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九章:正旦大朝

字數:5044   加入書籤

A+A-




    

    

    &esp;一夜落雪,直至天明方停,京師內外銀裝素裹,爆竹聲聲,到處都是歡聲笑語。

    &esp;除夕夜熱熱鬧鬧的過去了,但是朝廷的老大人們卻在天還沒亮的時候,穿著整齊繁複的朝服,齊齊聚到了宮門口。

    &esp;正月初一,正旦大朝!

    &esp;大朝會每年隻有三次,分別是冬至,正旦,萬壽節。

    &esp;其中,尤其以正旦大朝最為重要,曰履端之節,象征著一年更始,萬象。

    &esp;不僅在京的文武官員要參加,各地的巡撫,州府衙門正印官,也需得入京朝賀,堪稱朝廷最盛大的儀典之一。

    &esp;尤其是這一次的正旦大朝,乃是今上登基之後的首次正旦大朝,其意義尤為不同。

    &esp;天色微明,東方剛剛泛起一絲橘紅色的光芒,沉重的鼓聲咚咚響起,九聲而止。

    &esp;高大的宮門被緩緩推開,紫禁城這座年輕而宏偉的殿宇,在黎明當中徹底複蘇。

    &esp;待宮門完全打開,錦衣衛,金吾衛,儀禮司一幹人等,魚貫而出,將兩側宮門護衛起來。

    &esp;群臣序列當中,四名身材高大,官袍嶄新的鳴鞭官隨之而出,立於金水橋前。

    &esp;接著,禮部讚禮官,傳製官,都察院糾儀禦史等人先入宮門,入奉天殿前丹墀上。

    &esp;鼓聲停,鳴鞭官三聲鞭響,有儀禮官高聲道。

    &esp;“進!”

    &esp;群臣方列次過外金水橋,自兩側宮門而入。

    &esp;鼓聲再起。

    &esp;寬大的奉天殿前廣場上,數隊金吾衛的甲士手持旗幟依次排開,從午門綿延至奉天殿前。

    &esp;兩側的文武樓前,是石刻而成的儀馬,儀犀,儀象。

    &esp;旌旗招展,隨風而動,儀象威武,厚重高大,伴著威嚴的鼓聲,文物百官麵色肅然,過內金水橋,有序而入丹墀廣場上。

    &esp;丹墀兩側,有車,輅,步輦等儀仗,先行讚禮官,傳製官,糾儀禦史俱已就位。

    &esp;錦衣衛陳鹵簿儀仗,朋扇於丹陛上。

    &esp;丹陛兩側,分別是香案,寶案及教坊司韶樂,正中間黃羅傘蓋下,是寬大的禦座。

    &esp;從禦座兩側延展開來,是隊伍齊整,身披盔甲的上直二十六衛。

    &esp;三通鼓畢,群臣在奉天殿前丹墀前東西兩側列隊,麵北而立。

    &esp;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灑下,從丹陛上朝下看去,整個奉天殿前廣場上,隊列齊整,氣勢恢宏。

    &esp;嘹亮的鍾聲響起,儀禮官俯身拜倒在地,高聲喊道。

    &esp;“請陞殿。”

    &esp;於是,奉天殿的大門緩緩被推開。

    &esp;天子身著袞冕,前有導駕官,後有尚寶司,身旁是侍奉的內侍太監。

    &esp;在眾人的簇擁下,來到禦座之上。

    &esp;鍾聲止,韶樂起。

    &esp;尚寶司手捧天子寶印,置於禦座旁寶案之上。

    &esp;韶樂止,鳴鞭官三聲鞭響,高聲報時。

    &esp;大樂起,讚禮官出,引文武百官行四拜禮,禮官進各地賀表,隨後,由百官之首,吏部尚書代在京文武進賀表曰。

    &esp;“茲遇正旦,三陽開泰,萬物鹹新,恭惟皇帝陛下、膺乾納祐,奉天永昌。”

    &esp;進畢,禮官引群臣再拜。

    &esp;整個過程,繁複無比,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敢掉以輕心。

    &esp;待得一係列的禮節性流程走完,新任的吏部尚書王文,退回丹墀下列班。

    &esp;天子金口方開,隻說了兩個字。

    &esp;“宣詔!”

