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2章:節後安排
字數:5972 加入書籤
大業四年的元日大朝會結束,並不意味官員可以休息,至少禮部和鴻臚寺、衛尉寺、河南府官員沒有假期;而驍果軍和左右侯衛、巡城軍、各坊坊卒較之往常,肩上任務更重,也更忙碌。即便是尚書省的左仆射楊達、右仆射高熲,也日夜住在尚書省的官署之中,時刻準備應對可能發生的意外。
楊集作為中樞裏的議事堂宰相、尚書令、兵部檢校侍郎、左右翊衛上將軍,可謂是集軍政大權於一身;然而年後,他反而是朝中最清閑、最瀟灑人。這不是楊廣架空了他、更不是不給他實權,而是楊集愣是把諸多要職當成了閑官,哪怕偶爾去皇宮、尚書省露個麵,那也是說得激動、讓聽者感動,他最後卻一動不動。
這種悠哉悠哉的小日子,就連楊廣都眼紅得羨慕妒忌恨;他受楊集這麽一影響,有時候感覺皇帝就是天下最苦最累的職務,甚至都想退了位。
皇位肯定退不了、又管不了有才卻懶得要死的楊集,楊廣便壓榨起了他的胖兒子,將雜七雜八的事務全甩給了胖兒子。楊昭年前年後折騰下來,怎麽減肥也瘦不下來的肉、竟然少了一些。
一見這種減肥方式遠比禁食、吃藥的效果好;楊廣又驚又喜,然後加大任務量,讓楊昭處理更多、更複雜的事務。
雖然老是被楊廣說是懶鬼,可楊集卻覺得自己很忙,事實上也是如此。他的時間主要是花在走親戚,以往在張掖過年沒有這麽麻煩,可在京城,那就不一樣了。
大年初二,是皇族在皇宮進行大聚會。大年初三,一家人去大舅獨孤楷家拜年,與外婆和大舅、二舅兩家人聚了一整天。初四陪蕭穎去蕭家、初五陪柳如眉去柳家、初六陪裴淑英去裴家。
到了初七,則是輪到楊集宴請親朋好友了,客人來不來那是他們自己的事兒,可場子必須擺上。楊廣的家小和各個親王府、公主府是自家人,不用寫帖子,隻需通知一聲即可。於是他們舉家出動,都以主人身份前來幫忙招待客人。
客人方麵,也不知是楊集官大、還是人緣好,凡是收到帖子的親朋好友、朝中重臣、下屬,基本上都是拖家帶口;還有異國君王、使臣聽到衛王府宴客,也能紛紛上門拜年。
申時時分,客人陸陸續續的走光,留下一府的桌子、碗筷、酒肉氣味。
楊集沒喝多少酒,今天這場宴會也不用他著手準備,可他覺得宴這一次客,比打一場大血戰還要累人。他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麽這麽累,但就是累了。等到最後一批客人告辭離開,直接就癱在了椅子之上,連動都不想動一下。
他的大小老婆、家仆、婢女,反倒是活力四射,他們雖然也累,可是每個人都是喜形於色,他們覺得有這麽多客人來拜年,而且就連皇帝皇後、太子太子妃都來幫忙宴客,實乃是人所不及的榮耀。
客人走完,楊廣和楊秀、楊昭、楊暕、楊智積、楊綸、楊靜、楊雄、楊達、楊慶、楊坦、楊猛、樂平公主、蘭陵公主、襄國公主、廣平公主、南陽公主這幾家卻沒有走,一起留在王府閑聊談話。
皇族人數不算多,可是大家各奔東西,平時很難聚得這麽齊,再加上不久後,又要分赴各地任職,大家都比較珍惜過年這個比較短暫的相聚的時間。
女人聚在一起,談些家長裏短,仿佛有說不完的話,但是又特別容易跑題,估計事後連她們自己都不知是什麽。
孩子們無疑是最快樂的,他們一下子有這麽多夥伴,快快樂樂的在雪地裏打雪仗,不時傳來陣陣快樂的笑聲。
成年男子,則是在前殿一個半封閉的涼亭中品茶。
楊智積介紹完揚州近年來的變化,頗有感觸的說道:“本以為揚州基礎好,富庶和繁華遠勝其他各州,卻不料去年上交的稅,不如涼州高。”
