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盛兒的村子有堯舜之相!

字數:6122   加入書籤

A+A-


                      一旦意識到這一點。

    李世民自己都感到難以置信,甚至有些驚悚的感覺。

    聯係到這孩子的生活環境。

    從小無人照顧,卻能把生活打理的如此美好。

    此時他下意識的抬頭,掀開珠簾,看向馬車之外。

    在李盛的宅院附近……

    農田之中,有大人在忙著耕種,不知名的莊稼。

    有孩童在嬉鬧,也有的在朗聲讀書。

    “克明,你來看。”

    “陛下。”

    “這……陛下,這……”

    “克明,你怎麽看這個村子?”

    李二,此刻十分認真的看著杜如晦。

    杜如晦也知道陛下是認真的,低頭沉思了片刻。

    “……民無饑饉,麵有笑容。”

    “雖在農田,衣著卻十分幹淨,微臣甚至看到了花紋。”

    “書籍昂貴,這裏的孩童居然看得起書……”

    杜如晦也十分認真的一拱手。

    “堯舜之世,不過如此罷了。”

    堯舜之世,也不過如此!

    李二吸了口氣。

    不過此時,一個有些微顫的聲音打斷了兩人的談話。

    “臣妾……想問問陛下,一件小事。”

    “觀音婢,且說無妨?”

    此刻李二心情好到不能再好,現在皇後提什麽要求,他都能答應。

    “咱們何時……”

    “何時能與盛兒相認?”

    ……

    這個問題一出。

    仿佛一盆冷水澆到了李二頭上。

    相認,相認……

    他不用轉頭也知道,杜如晦立刻眼神給了自己一個警告。

    不可操之過急!

    眼下是什麽時候。

    自己才登基不過二年。

    百姓自東漢倒下,魏晉竄權。

    後來神州陸沉,經曆了多少動蕩?

    前些時日的玄武門之變。

    李盛雖然說,宮中的宿衛是支持他的。

    李二自然知道這一點,但他更知道,即便有不少人支持自己,可政變這種事依然讓天下人提心吊膽。

    隋煬帝楊廣,當年可不就是一場奪嫡大戰耗費了大量元氣,後來修建運河才力有不逮,開始強征的麽。

    更不必說兩漢的宮廷內鬥了。

    兩晉,更不必說。

    一場玄武門,多少百姓回憶起了司馬懿奪權之事?

    現在誰不是提心吊膽,生怕再來幾百年亂世。

    李二隻能苦笑。

    “觀音婢,此事……怕是隻能先等等了。”

    “你也知道……太子已立,盛兒卻這麽出色,屆時若是……”

    長孫皇後怔了怔,低頭抽泣起來。

    失散了十幾年的親骨肉啊。

    她多想和孩子相認,聽他叫一聲母後……不,叫一聲娘親?

    但夫君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她想和孩子相認,但也更怕孩子回了宮,玄武門之事重演啊。

    一時間,

    因為不能即刻接李盛回宮。

    整個馬車之內,氣氛都十分沉悶。

    不過李二的雙眼,微微一亮。

    “皇後,此事卻也不必心急。”

    “……哦?陛下可有想法?”

    長孫皇後雙目微亮,難道丈夫有辦法?

    卻見李二輕輕一笑。

    “要正式迎皇子回宮,這做不到。可……盛兒不也說了麽,他想做閑王!”

    “閑王……陛下的意思是……”

    似乎猜到了李二要做什麽。

    長孫皇後麵上隱隱露出按捺不住的驚喜之色。

    “沒錯。朕前些時日出遊,被一農家少年所救,不圖回報,可見此子德行上佳。”

    “外加有諸般奇術,利於民生。”

    “我就找機會封他做個閑王,讓他入長安,不也能相見麽?”

    長孫皇後呆了呆,隨後保住了李二,輕輕啜泣起來。

    李二說完也看向了杜如晦。

    這事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還是要商量著來。

    杜如晦思索一番。

    點了點頭。

    “方今陛下登基不久,百姓猶在惶恐餘波之中。此時正需要陛下設立一個典型。這個典型必須與政爭無涉,但卻要足夠討喜,能讓百姓看到過上好日子的希望。”

    “殿下……正是最佳人選!”

    杜如晦考慮問題一向周詳,他能肯定,就一定是考慮過各種情況。

    “不會引起懷疑猜忌,引起禍患?”

    “這便是天公作美,緣分所在了。若是陛下登基了好幾年,那麽突然設立閑王定然惹來非議。但現在不過貞觀二年,百廢待興,陛下有些不守陳規的舉措,誰也不會懷疑的。”

    李二雙眼放光。

    那就太好了!

    先以義子的名分收了盛兒,再暗中給他安排力量。

    如此時日一長,再與盛兒相認,相信也不會引起天下嘩然……乃至要改立盛兒為儲,想來也不是什麽問題!

    李二一旦決定的事,輕易不會再變,至於李盛的王府建在何處,反倒是小事,無需多慮。

    比起這些……

    李二倒是也沒忘了今日上午過來,寶劍被一斬而斷之事。

    這寶劍是他收藏於淩煙閣的,原本是清河崔氏所獻,謂之曰天子器,請陛下收下。

    對於清河崔氏的禮物……

    李二是真不想收,但也不得不收。

    不想收的原因,和“不得不收”的原因,其實都是同一個。

    清河崔氏,五姓七望之一。

    東周開始便綿延下來的千年世家。

    但同時,崔氏和整個五姓七望的其他世家一樣。

    他們根本就不是他李二的人。

    而是和李淵,李元吉,李建成這群人一夥的。

    這也是李二與父親矛盾最大之處,也是他軟禁李淵至今最關鍵的原因。

    ……

    昔年李淵建唐,

    一切草創,總怕這剛一統的天下,又步了隋朝的後塵。

    沒有安全感的李淵,選擇了同各路門閥世家合作。

    所以武德七年,也就是玄武門血戰的前兩年,李淵恢複了九品中正製,斷掉了寒門士子晉身的機會,同時大加封賞,曾經一天之內封官許願,口授兩千多人。

    在李淵看來,

    隻要自己對這些世家榮寵有加,總不至於再招來反叛。

    但李世民的觀點,完全相反。

    你對他們榮寵有加,就不會招來反叛?

    魏武對司馬家不夠好嗎?

    兩晉對世家門閥,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好。

    結果呢?

    國祚五十年都不到,直接衣冠南渡?

    所以李世民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橫豎自己這邊的人都是秦瓊尉遲恭這些寒門子弟,或者魏征這些文人圈子邊緣的山野散人。

    自己本來就不是靠這些世家,

    打下江山又不靠他們,幹嘛給他們好臉色?

    但他這麽想,自然就不為李淵所喜。

    一來二去,如今的李世民,和世家門閥之間表麵君臣,實際完全是水火不容的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