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 尊重契約,組建聯盟軍

字數:3866   加入書籤

A+A-




    李長庚因此看著畢自嚴和溫體仁沒有說話,沉默片刻後,才道“二公說我迂腐也罷,說我愚笨也罷,但李某始終不覺得這樣的行為能代表我中華文明!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我泱泱中華,當使外番對我畏威而慕德,而不是強吞其國,多行不義,早晚必被反噬!”

    畢自嚴則微微一笑道“閣老所言,仆會替你轉奏陛下,但請閣老不要指望朝廷會因為你的意見而改變,因為無論是君心還是民意,以及朝中大臣們多數人的想法,都不希望再以禮治國!而是以“忠”治國!”

    “忠?何為忠?”

    李長庚聽畢自嚴說後,便問了起來。

    “太史公曾言‘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複始。’

    大明初以禮治國,然天下持禮者不能上行而下效,故禮崩樂壞,而不適合為國之政也!

    如今,當回到夏之前,以忠為政!忠者,誠也!無論是對內對外,都當示之以誠,方是當今天下執政之要!”

    “朝廷不承認莫臥兒帝國據有印度半點的合法性,並明確告訴莫臥兒之國,令其自動獻出印度半島,往別處遷徙,便是示之以誠!亦如之前不承認羅刹國對西伯利亞及東西伯利亞的擁有也是示之以誠!”

    畢自嚴說道。

    “元輔,以下官看,就是我欲討伐你,會直接告之於你,你當準備好挨打,且你一定會挨打!便是示之以誠。是此意否?”

    溫體仁問道。

    “沒錯!對內也一樣,一旦明確告訴天下士民和外邦,大明要興兵印度半島,那朝廷就不能不興兵,否則便是不誠!而以致於,國家失信於民,失信於外邦。”

    畢自嚴回道。

    “元輔還真是會捏造新的治國之論,好一個以忠治國,無非是尊重‘契約’二字吧?”

    李長庚冷笑著問了起來。

    “沒錯,就是尊重契約,治國當信守承諾,說要怎麽做就怎麽做!”

    畢自嚴回道。

    ……

    “以忠治國,不錯!比以禮治國要好,禮得要求所有人都能做聖人,不但要守法,還要守德,這太難了!縱觀曆代帝王,守德者寥寥無幾,而大臣中,更是少見,但真若是找幾個不守禮且無大奸大惡者,倒是多若牛毛!另外,以禮治國,也會讓外番得寸進尺。卿可以以此執政。”

    朱由校在得知畢自嚴於內閣的這番言論後,也表示讚同。

    “臣謝陛下成全!不過,陛下,臣想說,李長庚此人雖說與臣理念不合,但他還是有能為的,也曾守南京有功,還是可以留用在內閣。”

    畢自嚴這時候說道。

    “朕知道!他這種人,心善,善良到會同情跟他沒有關係的莫臥兒帝國,既然他心善,就該多關懷關懷我大明的百姓,朕聽秦愛卿說過,在西南一帶,還有許多漢民熟番貧困潦倒,不像江南京師之民這樣富足,朝廷對他們不能不扶持,畢竟以後還得靠這些人去安定西南,乃至安南、緬甸。”

    “所以,就擬旨讓李長庚升任文淵閣大學士,為西南宣撫使,去幫助那裏的漢民熟番脫貧致富,把善心用在本國的貧民身上,替他們解決問題。”

    朱由校說道。

    畢自嚴回了一句“是!”

    從來自由貶官貶去偏遠之地,而朱由校現在這樣做算是開了升官去偏遠之地的先河。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朱由校不得不承認任何時代都有那種非常聖母的人,這樣的人,隻能讓其把更多的愛奉獻給本國子民,否則沒有什麽更好的辦法。

    李長庚因此不得不啟程去了西南。

    而朝廷在從民間籌集齊興兵印度半島的款項後,便正式開始籌備對印度半島用兵的事。

    “對印度半點用兵,不同於昔日北上和西征,這是一場錢財之利重於政治軍事之利的戰爭,既然是為了錢財之事,自然得要盡可能使利益最大化,大明可以出動水師,但沒必要千裏迢迢運大規模陸兵去,徒增錢糧耗損,另燒殺搶掠這樣的罪惡也不適合我大明帝軍直接去做,以致於影響帝軍王師之聲譽;

    敕旨理藩寺,令其推出兩名理藩官員去朝鮮和倭國,告訴朝鮮國主和倭國幕府將軍,莫臥兒帝國未經天朝允許非法占有印度半島,違背世界基本秩序維護條例,他們將被允許和天朝一起去維護秩序,他們可以派兵與天朝的軍隊組成聯盟,出兵印度半島,軍費自理,但將來可以與天朝一起瓜分莫臥兒帝國的利益,那是一頭肥豬,天朝可以給他們一口肉吃,但他們必須出力。”

    朱由校對此下達了自己新的諭示。

    “陛下聖明!若真能讓倭國和朝鮮出兵,則我大明的確可不用投放太多兵力去印度,而影響其他地方用兵,而若真因戰爭失利而有損失的也會,也不會造成隻我大明受損,就算遭到土著記恨,也不用隻記恨我天朝。”

    朱燮元因此回了一句。

    “沒錯,至於給倭國和朝鮮出兵後的好處,以我大明現今在商業上的地位,早晚可以把好處賺回來!”

    畢自嚴回道。

    “但這樣的話,朝鮮、倭國會損失很多青壯在印度,而他們得到的好處又隻會流入到他們權貴手中,如此必使其國內貧富差距加劇,其國內早晚會民亂迭起。”

    劉鴻訓回道。

    “如此才好!不然,他們就會總想著擺脫我大明的控製,其內部越亂,越利於我大明將來對其步步蠶食,直至他們也成為我大明之一個省。”

    朱由校說道。

    “是!”

    劉鴻訓回了一句,他知道陛下的野心很大,內心早已有將朝鮮、倭國吞並成中華之一部分的目的,之所以未一直用武力直接吞並,不過是想用慢刀子割肉,使其反抗激烈度減小,而先用文化影響而已。

    ……

    “出兵印度?我朝鮮不過仰賴天朝庇護一小國,豈敢征討他邦?”

    朝鮮國王李倧在從大明使臣袁崇煥口中得知這一事後整個人感到非常驚訝。

    因為這年頭還沒有多少國家有參與國際事務的意識。

    尤其是現在的朝鮮王國,作為一個東方儒係文明的國家,已經趨於保守,隻有被侵略的份,根本就沒有侵略別國的野心,大明讓他一起對外興兵,他自然感到很意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