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踐行
字數:3312 加入書籤
唯獨德立這位倔強的老頭,卻對slk始終抱持敵意。長時間參經修練,讓他意誌堅韌,並且對自己的第六感極度自信。
他又一次去敲了電力部長迪讓的辦公室,隻不過,這一次迪讓連門都不讓他進了。
“對不起,摩迪先生,迪讓部長到古特拉吉邦出席一座新電廠的剪彩。”辦事員恭敬的解釋道。
摩迪表麵微笑頷首,心裏則暗罵道“這個混蛋,收錢都收到鄉下去了!簡直把政府的臉麵丟淨了!”
在辦公樓的走廊躊躇良久的摩迪,終於下定決心朝樓上走去,而那條樓梯通向的,就隻有一個去處,總理辦公室。
傑伊潘饒有興趣的聽著摩迪的陳述,目光中充滿欣賞。四十餘載的政海沉浮,他那雙眼睛早已練得火眼金睛一般。
他看到摩迪胸前總有那麽一把火,在熱烈的燃燒,這正是整棟大樓中其他官員們所沒有的。他知道摩迪是一個真正民族主義者,並擁有堅定的意誌去踐行它。
傑伊潘與摩迪屬同一黨派,由於對摩迪在地方發展經紀的政績十分看重,便將他調入總理府內閣,希望他能將經驗宣傳到所有邦政府。隻是沒想到國家機構的沉屙繁多,遠不是一個邦政府所能比擬,經驗還沒宣傳呢,摩迪自己就被陷在其中,無法脫身。
而這時,傑伊潘很快又發現了摩迪身上另一個閃光點,他強大的溝通執行能力,即便再扯皮的陳年積弊,摩迪都能很快切中要害,解決麻煩。
傑伊潘十分後悔,怎麽沒早幾年將他調到自己的身邊做事,如果自己剛上任,便有他相助,恐怕事情會順利很多吧。
“可是國內缺乏電廠自主設計能力,你有什麽解決的辦法?”
摩迪苦笑道,“天竺不是沒有設計能力,而是都被人給挖到外企去了。電力是未來發展國內經濟的命脈所在,斷不能這樣受製於人那!”
傑伊潘知道,經濟建設問題千頭萬緒的非常複雜,無法詳細討論,“唔,先不說人才的問題,那你想用什麽辦法,將那個slk公司趕出電力市場?我如果沒記錯,他還入股了信誠集團的新股票吧?”
說到這,摩迪打起了精神,上一次自己強行指定國內公司,吃了大虧,這次他決定采取更加保險的辦法。
傑伊潘聽完摩迪的計劃後,並未直接表態,而是閉目沉思。
良久後,傑伊潘才道“你的出發點是很好……”
摩迪聽到總理這番開場白,心裏一涼。
“作為一個領導者,學會平衡利益是很重要的,就好像我們現在的聯合政府,前些天,我從華夏訪問回來,聽到他們的領導人,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便是,‘治大國,如烹小鮮’。我們天竺在體量上來說,也算得上是世界上的大國,沒準這句話也適合我們,有時間的話,你可以體會體會。”
“謹聽您的教誨。”摩迪心裏則泛起嘀咕,總理今天怎麽這麽多感慨?
“至於你的計劃,我會找迪讓談一談的。”
摩迪十分驚喜,急忙起身保證道“感謝您的信任!我不會讓您失望的。”
傑伊潘望著那個雷厲風行的背影,從自己辦公室昂首離開,喃喃自語道“也許隻有他這樣,才可以為天竺人民爭取更多的利益。”
九月份果然是收獲的季節,這一次劉銘回國,可謂是收獲滿滿,不僅將上次丟掉的標奪了回來,還多搞了一個電廠,更不用說,國電公司後期又追加的十座小型電廠了。
中央邦那個電廠屬於整改項目,劉銘簽到了11個億,合同額小了不少,是因為阿博傑特在現場經過清點之後,發現很多已經運抵的設備和鋼結構,仍舊可以使用,當然這些都已經被slk方麵老實不客氣的吞下了,國電總公司並不知情。
ncl公司倒閉前欠銀行與供應商的巨款,就隻能抓到潛逃的傑伊再說了。
再加上欽奈電廠的16億訂單,與國電十個小電廠的4500萬軟妹幣。
東方工業集團與slk一攬子簽下了72億的訂單,加上年初的3億備件合同,直接完成全年訂貨任務!
外貿老總楊斌聽說消息後,這幾天嘴就沒合攏過。上半年的業績壓力讓他白頭發都要染不過來了,沒想到,轉入下半場,劉銘便一馬當先的解決這麽大一塊指標。
班子會上,楊斌笑眯眯的望著坐在末席的劉銘與汪唯真二人,脫口而出,“看看!我們的兩位金童玉女,不負眾望,雙雙建功,真可謂是雙喜臨門哪!”
“咳咳!”唐俊臣聽著這話似乎有點語病,接著道“還是領導的決策英明,慧眼識人嘛。”
潘胖子多日沒見汪唯真,正趁這機會一飽眼福呢,沒功夫搶著發言。
而汪唯真則無視這種目光騷擾,特立獨行地穿著一身大紅色職業套裝,坐在那裏專心地把玩著手上的鋼筆。
她的眼睛偶爾瞟向對麵的劉銘,心中十分好奇,麵前這家夥城府好深,簽下十億的單子,還可以風輕雲淡地坐在那裏,聽一群老家話對自己說教,汪唯真自認做不到。
她從特爾其出差回來後,聽說劉銘竟然提前完成指標後,好奇之下還去檔案處查過這個家夥,想知道這人是哪個名校畢業的,竟會結識李凱這種豪門子弟,結果一查之下,卻發現是個什麽小城學院,這種超出汪唯真認知下限的野雞大學,這種發現讓她困惑不已,難不成這世上真有天才遺珠?
馬德亮則道“我看今年各個部業績明顯有所提高,有望完成管總定下的指標。我建議,趁著班子人都齊全,搞個聚餐,給大夥兒再加把勁!”
“好!”潘胖子嘴上第一個響應,目光卻仍釘在汪唯真身上拔不出來,“咳,也當給汪總補一個迎新宴,是吧?”
高大為等幾位副總也紛紛附和這一提議,這時眾人的目光均落在劉銘與汪唯真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