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5章:國之大計,爭戰為本

字數:7201   加入書籤

A+A-


    時光匆匆,不知不覺就來到了正月十三,楊集的三個老婆在這幾天之內全生了,也許她們是生第二胎的緣故,都生得十分順利,不像頭胎那麽辛苦艱難。上一回是蕭穎、裴淑英先後生下了老大楊昊、老二楊明,這一回是蕭穎在正月初八午後生下老四楊暉、裴淑英晚上生下老五楊曜;而柳如眉還是排到後麵,她在正月十一清晨生下了一個女兒。

    對於唯一的寶貝女兒,楊集稀罕得不得了,取名也遠比前麵兩個認真,思來想去,最終把生於清晨的女兒定名為楊曦。

    這三個孩子和他們父親、兄長一樣命好,出生不了多久,他們大伯的封賞就來了。楊暉受封為開疆縣公、楊曜受封為弘德縣公;楊曦雖然是最小的一個,可她畢竟是楊集的長女,反而受封為長平郡主。

    從楊廣這三個冊封來看,他對侄子侄女可謂是寄予了美好的期盼、以及長輩對晚輩的祝福。

    衛王府添了三個新生命,氣氛自然與以往不同了,三個大的成天守在三個小的旁邊看,或許是有了三個比他們更小的弟弟妹妹,所以安靜了許多。

    獨孤敏成天樂不可支的誇讚他們當兄長的,有了責任感、會照顧弟弟妹妹了。不過楊集雖然不敢反駁,卻認為他們是稀罕新玩具,等過上一段時間,絕對躲得遠遠的。

    有了女兒,楊集念頭通達。

    至於國事,大隋依然以發展為主、以苦練內功為主,唯有鼎盛的國力支撐、唯有內部大隱患消除幹淨,大隋方能肆無忌憚對外擴張、掠奪。

    楊廣作為一個皇帝,還是相當合格的。他一邊從嚴治吏,一邊輕徭薄賦、勸課農桑、興修水利。難得的是他有了愛民如子的明君美稱後,變得十分愛惜羽毛,竟然下令不準修建行宮、禁止地方官員進貢奇珍異寶、奇花異草,以免擾民,給朝廷和百姓增加不必要的開支。

    吏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定,大隋也發生了質的蛻變,開皇中中前期是國富民窮,富者極富、窮者極窮,可是從中後期至今,已經慢慢的實現藏富於民的構想。百姓雖然不是很富,可是溫飽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多數人家都是家有餘糧,由此帶來的,自然是對朝廷的擁護。

    夯實根基、凝聚國力隻是第一步,要想進一步發展,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否則便失去指路明燈,做出許多吃力不討好、勞民傷財之事。

    對於這個目標的選擇,楊廣一如既往的在同明殿與重臣們展開討論。

    “聖人,依臣之見,大隋應當更加注重外貿的發展。”等到幾名前輩發表看法,楊集起身說道:“大隋是農業大國,在農作物上有著先天優勢。隻要不發生大災難,自給自足是沒有問題的。即便是某個地方發生災情,隻要調試得力,也能輕鬆應對過去。但是我大隋人口眾多,百姓用空閑時間生產出來的絲綢、布帛、刺繡、瓷器、玉器等特產卻是因為供過於求,使許多作坊、店鋪入不敷出,麵臨倒閉的危險。要是我們將這些東西賣給其他國家,再從其他國家買來大隋所需之物,我大隋既滿足了所需,又能給各類手工作坊、百姓找到致富的渠道。”

    看清這一點的人不是沒有,但是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外貿商業、商隊,他們在國內基本上都吃了過能過剩好處,能夠以極低的價錢從百姓手中買到極好的手工品,再賣到國外牟取高利。而百姓想著能夠賣出一點錢,總比放著發黴、發爛的好,所以基本上都把商品賤賣出去,如果再把勞動成本、人力成本算上,基本上都是嚴重虧損。

