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精忠報國
字數:4150 加入書籤
第162章 精忠報國
眾人紛紛用一種奇怪的眼神看著於蕭。
就在前不久朝堂之上,秦王就打死了幾名勸諫西遷櫟陽的官吏。
當時秦堰就說了,誰若是再提此時,便殺無赦。
於是眾人紛紛去看秦王的反應,令他們有些好奇的是,秦王此時並沒有任何反應,平靜的可怕,甚至連目光都沒有給於蕭,一直看著遠處漸漸靠近的魏軍。
氣氛如死亡一般的凝固。
不知是過了多久,秦王才說道:“於蕭,下不為例。”
“大王”
於蕭有些激動的說道:“大王”
秦堰一個眼神瞥過去,於蕭當場愣住原地。
或許是覺得有些嚴厲,這位曾因為此事而打死幾位官員的秦王柔聲說道:“於蕭,你可知道,多少朝代是因為遷都而從此一蹶不振的?”
於蕭滿臉疑惑。
他是一個武夫,不懂這些,他隻知道鹹陽沒有牢固的防禦工事,若不掩護離開,那鹹陽城門大破之日,那便是秦王國滅絕之時,泱泱大國竟會淪落到如此地步,著實讓人有些惋惜。
想到這裏,於蕭想讓秦王遷都的念頭就更加濃鬱了。
秦王繼續數道:“遠的且不論,就說周朝,自周天子東遷洛陽之後,一蹶不振,從堂堂天下共主淪落為了有名無實的周天子,這普天之下,可有誰還把周天子放在眼裏。”
直到秦堰說完,這個武夫總算是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不由得有些愧疚的揉了揉頭,說道:“是臣考慮不周,請大王責罰。”
秦堰說道:“若是西遷櫟陽,那就代表著鹹陽之地,秦國半壁江山拱手讓給了魏國,而且,我秦國自此就會成為砧板上的魚肉,任人宰割,我秦國,將會無力東出”
有些話他沒有說完,也沒有直說,剩下的就是要靠眾人理解了。
此時,大軍距離秦國都城鹹陽已經不足五裏了,看著逐漸靠近的魏隊,眾人心裏皆是有些慌張。
不過,在秦柱組織下的,由鹹陽子民組成的隊伍已經初具規模了,滿打滿算有將近四十萬之眾,可這些人都是平民,這些人之中,有的人甚至連死人都沒有見過,更別說上戰場去打仗了,說白了,這些人去了就是送死。
也正是因為如此,這些人此時的奉獻精神是真的值得肯定。
受到係統性訓練的軍士大約有一層,也就是說有四萬人曾經為了國家上過戰場,如今退養在家。
這四萬人與禁衛軍的一萬人一同組成的城防隊伍,一同接受於蕭的管轄。
五萬軍隊,硬撼五十萬軍隊,這種無論怎麽說,都是癡人說夢。
但五十萬魏軍浩浩湯湯在鹹陽城百步遠的地方停下來的時候,所有人的心中都有一股悲壯感。
這時外隊第一次打到秦都鹹陽。
吳起,也是第一個以這種方式到達鹹陽的將軍。
可是他一點都高興不起了,後勤斷了,如今軍中的糧草至多隻能吃一日了。
幾十萬大軍的糧草,儲存起來都是極為麻煩的,且在秦魏邊境,魏國並沒有設糧倉,再加上幾十萬軍隊所要消耗的糧食,那都是一個天文數字,從大梁出發,運輸到軍營。
而後從軍營回去,再到下一次糧草運輸時,軍營內的糧草已經吃完了。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非常薄弱的環節,一旦糧草運輸的事情不能得到完美解決,那將完全會扼製住大軍的進程。
擔任糧草督運管的是張昭,這個資曆最老的大臣之一,按理說應該是不可能出錯,但逐漸少的糧食卻是很說明問題了。
想到這裏,吳起臉上便是憂慮重重。
他抬眸,看著城樓上的秦國君臣,他的目光最後落在中間的秦堰身上。
他拱手說道:“秦王,好久不見啊。”
秦堰冷哼一聲,說道:“吳將軍,好久不見啊。”
“三國會盟已經過去五年了,這五年間,秦國真是越來越不行了,還有兩年就是下一個三國會盟了,恐怕這次,就沒有秦國的位置了。”
吳起嗤笑一聲,說道。
麵對著秦國君王,他絲毫沒有尊敬的成分在裏麵。
再過幾個時辰,這高高在上的秦國君王將會跪在地上,求他饒其一條狗命。
於蕭大聲喝道:“吳起,你算是什麽東西,也敢這般和我王說話,有能耐的話,你我真刀真槍的幹一場,如何?”
這番無禮的話,秦王自然是不可能親自下場辯論,於是於蕭便挺身而出,不得不說,於蕭有的時候腦袋還是十分靈光的。
他回的這一番話,有兩個意思所在。
一是替秦王找場子,秦王若是這麽說,那就是相當於給吳起臉麵了,二則是可以讓他們兩個人之間單挑。
吳起作為統帥三軍的大將軍,若是敗在了於蕭手中,那對於士氣的打擊將會是致命的。
吳起是何等奸詐之人,這點小九九,他豈會看不明白,根本就不給秦王以及一眾權臣喘息的機會,當即便是吩咐道:“進攻。”
五十萬大軍頓時衝了出去,浩浩湯湯,宛如驚天海潮一般。
這等陣仗,著實有些可怕。
秦堰不由得輕輕吸了一口涼氣,對著一眾朝臣說道:“你們都退下吧。”
這個時候沒有人敢動。
唰唰唰
幾個不長眼的弓箭飛來,險些把這些身驕肉貴的臣子給射傷了。
眾人才覺著這不是兒戲,而是真正可能會死人的戰爭,麵上紛紛湧現出駭然之色。
在某個人帶頭之後,眾人紛紛準備離開,但是見著秦王未動,就連國尉大人秦柱長公子秦川以及秦國位高權重的一幹人等,這些人皆是站直身子,大有與鹹陽共存亡的樣子。
文臣們猶豫了一會兒,最後還是放棄逃跑的心思。
秦人尚武,就連文臣也不是如其他國家一般,手無縛雞之力,這些人也能拿起寶劍舞幾下。
國難之際,秦國君臣無一人畏死。
這讓秦人看著,心中濃鬱的報國之情更加沸騰了。
“赳赳老秦,共赴國難。”
不知是吼了一聲之後,便是形成大海一般,一層聲浪比一層高。
此時,群情激昂,鬥誌昂揚。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