機作亂,當務之急還是采用張大人的法子,先行讓圍聚的百姓散去,臣以刑部尚書之銜擔保,待今日過去,臣一定全力協助昭王查清真相。”
    適才的禁衛聽了這話,想了想道:“官家,末將進宮時,發現有百姓不敵風雪侵骨,在宮門口暈了過去。隻是宮門圍聚的士人見狀,非但沒有生出退意,反而更加憤懣。”
    大理寺卿大步上前,與刑部尚書並肩拜下,“官家,臣其實也讚同昭王殿下的說法,認為真相必須水落石出,但……驅散民眾實在迫在眉睫,眼下看來,隻能先用張大人的法子,先把百姓們勸走,臣願意以這半生為官的名聲擔保,隻要熬過眼前難關,臣定當不眠不休,勢必與諸位同僚共尋真相。”
    “官家不可!”青唯急聲道:“民女是不如殿上諸位大臣懂得權衡利弊,但民女出生草莽,是貨真價實的民,最懂得民意。張二公子的說辭是可以勸走大半圍聚的民眾,殊不知此刻宮門外,也有和民女一樣,在等待真正真相的百姓。”
    她聽說扶冬和梅娘在何氏案結後,一起從了良,在京郊開了一間很小的酒舍;她聽說葛翁葛娃還有繡兒姑娘到京為名額買賣一案做完證後,並沒有離開,而是暫時留在了上京。
    而她聽說的、看到的隻是零星,隻是這麽寥寥幾人,或許還有更多於暗處靜候的人呢?
    “民是這樣,一旦對朝廷失了信任,再要拾起就很難了。以後哪怕徹查出真相告昭天下,失望也是抹不去的。”
    “朕以為……”趙疏斟酌須臾,安靜地開了口,“昭王言之有理,找到真相,還予真相,方為正途。其餘的一切做法,豈知不是敷衍。”
    “可是官家——”
    徐姓大人還待要辯,趙疏抬手止住了他的話頭:
    “洗襟台已經加諸給世人太多創口,經不起這樣的一次失望了。
    “朕雖為君王,但在這場事端中,朕與昭王、溫氏,還有溫氏提起的,諸多被波及的百姓是一樣的,都是在等待真相的那個人。”
    “傳朕口諭,再派三支殿前司禁衛開道,務必盡早帶回章鶴書,無論多久朕都等,直到查清一切為止。”
    殿前司晨間在各街巷搜尋墩子,暮裏方歸,紫霄城附近何等擁堵可想而知,眼下哪怕派三支禁衛開道,等帶回章鶴書,怕也要等到明日天明了。
    可是這個年輕而沉默的皇帝,遇事等閑不開口,一開口,那便是字字千金。
    嘉寧帝心意已決,諸臣再勸已是不能了。
    宣室大殿再度安靜下來,隻餘外間風雪聲聲,蒼茫的暮色在殿前鋪開一片,白茫茫的,也像雪。外間竟還光亮些,晚霞透過雲端,為天地點上昏黃的燈。守在殿外的內侍這才發現一時不查,已到了掌燈時分。他端著長燭與數名內侍魚貫而入,在大殿各處無聲燃起燈火。殿中靜得落針可聞,有個內侍按捺不住好奇,悄悄抬頭看了一眼,有的人神情焦灼,有的人目光平靜,他看到那個誤入大殿的孤女抿著唇,一直眺望宮外,也看到眉眼清寒的小昭王眼底鋪開的暮色,官家的雙目中滿是天地風雪,張二公子眸底自帶的楊柳春風不見了,沉入深深的深潭中。
    他們似乎都在等著什麽。
    可究竟是什麽,值得這樣一群人如此等待呢?
    內侍不解。
    也不知過了多久,殿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眾人一同朝殿外望去,看到傳話的小黃門跪倒的殿前,唐主事耐不住,先行問道:“可是章大人到了?”
    “不、不是……”小黃門跑得上氣不接下氣,緩了緩才道,“稟官家,是……是老太傅進宮了。”
    張遠岫震詫地看向內侍。
    趙疏聽了這話也是一愣,從龍案後繞出,“確定是老太傅?”
    “是。老太傅是自行進宮的。聽說今天一早老太傅就決定麵聖了,街巷擁堵,車馬難行,太傅不得不從北城繞行,從北宮門涉雪而入。”
    老太傅身子一直不好,尤其畏寒,聽說他一到上京便病了一場,兩日前太醫上門看診,說是老太傅雖然獨居正屋,宅中幾間屋舍都炭盆不斷,隻因太傅稍一受寒,就是一場大病。
    趙疏立即道:“快宣。”
    少傾,一個鶴發雞皮,擁著裘襖的老叟拄杖入得殿中,他將木杖緩緩放在身旁,雙膝落在地上,竟是要行大禮,“官家,臣見過官家。”
    老太傅師德出眾,桃李遍天下,他自鹹和年間開辦府學,到了昭化初年,朝堂上一半文士都是他的學生,連昭化帝都曾受教於他。
    趙疏雖然是君,自認不能受他的大禮,連忙下了陛台,伸手親自去扶,“太傅如何行此重禮?快快請起!”
