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倚天屠龍記 第五十四章:一統前夕

字數:8544   加入書籤

A+A-




    這一天,察罕帖木兒思緒萬千,終於下定決心,著人叫來自己的兒子王保保和女兒趙敏。

    

    三人倘開心扉,各自闡述自己的看法後,合理斟酌書寫了一份奏折。

    

    當察罕帖木兒放下手中毛筆,看著躺在案幾上的奏折時,不由地長歎一聲,感慨不已。

    

    半生榮耀,隨著這一份奏折的遞交,將會蕩然無存。

    

    但為了一家老小,卻又不得不為,否則依然不知進退,和正處在實力飛速膨脹的明教處處作對,後果隻怕更為嚴重。

    

    到時候身敗名裂不說,明教惱羞之下,說不定還要殃及家人,那才是真正的後悔莫及。

    

    趙敏雙眸目光異彩閃動,心中卻是大大的鬆了一口氣。

    

    王保保眼見父親和妹妹都一心退縮,異常惱怒。他此時還是年少,功未成名未就,還不是曆史上那個,被朱洪武滿口稱讚的“天下第一奇男兒”。

    

    當然,在這個被諸天穿梭者肆意魔改劇情後的位麵裏,就連朱洪武,都在老老實實的給明教教主當打工人,和眾多九九六製的辛勤小蜜蜂一樣,為小昭的“明尊降世”光環,奉獻著自己的一份力量。

    

    但在察罕帖木兒和趙敏的多番勸說下,終究沒有奪帳而走,雖然心有怨氣,但為了家人的緣故,亦不得不退縮一步,答應先等待中原戰事的塵埃落定,再做打算。

    

    察罕帖木兒和趙敏眼見如此,也是無奈。王保保終究是年輕氣盛,一心想要建功立業,超越父輩,也不是他們兩人簡單幾句話,就能夠改變心意的。

    

    唯有碰到真正的失敗和挫折,遭遇社會的毒手後,才會知道什麽叫做躺著享受生活的“霸王硬上弓”了。

    

    不過現在父女三人看起來,依然是同心協力的一家人,所以現在隻需要一心一意的,經營退路就是了。

    

    當汝陽王一家老小,從趙敏到察罕帖木兒,都決定開啟摸魚狀態,應付了事的時候,中原的形勢,開始顯得有些詭異起來。

    

    蒙古軍群龍無首,上層將領心思詭異,中層軍官茫然四顧,下層兵卒接到的命令顛三倒四,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聽從哪個是好?

    

    明教坐鎮中原,指揮各處義軍的五散人,雖然想要趁著蒙古軍隊人心渙散,指揮混亂的大好良機,展開猛烈攻勢。

    

    無奈義軍自身也有一大堆的問題,從建製到戰力,從糧食到武器,諸多方麵都不盡如意,雖然說防守敵人的攻擊綽綽有餘,但想要對蒙古人就此展開反攻,卻又心有餘而力不足。

    

    一時間,也隻能眼睜睜地看著,這樣一個大好的時機,就此消逝。

    

    幸好等到元廷接受了汝陽王察罕帖木兒的辭呈,重新派遣來的統帥張良弼,雖然亦是天下名將,然而他原先並沒有察罕帖木兒那樣的資曆,對麾下的掌控力大大不如前者。

    

    張良弼到任後,指揮蒙古人大軍對中原義軍展開了數次進攻,結果在各方義軍通力協作的情況下,悉數被擊退,無功而返。

    

    數次試探無果後,豪情壯誌的張良弼也不由地哀歎道,“不意天下情勢,竟然已經敗壞到這等地步。”

    

    “噫!滅我元廷者,豈非此明教乎?”