    而這些吃了大好處的人,一是不願去改變現有的格局,二是太複雜麻煩了。當然了,楊集也是吃到了個中好處的人,隻不過他與臣子們不同,他的利益是建立在大隋強大與否的基礎之上,所以他希望大隋更好、希望百姓更好更富裕。

    隻不過他也不是想要幹涉商人與百姓的交易,畢竟那是買賣雙方的自由,隻要不是強取豪奪、強買強賣,那都是正常的商業交流模式,誰也不能去幹涉,如果官府過度插手,反而滋長各種腐敗。但是外貿一旦成為商業的主流,國內過剩商品就會變得供不應求,而商人們為了獲得的更多商品、以外貿的方式賺得更多錢,彼此之間必然以相互競價方式采購商品,這樣一來,手中有商品的百姓一樣能夠賺到錢。

    “外貿的路線,一是絲綢之路,日後不但要把絲路延伸得更遠,還要多開拓出幾條,以絲路促進東西的發展交流。隻要絲路暢通,東西方往來交易的貨物就能激活我大隋的經濟活力,與此同時,在邊境多開幾個邊市。以外貿帶動當地的經濟。”

    “就拿涼州來說吧!涼州各個邊郡地廣人稀,不但沒有什麽特色的商品,而且很多人都過著遊牧生活,可他們養的牲口、皮料與突厥人、鐵勒人、粟特人、西域胡人重疊,所以賣不出去。而賣與國內商人吧,又被殺價嚴重,故而百姓們始終富裕不起來。但是涼州邊郡最大的優勢就是與西域各國接壤,臣等在涼州為官之時,便將邊郡作為一個東西方商貿對接之處。而大量商人的到來,便讓當地和商隊沿途的吃、穿、住、行等行當如雨後春筍的冒了起來。”

    “既然涼州能夠成功,臣認為與異族接壤的五原、榆林、定襄、馬邑、雁門、涿郡、安樂、遼東、漠州等邊郡一樣可以成功。雖然這些邊郡沒有遠走西域的優勢,但隻要對外開放,最起碼能把近處的胡人引來交易,百姓們也能從吃、穿、住、行方麵,獲得一定的收入。”

    隨著楊集話音落下,同明殿內一片安靜,群臣默默地權衡利弊得失。過了一會兒,蘇威走了出來,他向楊廣拱手一禮,說道:“聖人,臣有些話想問問衛王,可否?”

    眾人一起向楊廣望去,楊廣聲音平和的說道:“蘇卿可以暢所欲言!”

    “喏!”蘇威應了一聲,轉而向楊集拱了拱手,說道:“大王想法很好,若是北方邊郡以涼州之法為之,北方百姓定然可以從互市中得到了一定收益。隻不過下官這有個問題想要求教。”

    楊集還了一禮,說道:“蘇相有話請說!”

    “涼州麵對的西域各國國小民寡,彼此之間爭鬥不休,無論是得到什麽物品,它們對我大隋都構成不了威脅。而北方麵對的是突厥,突厥的整體實力遠超西域各國之總和,如果向他們敞開門戶,不會令其壯大?”蘇威及蘇黨在去年慘遭重創之後,他沉默了很長一段時間,當他領會到楊廣需要自己率領關中士族約束關隴貴族的用意,這才重新調整心態,專注於國事。不過此時的蘇威,再也不敢倚老賣老了,說話相當謹慎客氣。

    “蘇相之顧慮,我也想過。”這是正常的探討,楊集自然沒有像瘋狗一樣亂咬人,他實事求是的說道:“貿易是互惠互利之事,隻有讓雙方都能有利,貿易才能進行下去。我大隋北方要是開放門戶,突厥一定收益、形勢一定比現在好。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但是朝廷如果沒有開放邊貿,突厥人一樣能夠從大隋不法商販、從西域各國獲得所需之物,隻不過是麻煩一些而已,所以朝廷開與不開,對突厥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另外就是邊郡打擊不法商販雖然一直在進行,但是總有些邊地官員、守將經受不了金錢的誘惑,當商人給予他們一定的錢財,他們照樣給不法商販放行,由此帶來的問題又是官商勾結、狼狽為奸。”

