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六章 聖主明君登基啦

字數:6715   加入書籤

A+A-




    &esp;衛輝,潞王府。

    &esp;“大王,如今國難當頭,您就別推辭了,快,請大王上轎!”

    &esp;衛輝知府曹鈇迫不及待地推著潞王……

    &esp;他真的很著急。

    &esp;“你們快放開我,太後還沒給我信,若陛下真被逆賊所弑,太後豈能無信給我!”

    &esp;潞王抓著門框高喊著。

    &esp;他早就知道萬曆根本沒死,他是萬曆的親弟弟,李太後的親兒子,在李太後身邊還不知道多少親信,楊豐還沒查出真相時候,在他送信的就已經南下,沿途他也有大量商號在保定等地,一路上接力傳遞,實際昨天他就已經知道了皇宮失火,他哥哥遭遇刺殺的事情。

    &esp;他可不想給這些家夥當槍使,成功了他也必然是傀儡,失敗了他就算有李太後護著恐怕也少不了白綾一根毒酒一杯。

    &esp;做個太平王爺混吃等死多好?

    &esp;為什麽非要讓自己的未來充滿挑戰性呢?

    &esp;然而……

    &esp;“大王這是什麽話,那逆賊既然弑君,又豈能放過太後,大王身為太後親子陛下手足兄弟,此時豈能推辭!”

    &esp;保定巡撫李盛春大義凜然地喝道。

    &esp;緊接著他抓著潞王的手,從門框上往下扒,不過潞王終究年輕,就算酒色淘的有點虛,也比他們倆老頭強,他們居然一時沒拽開……

    &esp;“都看什麽,快來請陛下登輦啊!”

    &esp;曹鈇喝道。

    &esp;他這都已經改口了。

    &esp;身為山東人的他這時候估計已經在心中歡呼了。

    &esp;終於有出來吸引火力的了,原本山東士紳就擔心開春後楊豐大舉進攻,那時候無論成敗,山東必然遭遇戰火,雖然大家喊著靖難了,但其實也沒做好真正拚命的準備。當初起兵一則山東巡撫是順天人,而且被抄家喪失理智了,二則不是很清楚楊豐的戰鬥力,他的真正戰鬥力是李如梅突襲京城失敗後才真正展現,在此之前更多是因為京營倒戈。

    &esp;至少對於山東士紳來說,對他的戰鬥力評估依舊隻能說正常邊軍水平,直到李如梅突襲失敗,才都猛然發現這家夥真的很能打啊!

    &esp;李家家丁能打是盡人皆知的。

    &esp;他們都全軍覆沒,那楊豐部下可真的很恐怖了。

    &esp;但那時候山東士紳們已經欲罷不能了……

    &esp;這樣的日子真很爽啊!

    &esp;軍費是逼著三藩和衍聖公掏的,再加上截留的稅款,加起來幾百萬兩銀子就招募了五萬軍隊,根本就沒多少,新兵一個月也就一兩銀子,就算還要置辦些裝備也沒幾個錢,鳥銃無非就是二兩銀子一支,五萬人全用鳥銃才十萬兩,總共軍費也就花了一百來萬,剩下實際上全都被各級貪墨了。

    &esp;然後大家都不交稅了,還能一起借著靖難捐斂財。

    &esp;這樣的日子簡直就像五石散一般。

    &esp;讓人欲罷不能啊!

    &esp;偶爾心中擔心未來,緊接著也被靖難捐的快樂淹沒,直到眼看開春,才忽然想起真要打仗啊!

    &esp;但現在……

    &esp;有人給他們當槍了!

    &esp;“快,快,都上,把陛下請上輦!”

    &esp;一起過來的廣平知府喬因羽喊道。

    &esp;他是陝西人。

    &esp;但是,陝西人也是忠臣義士,既然他們說陛下被楊豐弑了,那當然要同仇敵愾。

    &esp;事後知道真相無非再幡然醒悟而已。

    &esp;難道他們還不讓投降嗎?

    &esp;然後眾人一下子清醒,趕緊就像狼群般蜂擁而上,抓胳膊的抓胳膊,扒開手指的扒開手指,**星還推著轎夫趕緊過來,人多勢眾的他們,迅速解決了潞王的反抗,就那麽像移宮案時候袞袞諸公拖著天啟一樣,把他叔祖拖向轎子,直接按了進去……

    &esp;“你們莫要害我!”

    &esp;潞王也像衍聖公一樣哭著。

    &esp;恍如一個被強行按到花轎裏的無辜少女。

    &esp;周圍王府屬官,護衛們全都默默看著,他們是不會幹涉的,一則他們本身也是士紳體係中的,二則周圍全是**星帶來的義士……

    &esp;雇傭軍。

    &esp;北直隸有的是這樣的。

    &esp;響馬,山賊,鹽梟,水匪充斥北直隸,尤其是從三角澱到白洋澱的幾百裏水網沼澤區,寧晉泊在內的大陸澤沼澤區,連綿的大清河水係,滹沱河水係,整個北直隸中部完全就是盜匪叢生之地。同樣這些盜匪和士紳又組成一個互相合作互相依存的基層社會,他們勾結起來控製地方,販賣私鹽,魚肉百姓,這就是所謂的江湖。

    &esp;現在全都麵對楊豐的威脅。

    &esp;順天府清丈,打土豪分田地,整理鹽政,紅巾軍民兵化,剿匪,讓順天府境內亂七八糟全被趕出來。

    &esp;**星招募的義士就是這樣一群亂七八糟。

    &esp;不然他還能招募誰?