隋朝在糧稅上有著很開明的製度,朝廷並非是強迫百姓必須上繳多少錢糧,而是依照收成,依照一定的比例分攤征收,所以百姓收成的好壞直接關係到上繳的數額。像擁有華北平原、黃淮平原、成都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黃河中下遊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的州,不但是土地肥沃、灌溉便利的產糧重地,還是人口密集之處。這耕種的人多,上繳的錢糧自然也多。
涼州偏遠,宜耕種的土地不多,氣候也不是很好,跟人口眾多的地方比起來,自然遜色遜色多,而且朝廷扶持涼州多年,直到前年才贏虧平衡,也是因為如此,才讓人忽視了涼州。直到去年才開始向朝廷交稅,然而這一交,竟然是冠絕天下;其次便是將近三十個郡的揚州,第三是荊州、第四是豫州,接著是冀州、雍州、益州、梁州、並州、兗州、交州、幽州、徐州、青州。
“涼州的農稅並不高,交的也不是糧食,主要還是還自商稅的錢,而且還包括了租、庸、調,隻不過涼州執行了攤丁入畝的稅製,所以一次就交了個妥當,不像其他地方那麽麻煩,如果其他州也把各項收入算上,涼州肯定排不到這麽高的位置。”楊集說了句公道話。
“但是也相當了不起了!”楊智積說道。
“的確有些了不起。”楊廣微微一笑,有些緬懷的說道:“我對江南的文化記憶深刻,也不知這些年有沒有發展,真想去看看。”
楊集冷不丁的說了一句:“我夢江南好,征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隻今年……”
楊廣愣了一下,笑著向楊集說道:“你沒有去過江南,竟也這般向往江南,你想去隨時可以,何須這麽傷感?”
“說說而已!”楊集看了楊廣的腦袋一眼,心中再補道“好頭顱,誰當斫之。”
說了一陣家長裏短,楊廣將近來的一想法說了出來:“文、武缺一不可,朝廷舉才,有武舉、科舉,而文道在育才方麵,有各級學堂,武道卻沒有,我打算成立專門培養武官、武將的學堂,你們以為如何?”
楊廣明白軍隊是最特殊的存在,要是不能將軍隊掌控在手,大隋天下還是不穩。而各地各級將官多數是出自世家門閥以及外圍勢力,隻要其閥主一聲令下,那些將官極可能不遵皇帝的號令。雖然他很想撤換這些人,然而他手上沒有那麽多既忠誠、又有能力的將領。
雖然各地府兵到中樞值勤的時候,雖然朝廷為了檢驗府兵的戰鬥力、府兵主將統兵能力,往往會他們拉到陌生的環境裏進行軍事演習,對抗雙方由一個或幾個軍府組成,而演習的具體事項由十六衛府負責、兵部從旁協助。此外,皇帝還會一營一營的巡視、灌輸忠君愛國觀、講解戰術戰法等等,所以常駐軍隊、各地前來京駐防的駐地,儼如初級版本的軍校一般,但人還是那些人,說得再多也沒用。
所以他認為想要讓軍隊忠誠於他、忠誠國家,最好的辦法就是像辦學一樣,建立正式的軍事院校,自己培養將領,然後向軍隊源源不斷的輸送人才、逐步擺脫對世家門閥的依賴,如此一來,便能自下而上的改變現有的將官體係。
涼州大學其實也設有正規的武學院,楊集自然明白個中好處,一聽楊廣這麽說,便說道:“此事大有可為。授課博士則是年邁、傷殘的退役將軍,將軍們人雖老邁、傷殘,可是他們從戰場之中學到的戰術戰學、生存技巧,卻不會老、不會傷,一旦學生得到將軍們的畢生所得,日後再用到軍隊之中,那我大隋雄師的整體水平必將得到蛻變。”
餘者諸人聽了,心中也大為興奮,要是連軍隊裏火長、伍長、旅帥都是精通兵法戰術、能讀書識字的人,那將是怎樣的一支軍隊啊?