    “然而一旦開了邊市,一切都在官府的掌控之中,所以我認為與其讓不法商販、不法將官得利,倒不如讓朝廷、讓百姓得利。而且在邊郡建立集市也等於是把主動權掌握在了自己手上,什麽東西能夠交易、什麽東西禁止交易都是由朝廷說了算。而突厥人有了堂堂正正的貿易渠道、貿易場所,自然不會擔驚受怕的與不法商販進行貿易。而不法商販失去了買家,隻能規規矩矩的按照朝廷要求做事,這可遠比派兵搜尋不法商販省事多了。”

    停頓了一下,楊集很是霸道的說道:“更何況我大隋兵強馬壯、精兵無數,將士們最怕的不是打仗,而是沒有仗打,突厥要是有了強大勢頭,那就打它一頓,讓它乖乖的破財消災,衰弱下去;之後,它要是再次強大,我們再打。總之就是不能讓它的實力超出我們的心理底限。”

    大隋王朝國土麵積極大,就連富饒肥沃的益州和梁州、荊州、揚州的南部地區,以及整個交州、安東都護府都沒有人去開發,哪有餘力去占領陰山以北的草原地區?如果大隋滅了東/突厥卻不占領,鐵勒人定然將那裏的土地據為己有,如同史上的薛延陀那般成為新的強敵。既然如此,倒不如繼續留著畏隋如虎的突厥與各部博弈。

    東/突厥的實力看似很強大,實際上早已被大隋打斷了脊梁骨,勇悍之氣也早已被大隋打光,甚至連人才、青壯也被殺斷層了。到現在,已經失去與大隋為敵的勇氣。所以楊集覺得突厥的存在,遠比重新強勢崛起於草原的新勢力好對付,大隋很有必要它讓繼續活下去,等它強大一點,再把它當成韭菜來割。

    大隋君臣、百姓、軍人比較好戰,而且也都品嚐到了以戰養民、以戰養軍、以戰富國的好處。朝堂之上即便出現戰、和之爭,那也是內部的權力鬥爭,並不是主和派怯戰、畏戰。所以大家對於楊集這種霸道的宣言,毫無不適之感。反而覺得國之大計、當以軍隊先行、爭戰為本。

    楊廣更是頷首道:“繼續說下去!”

    這句話也算是認可了楊集的想法,並做出最終的表態。

    “以上是陸上絲綢之路,接下來便是海上絲綢之路了。”楊集說道:“漢朝能夠開通陸上絲綢之路,三國時期的東吳派遣商船出海,在南方探索出了很多國家,魏晉以後,甚至開辟了一條了沿海航線,這條海上絲綢之路以南海郡為起點,經珠崖所在大島嶼東麵海域,直抵南方諸國,然後再駛向波斯。我大隋航海業、造船技術遠超以往,完全可以組成船隊探索海上未知地域、與未知國度建立邦交,此舉不但可以將我大隋文化傳播出去、還能獲得足夠利潤。關鍵是船運的人力物力遠遜陸運。”

    針對楊集提出的海上絲綢之路,大隋君臣都抱著謹慎的態度。畢竟大海不同陸路,海上風浪大,一個不慎人財兩失,其次就是經海路而行,將要在途徑的國家進行修整和補給,如果護衛不足,容易讓人黑吃黑的吞掉一切。

    經過長達一個時辰的討論,最終得到了高熲、裴矩、蘇威、蕭瑒等等治世奇才的認可。不過大家並沒有想要一步到位,而是決定沿著海岸線一步步的向南探索,先與近處的國家建立邦交,再向遠方延伸。

    與此同時,楊廣從國庫撥出一筆巨款,交給工部改良指南針,同時令交州各地官府懸賞和募集知道航海線路的人士。

    楊集得到這樣的答複,也就心滿意足了。他沒有辦法給出高明的建議,但是他知道唐朝就有一條通往東南亞、印度洋北部諸國、紅海沿岸、東北非和波斯灣的成熟的海上航路,名字叫做“廣州通海夷道”。而航線之上有環王國、門毒國、古笪國、龍牙門、羅越國、室利佛逝、訶陵國、固羅國、哥穀羅國、勝鄧國、婆露國、獅子國、南天竺、婆羅門國、新度河、提羅盧和國、烏拉國、大食國、末羅國、三蘭國等國。

