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8章:衛公子瑜

字數:5306   加入書籤

A+A-




    “這……豈不是有坐實「謠言」的嫌疑?”

    在思忖了片刻後,趙弘潤斟酌著說道。

    平心而論,衛公子瑜雖然論親份是他的表兄,但表兄弟倆以往並未有過什麽接觸,隻是聽沈淑妃曾經提起過,趙弘潤的生母衛姬曾經與其姐姐關係不錯,姐妹倆頗為親近,因此,看在這層關係上,趙弘潤也不希望衛公子瑜因為幾句牢騷而陷入不利的處境——比如失去繼承衛王的資格。

    魏國與衛國的關係,雖然對外宣稱是盟國,但事實上,兩國卻是仿佛宗主國與附庸國的關係。

    當年促成這事的格局背景有些複雜,總得來說,衛國當初是被韓國打趴下了,丟掉了沫邑、淇縣等諸多大河以北的國土,希望憑借大河天險阻擋韓國的軍隊。

    可除了北方的韓國外,當時的衛國還有宋國這個強敵,當時衛宋兩國的關係極其惡劣。

    說到「宋衛交惡」,就得提提某位宋王的一個喜好。

    大概是在百餘年前,當時的魏國還未吞並鄭國、梁國,齊國還未在東邊崛起,北方的韓國也還未吞並北燕等小國,在當時的中原,宋國的實力頗為可觀,據說能與當時的楚國爭雄。

    但當時的宋國君王,他有個很不好的習慣,那就是喜歡幹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比如說,幹涉他國的外事、內政。

    打個比方,當年梁國與鄭國發生矛盾,兩國的軍隊在邊境對峙,此時若宋王聽到消息,就會迅速派出使者調停,擺出一副仿佛中原霸主的架子,刷一波存在感。

    再比如哪個國家的國君失德,若是其國家內部出現了戰亂,當時的宋王也會召集盟國,出兵征討,或者平亂。

    倒不是為了趁火打劫搶奪什麽,畢竟宋國在外界的信譽一向都是很不錯的,哪怕是在如今的宋郡,宋人的信譽也絕不會遜於衛人。

    隻能說,那一任的宋王可能是有這方麵的喜好。

    可問題是,幹涉他國外事、內爭這種事情,一次兩次別國可以容忍,可你三番兩次的,他國又豈會一直買賬?畢竟當時的宋國也並未強大到可以通過武力使周邊的鄰國全部臣服。

    於是乎,不滿於宋國國君幾次三番調停,以及在各國的內政之事上指手畫腳,於是鄭國很快就跟楚國眉來眼去起來,衛國亦逐漸與宋國變得不和睦。

    隨後,因為「霸主地位」,宋國與楚國的矛盾愈發激烈,兩國的軍隊在邊境時常發生戰爭。

    但遺憾的是,宋國軍隊在當時來說雖然也算精銳,但終究是抵不過楚國那人數龐大的正軍,勝少敗多。

    於是,當時的宋王不得已向楚國求和停戰,宋楚戰爭遂結束。

    可戰敗歸戰敗,這股氣宋王卻咽不下,因此在次年,宋王起兵征討鄭國,畢竟當時鄭國已暗中投靠了楚國那邊。

    鄭國遠沒有宋國強大,抵擋不住宋國的軍隊,於是就向楚國求援,當時的楚王接到求援的消息後,毅然下令參戰,討伐宋國,於是乎,宋楚兩國再次爆發戰爭。

    而在這次戰爭中,由於宋王迂腐地拒絕進攻半渡的楚軍,認為那是「不道義」的行為,最終被如洪水般從楚軍擊潰。

    因為這場戰爭,宋國在中原的威懾力也就此一落千丈。

    在那之後,曾經早已對宋王多次幹涉他國內政而不滿的衛國,率先退出聯盟,而在衛國的帶動下,紛紛解除與宋國的聯盟,使得宋王的「中原霸主」美夢,從此破滅。

    於是在那時候,宋衛兩國就從此結下了仇怨。

    或許有人會感到納悶,按照這麽說的,宋國的第一仇恨對象應該是楚國才對,怎麽會是衛國呢?

    道理很簡單,因為宋國根本不是楚國的對手。

    在宋楚之戰後,楚國仿佛已經成為中原最強大的國家,儼然已是中原霸主的局麵。

    因此在楚國的威脅下,齊王呂僖的祖父,才會拉攏魯國,結成「齊魯聯盟」,而齊王呂僖的父親,又拉攏了宋國,組成「齊魯宋三國聯盟」,共同抗擊南邊的楚國。

    後來,魏國強勢躋身中原,先是吞並了鄭國,隨後又吞並了與衛國結盟的梁國,宋國看到衛國失去了梁國這個盟友,又與魏國交惡,雖趁機率軍攻打衛國,企圖報複當年那段恩怨。

    當時衛王沒有辦法,看準魏國在前後吞並鄭國與梁國後,暫時無法消化,短時間內應該不至於再對他衛國動手,遂主動聯絡魏國,尋求魏國的庇護。

    而隨後正如那位衛王所猜測的那樣,魏國在經過深思熟慮後,答應了衛國的求援,派出強大的初代魏武軍,打敗了宋國的軍隊。

    這場戰爭,導致魏宋關係惡劣,更加促了衛國與宋國的敵對關係。

    而從那時候,衛國就與魏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尤其是在抗擊北方的韓國這件事上,魏衛兩國同進同退、互守互助,這也是魏衛兩國的邊境從無軍隊駐防,且兩國國民可以任意出入對方國境的原因。