白發蒼蒼的楊雄卻有不同看法,他沉吟半晌,說道:“此事確實可行,但凡事有利必有弊。”
“兄長,說一說你的看法。”楊廣目光看向楊雄。
楊雄說道:“曆朝曆代的每次軍事政變,其背後都有世家門閥的身影,而軍武世家對軍隊的滲透,幾乎成了本能。從軍官學堂出來的軍官即便不是世家子弟,可成績優異者,也必然被世家門閥關注、拉攏走,最終,反而讓世家門閥獲得更多外援,聲勢更大。”
楊集卻是不太讚成楊雄這個“因噎廢食”的想法,他說道:“培養軍官的軍事學堂如果創辦起來,要是皇帝自己擔任祭酒,那麽整個學堂的學子都是天子門生,他們有皇帝為後台,對朝廷的忠誠定然超過其他人。”
給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然後又說道:“一些寒門出身軍官為了更快升遷、得到更好的位子,確實經受不住世家門閥的權力、美名、金錢的誘惑,也將投入到世家門閥的懷抱之中。但是人數隻要多了,總有些人會保持初心。”
“即便是十個人中、能有一人矢誌不渝,那也遠比現在好。而投‘敵’的九個人中既然是為了權力、美名、金錢,他們對於各大門閥的忠誠顯然不如門閥子弟穩定、高。隻要皇帝和朝廷始終鼎盛,照樣能夠用大義、權勢將他們拉回來,讓他們為國效力。
楊集這話,讓楊廣深為以然,其實無論是軍武世家也好、士族也罷,他們的族學就像是培養人才的學校一樣。麵對這些人才,曆朝曆代的皇帝其實並不想用,以免軍政大權最後被各大世家門閥奪走,但是鑒於自身儲備人才嚴重不足、儲備人才的能力不如受到高等教育的世家子弟,所以曆代皇帝不得不用,最後隻能飲鴆止渴、為虎作倀,眼睜睜的看著各大門閥利用這些人才掌控軍政、坐大成患。
但是隻要文武院校盡皆創立,盡皆為朝廷輸送大量出身不好的人才,皇帝對於世家門閥的依賴就會降低,而寒士大量進入官場、軍隊,本身就起到稀釋世家門閥的作用。
當然,這是一項長期的過程,非數十年之功而不能成。期間不僅要投入巨大的資源,還要與世家門閥、各大派係展開鬥爭。但是為了大隋的長治久安,必須有人開頭、去做,否則一代代下去,大隋的權力必將集中某些勢力手上,大隋是否存在,皆由對方一言而定。
再者說了,大隋早在先帝時期,就已經和世家門閥、各大勢力反目了,也不差這一點了。更重要的是現在皇權十分集中,並且展示出了無以倫比的力量,而世家門閥的力量卻是遠比以前虛弱,麵對這等大好良機,如果白白錯過了,那麽日後受到的掣肘更多、更難。
想到這兒,楊廣一錘定音:“任何一項改良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個中磕磕碰碰在所難免,但必須要有人去做,不能因為眼前的困難就不為。否則這個天下隻會陷入以往的循環之中!”
以往的循環是什麽?即是宋滅東晉、齊代宋、梁代齊、陳代陳、北周取代西魏、大隋代北周。而這些循環和相互取代之間,基本上都和軍事政變有關係。
“創立大隋軍官學堂之事這麽定了,節後再專門一一商議此事。”楊廣說完,又問道:“我親自出任祭酒,偶爾也會抽空去學堂麵見學生,激勵人心,但我畢竟是一國之君,每天都忙得不可開交、腳不沾地,所以日常事務還要交給其他人負責方可。而這負責人,必須是我們自己的人,絕不能淪入他人之手,否則,那真就為他人做嫁衣了。”
停頓了一下,向眾人問道:“你們認為誰比較適合當副祭酒?”
在國子監祭酒任命一事上,蘇威為了讓兒子當上天下文人之師,不惜以不光彩的手段來牟取,最終激怒了楊廣,落得淒淒慘慘的收場;所以這個事關軍權的副祭酒雖然無比肥美,卻比國子監祭酒更難下咽,一般人吃不了,更不能爭。當楊廣話音剛落,目光齊“刷刷”的看向了楊集。
“別這麽看我,我很忙的。最少在軍府撤並一事上,我抽不開身。”楊集給自己找了一個理由,向楊廣推薦道:“我看安德王王兄就是最佳人選,他雖然是宰相、京兆尹,可京兆現在無大事,他可以先頂著。”
楊廣也認為楊雄是最佳的人選,聞言便點了點頭,向楊雄說道:“甚好,王兄早日做出一個完整的方案,節後再當朝商議。”
“喏!”楊雄抱拳應道。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