    &esp;順天府周圍的農民都已經在傳播順天的改革,難道還有跟他們混的?

    &esp;一幫忠臣義士們,就這樣在潞王的哭嚎中,把他塞進轎子,為了防止他從裏麵跑出來,**星還叫過幾個義士盯著,或者說拿長矛堵住轎子,然後八個轎夫抬著潞王走出王府,後麵還跟著一連串轎子,都是他的家眷。

    &esp;王府門前老百姓愕然的看著這場麵。

    &esp;不過大家還是很開心。

    &esp;畢竟這個禍害終於離開還是值得高興的,潞王可不像他哥哥那麽宅,實際上他就喜歡騷擾地方。

    &esp;“都看什麽,那逆賊楊豐在京城放火,燒死了陛下,又弄了一個假的陛下,如今潞王殿下已經繼位,還不都跪下叩拜新君!”

    &esp;**星喝道。

    &esp;周圍老百姓一片嘩然。

    &esp;不過人群中幾個士子首先反應過來,既然這話是趙儕鶴公所說,那就斷然不會是假的,人家那是名滿天下的忠臣,大儒,他說的肯定是真的,所以這些士子們首先對著轎子下拜,歡呼聖主明君的誕生。而周圍老百姓也沒興趣分辨,愛誰做皇帝他們還不是一樣交稅,既然這些士子都拜了,那也就跟著拜唄,然後所有人開始拜見聖主明君。

    &esp;聖主明君依然在哭。

    &esp;現在他已經沒有退路了,無論如何他這個身份已經明確,緊接著他已經稱帝的消息,就會在民間迅速傳播開。

    &esp;“走,請陛下幸南都!”

    &esp;孫翰林深吸一口氣,躊躇滿誌的喊道。

    &esp;然後那些轎夫開始向前,大明的聖主明君就這樣踏上了前往南都的道路。

    &esp;衛輝城外。

    &esp;李如鬆默默看著遠處這支浩浩蕩蕩的隊伍。

    &esp;“大帥,看起來沒多少人,咱們這五百兄弟突襲,想來足以。”

    &esp;他身旁一名將領說道。

    &esp;李如鬆搖了搖頭,隻是在那裏默默看著。

    &esp;在他身後五百名長途奔襲的精銳騎兵,全都在莫名其妙的看著他們統帥,他們是從汝南一路奔襲至此,原本還在敲詐崇王,得到加急的軍令後,立刻拋下大隊人馬全速北上,三天狂奔五百裏到這裏,任務就是攔截潞王,如今已經到了卻不動手是什麽鬼?

    &esp;“在此等著!”

    &esp;李如鬆笑著說道。

    &esp;說完他獨自騎馬向前走去,剛走出沒幾步,對麵正在向東奔曹州的隊伍裏麵,**星就獨自騎馬走出,很快兩人就照麵。

    &esp;“李都督,可知楊豐弑君?”

    &esp;**星拱手說道。

    &esp;“李某不知,李某隻是接了兵部的命令,前來攔截潞王,請潞王回府而已。”

    &esp;李如鬆笑著還禮說道。

    &esp;“楊逆火燒乾清宮,燒死陛下,又弄了一個假的當傀儡,此乃從京城逃出的翰林院編修孫慎行,國子監司業葉向高證實,保定巡撫李盛春同樣確認,我們正迎潞王去山東,號令天下忠義討伐弑君逆賊。李都督受大行皇帝厚恩,能有今日全賴大行皇帝賞識,如今大行皇帝被這逆賊所弑,李都督何不隨趙某前去拜見新君。”

    &esp;**星說道。

    &esp;“楊豐是否弑君,某進京一看便知,李某還不至於認不出陛下真假,但在此之前,還請潞王暫時回王府。”

    &esp;“李都督,難道不想這從龍首功,陛下如今正是用人之際,李都督精兵,護衛陛下討逆,待陛下登基之時,自然裂土封王,效仿黔國公故事,以李家世襲遼東為國藩屏。”

    &esp;“李某隻是為國戍邊,不敢有非分之想。”

    &esp;“李都督,何苦相逼?”

    &esp;**星歎了口氣說道。

    &esp;“趙公,陛下生死,你我心知肚明,就像你說的,李某能有今日,全靠陛下賞識,既然如此,李某自然要忠於陛下,你們與楊豐之間如何,有李某無關,李某隻知道這江山得是陛下的江山。楊豐若真弑君謀逆,李某自然會帶著兄弟們與他血戰到底,可要是有人想借此謀奪陛下江山,李某也一樣不答應,請趙公回去轉告大王速回王府。

    &esp;否則,李某就隻能冒犯了。

    &esp;李某雖然就帶了五百親兵,但想來也足夠。”

    &esp;李如鬆說道。

    &esp;**星看看他身後依舊按兵不動的部下,再看看已經走遠的潞王……

    &esp;“趙某懂了!”

    &esp;他無奈的說道。

    &esp;緊接著他掉轉馬頭,追趕著很快進入隊伍,然後隊伍後麵那些裝著銀子的車輛開始減速,其中一輛馬車上的箱子掀下,無數金銀在陽光下撒落……

    &esp;李如鬆笑了!

    &esp;“進攻!”

    &esp;他突然大吼一聲。

    &esp;緊接著他催動戰馬直衝向那些金銀,後麵五百騎兵立刻跟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