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第三代“鯤”

字數:2373   加入書籤

A+A-




    “鯤”式巨型運輸機經過差不多兩年多的研發終於搞出來了。

    為此,原安東諾夫設計局眾設計師們也是長長的出了一口氣。

    原因無他,薑餘實在太能夠折騰了,他們這些人也被弄得欲仙欲死。

    要不是薑餘給每個人補償了兩瓶長生仙釀,恐怕這些設計師們都早已罷工不幹了……

    按道理,安東諾夫設計局可是設計製造大型運輸機的頭號專家,他們稱第二,就沒人敢叫第一。

    可為什麽就這麽難產呢?

    當初,人工智能菲菲給出的設計圖紙也隻是參考了80年代的巔峰設計作品—安224重新改良出來的。

    那時候設計的“鯤”相對而言,還是比較簡單的。

    維克托·科瓦爾斯基曾經就說,隻要能夠提供適合的發動機,就完全不在話下。

    他甚至還想先把“鯤”大型運輸機第一個弄出來。

    對他們來說,沒有絲毫難度。

    可以參考第82章)

    總而言之,早先設計的“鯤”在技術上和材料上要求並不高,製造難度也不大。

    但它代表著最多也就是94年的樺國工業水準。

    時代在進步,科技和工業技術也在推陳出新,尤其是在工業製造材料方向,變化的特別快。

    在1995年底,完成一半的“鯤”被薑餘緊急叫停。

    因為第一代碳纖維材料的製作工藝已經被研究出來了。

    事實已經證明,這種材料用來製造航空發動機上的第一級風扇葉片,以及製造機身都有莫大好處。

    首先,它擁有跟鈦合金相似的拉伸強度,重量卻足足降低了三分之二。

    另外,碳纖維跟金屬材料不一樣,碳纖維材料並沒有所謂的“疲勞強度”的概念。

    也就是說變化的力對於金屬材料來說是一種威脅,但是放在碳纖維這裏卻不叫什麽事情。

    上麵這些優點對於航空器材可以說是至關重要。

    因為這些東西是要飛上天的,所以自然是越輕越好。

    這麽一種密度小、強度高、抗疲勞能力強的材料就有如神助……

    於是,維克托·科瓦爾斯基也隻好無奈下令,重新設計重新製造第二代“鯤”。

    1996年,5月份。

    “鯤”的製造再次被叫停。

    熊貓糾錯軟件的出現,以及芯片和電子技術的發展,讓人工智能菲菲又有了更好的規劃和設計。

    薑餘差點都想罵娘了,不是說好的“人工智能”嗎?

    這個“智能”也太智能了吧?

    “就不能超前規劃點嗎?”

    菲菲義正言辭的表示不能!

    除非薑餘再次進入飛船接受更高等級的知識和科技技術。

    薑餘一聽,頓時慫了。

    他早就隱約的猜到了,飛船裏麵肯定有自己沒有發現的未知體。

    等自己強大了後,再過去也不遲,現在他的身體素質不夠強,那不能夠抵禦住未知事物的衝擊。

    而且,他非常懷疑“菲菲”這個所謂的人工智能,也隻是其中的一個工具或者載體而已。

    最新一代的“鯤”,跟之前的“鯤”完全是屬於兩個不同維度的機型。

    之前的“鯤”,基本上沒有脫離大眾的認知範疇,一眼就可以看出是架大型運輸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