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 看,父皇都慫了

字數:4939   加入書籤

A+A-


    “尚未有消息!”劉健回應。

    襄城伯李鄌早已出發。

    按照時間來推算,這個時候,理應抵達奴兒幹都司附近,可過去了這幾日,仍舊沒有消息。

    弘治皇帝微微側目,沉聲道:“三位師傅以為,這賊人更多可能是自哪裏來的?”

    三位閣老皆是一陣思索。

    片刻後,謝遷不確定似的道:“按理說,更大的可能是海盜國,其餘等勢力皆知我大明之強,未必敢輕易來犯,唯有海盜國,紛亂幾十年,說不得一些歹人鋌而走險。”

    弘治皇帝點頭。

    這個觀點很有道理。

    韃靼、瓦剌、朵顏三衛等勢力敢動奴兒幹都司嗎?

    顯而易見,是沒有這個膽量的。

    以而今這個情況,大明鼎盛,四方勢力幾乎都要仰仗大明鼻息。

    賊人膽敢侵擾,大明隻要隨隨便便動動手指,便可使其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這便是經濟壓製的恐怖之處。

    至於海盜國……無外乎一群土雞瓦狗,遇到大明精英,不堪一擊。

    “想來,襄城伯應再找尋幾日吧。”弘治皇帝自語一般,放心下來。

    隻要找到賊人,便可一擊而破,問題不大。

    三位閣老也未多言,各自忙絡。

    待得弘治皇帝離開,幾人各自停頓,飲水喝茶。

    劉健突然喃喃一般道:“男兒何不帶吳鉤,嗬嗬,這臭小子,當真敢罵啊,謝公、李公,怎麽看?”

    謝遷、李東陽二人默然。

    寧遠那小子,大庭廣眾之下吟誦這首詩,尤其是最後兩句“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各書生萬戶侯”,意指天下讀書人以及百官對於朝堂而言,沒什麽用。

    渾不啻於罵他們這些閣老等百官如廢物一般。

    嗯,讀了幾十年的書,不知處理了多少家國大事,活了一輩子,竟是被人罵做廢物。

    “而今朝廷雖是強盛,卻仍無力管控北方。”

    “就如那轉移過去的兩萬餘人,連安全尚且得不到保證,又何提整個北方的管控?”

    “當下這種局勢,就是最好的,各女直等衛皆臣服,又有九邊重鎮阻禦外敵,可保證大明四方祥和,發展前景,一路坦途。”

    “強行收回北方,且不說沒有合適的理由,就算收回來,那等蠻夷之地,又有什麽用呢?”

    李東陽緩緩開口。

    謝遷自也是認同的,淡淡笑道:“年輕人,終究是年輕人,年輕氣盛,目光短淺些,咱們這群老家夥,要理解的,誰還沒年輕過呢?”

    不多時,內閣的氣氛便緩和了許多。

    劉健想了想,忽道:“近來倒是清閑,不若去嚐嚐那夜市的燒烤?”

    三人一拍即合,約定下來。

    也是這時,東宮。

    弘治皇帝趕來,嚴肅道:“太子,這幾日的事情你大概都知道了吧?晚些時候出城去看看那小子吧,他失心瘋了,屁話一大堆。”

    似是當了爹,朱厚照成熟了許多一般,彬彬有禮,且眼蘊儲君氣象。

    他略做思考,輕笑道:“父皇若說妹夫失心瘋,推及來看,先前,父皇不也失心瘋了?”

    弘治皇帝豁然瞪大眼:“你說什麽?”

    朱厚照很平淡:“若無父皇首肯,蔚縣那兩萬餘人又是如何遷移過去的?”

    弘治皇帝:“……”

    他被頂的啞口無言。

    按照先前的想法,他也確實想試試,看此法到底是否可行。

    若當真能穩固北方,日後再遷移一些人口,倒也不失為上策。

    問題是當下的朝廷百官對此並不認同,沒看到那兩萬餘人都出事了嗎,這就是最大的錯!

    所以,這事得暫停下來。

    “燳兒對此事另有看法?”弘治皇帝問。

    “倒也算不上,隻是,父皇,兒臣覺得,妹夫這一手很是精妙,有點類似於……釣魚。”朱厚照說道。

    “嗯?釣魚?”

    “對,那兩萬人就是魚餌,而今魚兒已經上鉤,該收網收網,該動刀子動刀子。”

    “拿人命釣魚?”

    “這是打仗啊,打仗,如何不死人?這些受難者,為了大明未來的穩定和平,付出太多,朝廷理應獎賞,且對凶手,嚴懲不貸。”

    朱厚照平靜說著。

    弘治皇帝微微側目,對這個唯一的兒子,不由得另眼相看。

    晚些時候,朱厚照來到外城的夜市,尋上了寧遠。

    “別墨跡,先來兩串大腰子,還有烤製的虎皮尖椒,本宮都饞死了。”朱厚照大咧咧道。

    寧遠自是命人準備去了,旋即坐在一旁。

    酒過三巡。

    朱厚照四下看了看,歎了口氣,低聲道:“老寧,何必呢,你鬥不過他們的,你看,連咱父皇都慫了。”

    寧遠莞爾失笑:“鬥?鬥什麽鬥?殿下莫要胡說,咱隻是想看看襄城伯征戰的結果。”

    朱厚照哼笑,沒有接茬。

    這裏麵的厲害關係,他很清楚。

    其矛盾點在於,寧遠想要重新掌控北方的主導權,而朝堂的百官,則認為保持而今的現狀最好。

    不能說誰對誰錯,各自有道理。

    在這個大矛盾下,寧遠直接是站在了百官以及天下學子的對立麵。

    當然,這裏麵還有另外的原因。

    譬如開發外城之時,寧遠與那皇帝老子設套,將大部分給坑了一番,同時也壞了許多禮製規矩,如不限戶籍製度,對天下讀書人利益損害極大。

    百官那邊若是不將這個場子找回來,打壓寧遠,天下讀書人還能有好?

    很複雜。

    “老寧,這麽說吧,你想想,當年,文皇帝收回北方之時,為何沒有遷移人口至北方呢?難道你覺得雄才大略的文皇帝短見?”朱厚照勸說道。

    寧遠搖頭。

    “是吧,所以啊,等襄城伯打了勝仗歸來,你該出去遊玩就去玩,可別耍脾氣了。”朱厚照笑道。

    “嗯,知道的。”

    寧遠應了一嘴,也未多言。

    說了,也未必有用。

    重新掌控北方,除了大糧倉這個重要意義不說,繼續按照當下這種措施繼續下去,女直各部高度自治,說不好聽些,與將北方那大片土地送給後金都沒什麽區別了。

    以前,對於北方,朝廷是沒有實力重新收攏,隻想著如何防禦。

    當下,有實力,有銀子,收攏北方無非是浪費一點精力、花點錢罷了,算不得什麽,總比養寇自重強的多吧?

    隻可惜,這個道理未必有多少人懂。

    就算懂,也未必願意支持。

    一些個人在舒適圈呆的太久了,總想著各種爭鬥獲得更多權勢,渾忘記當年先輩們是如何用熱血與性命打下這片江山的了。

    “我在等結果。”

    寧遠忽然說道:“我想看看,朝廷到底要如何給那被賊人所殺的四五百子民一個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