    &esp;這才是這次大朝會的重頭戲,正旦大朝,意在萬物更始,一元複新,而這一次的正旦大朝,有一件大事,那就是……改元!

    &esp;今上繼位以來,為表對太上皇的尊重,一直使用的都還是正統年號,但是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esp;隻有改元更號,才算是真正向天下再一次確認了新皇的正統性。

    &esp;司禮監掌印太監成敬上前,展開手中的聖旨,高聲宣詔。

    &esp;“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先是有虜賊肆虐,太上皇親征,往正其罪……京城動蕩,朕承太上皇及上聖皇太後之命,受禪登位……今天下承平,邊境安寧,萬象……自即日起,改元景泰,以今年為景泰元年,與天下……”

    &esp;當然,作為正旦大朝上頒布的詔書,肯定不僅僅有改元這一件事情,伴隨而來的,是冗長的大赦天下的詔命。

    &esp;“……自正統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以前,官吏軍民人等,除謀反,殺人,強盜,奸淫,蠱毒魘魅之罪不赦外,餘已發覺,未發覺,已結,正未結正罪無大小鹹赦除之……”

    &esp;“……文武官吏,旗校,軍民,匠作人等,有罪被罰戍邊者,悉宥其罪。因言獲罪者官複原職,犯枉法贓罪者,罷歸為民。軍還原伍,匠仍當匠,民放寧家……”

    &esp;大赦天下,並不單單是說出去這四個字這麽簡單,它包含赦罪,免賦,免徭這三項基本內容。

    &esp;除此之外,還有停罷前代的弊政,赦流民,準開荒土民田等一些額外的措施。

    &esp;赦罪哪些全赦,哪些減輕,免賦免徭該免多少,哪些地方要免,這些在詔書當中,都是要詳細的說明的。

    &esp;因此,這份詔書的內容十分冗長。

    &esp;雖然說在場的老大人們都努力集中精力,但是還是不可避免的有些走神。

    &esp;直到成敬口幹舌燥的讀到其中一條。

    &esp;“……自即日起,罷去宮妃殉葬之製,凡天子駕崩,正宮皇後尊為皇太後,其餘後宮妃嬪無論品階高低,俱不殉葬,育有皇子皇女者,奉於宮中冊為太妃,予玉冊,位同四妃,未有子嗣者,於皇陵外立佛寺,俱入佛寺祈福……”

    &esp;聽到這個,老大人們倒是提起了幾分心勁兒,倒不是因為他們多關心天子的後宮,而是這項舉措,明顯不屬於大赦天下的常例當中。

    &esp;不過,改元詔書本就會廢除一些前朝的弊政,譬如說,太上皇登基的時候,在改元詔書中禁絕了先皇時期,地方搜羅珍奇異獸進獻皇家的弊政。

    &esp;因此,這倒也符合改元詔書的規矩,不過讓老大人們沒想到的是,天子竟然將主意打到了後宮上。

    &esp;這宮妃殉葬,是開國時的老規矩了,朝中群臣對於此,一直都有所不滿,如今廢除了也算是好事一件。

    &esp;不過,讓他們感到有些疑惑的是,這所謂“四妃”又是什麽鬼?

    &esp;大明的後宮位階極為簡單,天子大婚冊封正宮皇後。

    &esp;然後,所有臨幸過的女子,一律封為妃位,沒有差別。

    &esp;如果妃子育有皇子,則可酌情晉為貴妃,若所育皇子為長子,則必晉為貴妃。

    &esp;簡單地說,大明的後宮隻有三個等級,皇後,貴妃,妃子,除了皇後隻有一個之外,貴妃和妃子的都沒有常額,全看天子的心情。

    &esp;有些天子,譬如太宗皇帝,可能有二十多個後妃,有些天子,譬如仁宗皇帝,則可能隻有十二三個後妃。

    &esp;這從哪冒出來了個“四妃”。

    &esp;難不成,天子如此清心寡欲,打算自此以後,後宮就隻留四個妃位?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