    唐朝通過這條通道向外輸出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瓷器、茶葉和銅鐵器四大宗;往回輸入的主要是香料、花草、奇珍異寶,每次往返都賺得盆滿缽滿。

    再根據《中國機械史》記載的內容來看,唐朝的造船業比起隋朝,其實是退了步的;既然造船業退步的唐朝都能從“廣州通海夷道”走到波斯,隋朝為何不可?所以關鍵還是要有人走出第一步。

    海上絲綢之路是長久之計,非一日可行,而陸上卻是能夠立刻開始,楊廣回過頭來說道:“綾羅綢緞、瓷器、醋醬、美酒、金銀玉器主要是賣給突厥貴族、酋長,這個群體的需求量也不算大,而普通人買不起、用不了,哪怕我們開了邊禁,這些可有可無的東西也賺不了幾個錢。我們用什麽才能賺到大錢?”

    楊集毫不猶豫的說道:“武器鎧甲。”

    當他話音剛落,眾人紛紛反對:“別的都好說,但是武器裝備絕不能賣給突厥人。”

    楊集說道:“阿史那家族以前是柔然的煉鐵奴隸,阿史那土門取代柔然以後,突厥從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吸納了大量工匠。使得突厥擁有極為成熟的冶煉術、鑄刀術。隻不過突厥人口少、糧食產出低,全國上下都以解決溫飽、打仗為重,並沒有將有限人口投入采礦和冶煉這一塊。”

    “如果大隋全麵禁止生鐵和武器鎧甲流入草原,他們就能自己造出來,並形成一個十分成熟的體係,這樣對我大隋的危害其實更大、影響更深遠。大隋適當賣一些給他們,他們就不會啟動人力高、產能低的冶煉業。當精通冶煉和鑄刀的人生老病死,技術也就忘掉了。最終在武器裝備方麵,對我大隋形成了全麵的依賴,當我們一供斷,他們的武器裝備根本就撐不了幾場戰爭。”

    四周頓時響起一片吸冷氣的聲音,這法子真夠狠的,簡直是斷了突厥之根本。不過想想楊集在西域“私自”販賣淘汰武器的舉動,大家也就釋然了。

    西突厥泥撅處羅可汗部、射匱可汗部打來打去,打了這麽多年,雙方用的都是大隋淘汰的裝備,搞到現在,他們自己好像都造武器裝備了,一旦不夠,就搜刮錢財向楊集買。

    大隋要是同時向很需要武器裝備的東/突厥、薛延陀、薛斛部聯盟、契骨、南室韋、北室韋賣,一樣是這個樣。

    而且正如楊集之前所言,朝廷要是不賣,也有不法商販賣。既如此,還不如讓朝廷來辦。

    買方有了正規的采購渠道、再加上朝廷向他們施加壓力,誰敢從不法商販手中采買?

    “生鐵呢?”高熲問道。

    “生鐵肯定不能賣,以免他們的鑄刀術、製甲術得以保留。”楊集搖了搖頭,接著又說道:“而成品的武器裝備,既能賣高價錢,還能用賺來的錢,培養大批工藝精湛的工匠。一旦成熟的工匠多了,又能使我大隋工技得到進步。可謂是一舉多得。”

    見到眾人聽得無話可說,楊廣笑著問道:“諸卿以為衛王此見如何?”

    “臣無異議!”利弊都被楊集說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又有西突厥兩部的成功經驗,大家也沒有什麽好反對的了。

    裴矩說道:“聖人,既然做出這個決定,老臣建議以大隋朝廷的名義與各部可汗、大酋長進行溝通、交易,而不是授權給邊郡;否則,必亂。”

    “可!”楊廣想了想,說道:“就讓禮部負責與各族洽談、議事堂決定,軍器監負責交割。”

    ()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