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徐老怪

字數:4602   加入書籤

A+A-


    沈林來釜山,除了跟希傑談項目,還來助陣電影。

    《風聲》被選為閉幕電影,《竊聽風雲》也要過來展映,準備賣版權…

    釜山電影節一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電影節,除了能夠集結眾多優秀的國際作品參賽之外,自然也不能缺少國際國內眾大牌明星的走馬觀花。

    張東健、韓彩英、金荷娜、河智苑、金允錫、李秉憲、李敏鎬先後登場…

    《風聲》劇組,江聞、鄧朝、周公子、張婧初包括沈林的露臉,也引發了不小尖叫聲!

    老江看到沈林,先是擁抱一個,然後吐槽:“怎麽在哪都能碰到你?”

    “這話說得,我是《風聲》的製片人,我陪著走紅毯有問題嗎?”

    呃…

    最近半個月,見了三次麵,一次是華表獎現場,一次是《建國大業》首映,想不到《風聲》來釜山,兩人還能見著麵!

    “你來這邊做什麽?做評委?”

    “我哪有時間做評委…忙著呢!”

    張婧初插話:“你忙什麽?”

    “剛跟希傑談妥了一部電影合作,算是中韓合拍片。”

    “商業片嗎?”

    沈林點頭:“當然是商業片…”

    “有適合我的角色嗎?”

    “抱歉,這次的女主角必須得是韓國女演員…”

    是真的,按照《病毒》設定,沈林跟女主角跨國戀,新婚燕爾,兩人準備坐火車去釜山遊玩,然後趕上了喪屍病毒爆發!

    女主角還要試鏡,但基本框架已經出來了:25歲上下,長相甜美…

    正好,韓國演藝圈,最不缺的就是長相甜美的女演員…

    沈林沒有特別偏愛,他對韓國女演員了解的不多…<101nove.comj意見為主。

    江聞皺眉:“你不是要做科幻片嗎?”

    “對呀,我後天回國直接進組《月球》…”

    “真牛啊,不僅要做科幻片,還要搭建中韓電影橋梁!”

    “…你想多了,純粹是因為韓國票房市場挺大的,我實在不想浪費這麽好的市場,而且中日韓三個國家,一衣帶水…”

    “那你怎麽不做中合拍?”

    “…中日關係緊張,我也想合拍,但更怕被罵…”

    兩人扯了一陣,沈林又跟周公子、鄧朝聊了會,然後去了電影交易市場,想看看釜山電影節的交易市場怎麽樣…

    好吧,也就那樣,大量都是自己沒聽過的電影,例如伊拉克電影《開球》,印度電影《另一首歌》、馬來西亞電影《俗物人間》…

    ……

    其實,這幾天國內的媒體新聞除了《建國大業》就剩下《月球》了!

    科幻片誒!

    《中國電影報道》十分鍾展示了《月球》的拍攝場地,太空艙建的似模似樣,沈林還提到了3d拍攝技術…

    一堆人討論,但大家對3d電影並沒有啥直觀感受!

    一直到《阿凡達》之後,3d才成為新潮的東西…

    其實,3d電影一點也不新潮!

    新世紀之後,以好萊塢六大為代表製片廠一直試圖改編原來的拷貝模式——率先製定了數字電影開放式體係結構的規範標準,將數字電影包(dcp)確定為全球數字電影放映的標準格式。

    原有的膠片拷貝不僅造價昂貴,而且運輸方式笨拙…

    數字電影包也就是數字拷貝可以通過衛星直接傳輸,不僅省事,更省錢!

    問題是院線不配合啊!

    你說升級就升級?錢你出?

    然後,2005年,迪士尼基於real d技術重製了動畫電影《小雞快跑》,開啟了成熟的數字3d電影放映;

    包括06年,在卡梅隆製作《阿凡達》時,視效總監埃裏克·布雷維格奉命為數字3d拍攝的某些技術環節進行驗證,他因此得以提前試用針對《阿凡達》設計的、掛載兩台f950s攝像機的pace fusion拍攝係統,製作了3d電影《地心曆險記》。

    這片子3d效果不錯,但是幼稚的故事和毫不節製的視覺效果使影片口碑和票房均遭冷遇。

    到了2009年,除了《阿凡達》,還包括《飛屋環遊記》《聖誕頌歌》《冰川世紀d製作。

    這股製作數字3d電影的潮流,最終迫使主流電影院線不得不整體性轉向數碼放映…

    《阿凡達》的成功太過耀眼…

    但此時距離《阿凡達》上映還有3個多月呢!

    倒是徐克很讚成沈林的觀點:“我很讚成沈林對呀電影技術革新的追求,這麽多年來,常常聽到中國人會講,你怎麽可能跟好萊塢比,人家這麽厲害。我絕對不同意,我一直追求的是人類平等,所以無論你在美國、非洲、亞洲,我們所有人的智慧是平等的,他們能發展我們也能發展,所以我是絕對想證明,中國人能做到。”

    “《月球》的拍攝,我也會去取經學習,《狄仁傑》第一部必須得是3d模式!”

    ……

    對於特效技術,徐老怪一直以來興趣就很大,不斷求新求變,近年尤其如此。

    他和絕大多數導演的不同之處,是他經常會因為一個點或者一個想法,而衍生出一個故事,然後是一部電影。

    很多時候甚至想嚐試一下一個新技術,就編了一個故事,然後拍成了電影。

    這兒是對的!

    整個電影發展史就是科技發展史。

    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蒙太奇語言到電腦特效的加入、從2d模式到3dimax…

    科技的每一次飛躍都最迅速最敏感的直接反應在電影這個最具科技包容力的藝術形式上。

    而曆史也無數次證明了,無論到什麽時候,掌握著最先進電影技術的人才會成為那個萬眾矚目的“世界之王”!

    即便是他到了《月球》拍攝基地,還是被震驚了!

    整個場子打造的太有科幻感了…

    郭凡介紹:“我們是對造華納攝製基地縮小了一半打造的,室外場景準備直接去甘肅拍攝…”

    “這是采礦車?”

    “嗯…”

    “為什麽是這個造型?”

    “按照Э-505型挖掘機改造的…”

    “Э-505型挖掘機?”

    “蘇聯的東西…”

    郭凡巨額誒是:“液壓挖掘機無法在這麽冷的地方工作,所以用的是懸掛式挖掘機,Э-505型無論是外形還是工作模式都適合月球!”

    徐老怪疑惑問:“為什麽蘇聯?”

    沈林走過來,剛好聽到這句話,解釋道:“我們要想尋找到合適的美學,我能想到的就隻能是蘇聯的東西,蘇聯的大重工業的東西,這跟我們是有勾連的。我們對這個東西是有認知的,是覺得會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