    可如今,因為南梁王趙元佐的一些行為,還有戶牖侯孫牟、苑陵侯酆叔等魏國貴族「光喊口號支援衛國」的行為,這讓衛國有許多人皆對魏國感到十分失望。

    比如趙弘潤的表兄,衛公子瑜。

    在聽到趙弘潤婉轉地表達了心中所想後,禮部尚書杜宥當即解釋道,說他也並非主張立刻就要脅迫衛王、叫衛公子瑜前赴大梁作為質子,否則,他也不必加一句「若有必要」。

    早在幾日前,當朝廷察覺到這個苗頭的時候,禮部就已經派人主動拜訪衛公子瑜,大抵是希望這位衛公子莫要因為衝動而說出一些影響魏衛兩國關係的話,還有魏國也會有所交代之類的。

    可問題就在於,禮部其實沒辦法給予衛公子瑜想要的交代。

    怎麽交代?難道朝廷要承認「韓將司馬安進攻衛國」,果真是南梁王趙元佐的「禍水東引」之策?這種坑盟國的事,怎麽好對外傳?

    還是說,重懲南梁王趙元佐?

    然而這件事,禮部也答應不了,畢竟南梁王趙元佐乃是這場戰爭的「第一等功勳」之臣,雖然有些行為確實讓人詬病,但不可否認,他的確為魏國擊退了韓國強大的軍隊。

    更要緊的是,南梁王趙元佐乃是慶王黨的核心人物,光是慶王弘信那邊,就斷然不會接受禮部的主張。

    於是,禮部隻能私底下好言安撫衛公子瑜,許下一些承諾,沒想到,衛公子瑜不依不饒,定要魏國給予一個交代,並且在禮部無法給出他想要的交代的情況下,憤然抨擊魏國。

    對於衛公子瑜這種行為,朝廷當然不會容忍,因此禮部決定派人暗示衛王,對衛王施加壓力,讓後者管教好自己的兒子,莫要再胡說八道。

    而在這件事上,禮部尚書杜宥自忖必須與肅王趙潤打聲招呼,畢竟衛公子瑜正是這位肅王殿下的表兄。

    “衛王那邊有何回應?”

    趙弘潤在沉思了片刻後,詢問杜宥道。

    杜宥苦笑了一聲,說道:“衛王那邊倒是好相與,當即表示會約束其子,隻是……杜某擔心衛王無法約束衛公子瑜。”

    趙弘潤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據他所知,當代的衛王並不能算是什麽明君,單從上次那場戰爭就能瞧出端倪:當韓將司馬尚率軍進攻衛國的時候,衛王居然默許棄守衛國東部與東北部,又讓衛國國內的精銳軍隊,比如「濮陽軍」、「檀淵軍」,守護王都,最後還是衛公子瑜征募了幾萬軍民義士,親自領兵迎擊韓將司馬尚。

    因為這件事,衛人對當代衛王的表現十分失望,但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擁護衛公子瑜,由衷希望後者日後成為衛國的君王。

    可偏偏正是這位在衛人中聲望極高的衛公子瑜,此番對魏國產生了不滿,這件事還真是不好處理。

    “肅王殿下您看……您是否能夠出麵,與那位衛公子瑜說說,畢竟你倆……”杜宥看著趙弘潤,欲言又止地說道。

    趙弘潤點了點頭,答應了下來:“這件事……本王姑且嚐試一下。”

    平心而論,這可不是禮部尚書杜宥讓趙弘潤幫忙,相反說,趙弘潤還得為此念前者的好,畢竟禮部尚書杜宥正是看在趙弘潤的麵子上,才會私底下知會後者,讓後者看看能否從中調和。

    否則,以魏國如今的威勢,禮部根本不需要過於重視這件事,直接暗示衛王軟禁了衛公子瑜即可,反正衛王還有許多兒子,哪個不能日後繼承王位?——對於魏國來說,繼承衛國王位的新君賢良或者愚昧,這都無所謂。

    說得難聽點,此時的魏國已隱隱有了成為中原霸主的資格,根本不再需要衛國這個盟國共同對抗韓國。

    回到肅王府後,趙弘潤從堆積如山的請帖中,翻出準備送到衛公子瑜手中的那份請帖,在凝視了許久後,將其放在一旁,隨即,提筆給衛公子瑜這位表兄寫了一封書信。

    “衛驕,即刻派人將這份書信送往衛國。”

    “遵命。”

    大概兩日後,趙弘潤的親筆書信,派人送到了衛國的「無鹽」——在韓將司馬尚率領撤退之後,衛公子瑜便率軍駐守在此,像趙弘潤在陽夏等地那樣,鼓勵當地的國人屯田,恢複農耕。

    在收到了趙弘潤的書信後,衛公子瑜逐字逐句看完了書信。

    看他表情,仿佛並不驚訝於收到那位表弟的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