    “官家,”老太傅竟不肯讓他摻扶,往一旁避開,執意磕下頭去,“官家,臣是來認罪的。”
    趙疏聽了這話,眼中掠過一抹怔色,但他似乎很快想到了什麽,目光隨即恢複平靜:“太傅說笑了。太傅……何罪之有?”
    “不,臣有罪,臣罪該萬死……”
    老太傅太老了,說起話來也像風聲嗚咽,“昭化年間,先帝處置過一批為劼北人說話的士子,後來章鶴書托曲不惟暗中救下了他們。那批士子……那批士子,其實是老臣請章鶴書救的。”
    -
    “……昭化七年以後,老臣的身子骨每況愈下,收的學生其實已經很少了。但是昭化十一年秋闈過後,在京的會元中,實在有幾個好苗子,其中一個老臣很喜歡,他的母親,是劼北人……其時恰逢先帝決意修築洗襟祠,京中士人多有反對之聲,其中反對的最厲害的,當屬老臣看重的那個學生和他的幾個故友,他稱是朝廷愧對劼北,以至他母親亡於戰亂,眼下與其勞民傷財修築大祠,不如撥銀撫恤劼北……
    “人年輕麽,行事難免衝動,有時候心裏想的是一回事,脫口而出的義憤之言又成了另一回事,無心的幾句話,被有心人聽去,反倒成了褻瀆朝廷,詆毀投江士子的罪證,加上他們和衙門起了衝突,其中有人失手打傷了官差,先帝就殺一儆百地治了罪。
    “判的是流放,實在太重了,老臣去跟先帝求過幾回情,可是先帝隻鬆口把流放十年改成七年。年份長短有什麽用?他們是士人啊,一個被流放過的士人,背了褻瀆朝廷罪名的士人,此生都不能再入仕,連當教書先生,別人也是不要的。滿腹才學這樣被埋沒,老臣當了一輩子教學育人的先生,最不忍見這樣的遺憾。就在老臣愁緒滿腹不得解法的時候,章鶴書找到了老臣……”
    -
    “……太傅大人可是想救那幾個被流放的士子?”章鶴書登了太傅府門,見侍婢都退下,開門見山地說道,“依下官之見,眼下明路已經走不通了,如果走暗路,還是有法子的。”
    老太傅自知章鶴書的話或許是如今唯一的辦法了,猶豫了許久,終是問道:“敢問元啟,這暗路,該如何走?”
    “這倒不難,隻需在押送士人的路上,想法子把士人換出來即可,隨後稍加籌劃,為他們改名換姓。”
    “改名換姓,那他們豈不是再不能參加明天春天的殿試了?”
    章鶴書笑了笑:“到底是有罪在身的人麽,本來就該活得低調些。再說官家的處置也不算冤了他們……不過太傅大人不必可惜,入仕當官這條路雖然走不通了,跟在一個清白大人當個掌文書的吏,又或是開辦私塾,像太傅大人一樣,將詩書傳授予人,也算不負十年寒窗,畢竟太傅大人最可惜的,不正是他們這滿腹才學麽?”
    -
    老太傅道:“老臣自然知道章鶴書這樣登門,必定是有所求,老臣問他想要什麽,章鶴書說,他聽說洗襟大祠修好以後,先帝會親自前去祭拜,到時候朝廷會挑好的世族子弟隨行,他覺得老臣能在先帝跟前說上話,他想親自選幾個讀書人,請老臣把他們的名字提給先帝。”
    謝容與問:“太傅大人,章鶴書可提過為何要這麽做?”
    “提過。”老太傅點點頭,“他說他雖然出生世家大族,早年遭遇十分不堪,甚至被族中人推出去為嫡係子弟頂罪,曆經一番坎坷才走到今日,那時他就下決心,有朝一日要讓寒門與世族同貴,各自憑本事說話。他挑的這幾個讀書人,都是他看重的世家族的偏遠旁支,有才學,好讀書,他希望他們不必重蹈他的覆轍,走得平順一些,所以想給他們鋪一條青雲路。”
    作者有話要說:  三章合一。明天見~
    感謝在2021-09-01  18:36:44~2021-09-02  18:23:01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投出火箭炮的小天使:吱吱喳喳  1個;
    感謝投出地雷的小天使:神經大盜  3個;豆豆、walk  away、白棠杜衡  1個;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每天都在看小說  47瓶;aread  、溜溜球枕頭、啦啦啦、菂菂  20瓶;白棠杜衡  12瓶;京絡再無佳人、54124206、肖戰哥哥的大喬  10瓶;fum耶  6瓶;吱吱喳喳、馬甲線女王、網癮少女丁毛毛  5瓶;兩貓一狗  2瓶;屁屁能力者、iii3、平平無奇山頂花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101nove.co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