    

    張良弼的這一番不當言行,雖然隻是一時感慨,但終究有所不妥,被軍中不合者捅到了大都,皇帝一氣之下,就下旨削了他的職位,接著又重新派遣了李思齊統領大軍。

    

    短短的半年不到的時間,元帝就趕羊似的,給蒙古軍隊前後換了三任統帥。

    

    李思齊能力比起前兩任察罕帖木兒和張良弼來說,稍顯遜色,他防禦有方,進攻無力。

    

    到任後,鑒於前任張良弼幾次進攻,都沒有取得勝利,李思齊在稍作試探後,竟然開始了和明教義軍比拚起防守能力來。

    

    小昭自然也樂得如此,既然蒙古人不進攻,那麽明教上下就開始了整頓合並,意圖打造出一支強悍的精銳部隊出來,也好一舉擊垮蒙古人的反抗力量。

    

    江南在修養生息,恢複生產力;而江北在整頓練兵,依靠江南的賦稅和糧食,明教麾下的義軍實力,幾乎每一天的都在增長中。

    

    但是另一天的元廷方麵,卻越發頓困不堪。

    

    朝中文臣相互傾軋,宰相脫脫帖木兒發動改革,意圖重整朝綱,加強對天下的掌控。

    

    然而皇帝崇信的權臣哈麻卻與之不和,處處阻撓,最後更是向皇帝以及皇太子分別進了讒言,使得脫脫被罷相,流放於雲南大理宣慰司鎮西路(治今雲南騰衝西)。

    

    然後又害怕脫脫還有重新複起的機會,哈麻矯旨遣使鴆死脫脫於雲南貶所。

    

    脫脫是元朝後期蒙古貴族集團中少見的有見識,有能力的宰相,他的死,意味著蒙古人最後一個挽救的機會,都喪失殆盡。

    

    原本汝陽王察罕帖木兒,和宰相脫脫帖木兒,一武一文,一個在朝外鎮壓義軍,一個在朝內調理朝綱,互為應援,好不容易拖住了元朝飛速下滑的勢頭。

    

    察罕帖木兒請辭,固然有大勢不可挽回,以及自家女兒趙敏的勸說,卻又未嚐沒有看到脫脫一朝身亡,所有的努力都付諸之東流,才導致了心灰意冷。

    

    元廷文武兩大支柱既去,剩下寵臣哈麻當道,不理國事,隻知道進獻玩物於皇帝。

    

    縱然還有一兩個有誌之士,如朵兒隻,月魯不花等人,獨力難支,無法和哈麻相互抗衡。

    

    一邊是蒸蒸日上的明教,一邊是每況愈下的蒙古人,在眾多有心人的眼裏,天下大勢,愈發明朗。

    

    起初的時候,明教軍隊剛剛攻下建康府,攻略江南的時候,江南的士紳們都還都是有心觀望,害怕自己壓錯了寶,不敢輕易貿然行事。

    

    結果北方元廷自己太不爭氣些,元帝親小人,遠賢臣,朝野上下一片烏煙瘴氣,讓人大失所望。

    

    等到脫脫身死,汝陽王請辭的消息傳遍天下後,一時間,江南各地士紳,紛紛向明教義軍請求出仕,並且極力配合他們的軍事行動,安撫地方。

    

    有部分士紳在投靠當時南方明教義軍後,向名義上的頭領朱元璋進言道,“君是天下英雄,怎麽能夠屈居於一黃口孺子教主之下呢?”

    

    “況且縱觀曆代,前漢之黃巾,後宋之方臘,以教義籠絡人心者,雖如星火燎原,勢不可擋,然其力竭亦速,終究貽笑大方。”

    

    這夥人的話裏話外,都在勸說朱元璋脫離明教自立,好撈取一個從龍之功。

    

    畢竟此時的明教上下,各個階層的位置,都已經坐滿了人,就連朱元璋,也不過隻有一個鳳陽壇壇主的名頭。

    

    鳳陽壇隻是從屬於洪水旗的分壇,洪水旗也隻是五行旗之一,五行旗之上還有五散人,四法王,兩使者,最後還有一位教主高高在上,俯視明教天下百萬教眾。

    

    這些士紳們投靠朱元璋,想要爬到教主小昭的身旁,也不知道要等到那個馬年猴月哩;

    

    還不如一心一意教唆朱元璋以下克上,脫離明教自立為王,萬一最後成功了,豈不是美滋滋的開國功臣?

    

    朱元璋懷中揣著明教獨一無二的國公印綬,以及冊封他為副教主的旨意,眼中寒芒暗藏,隨手就把這夥人賣給了明教。

    

    如果小昭這位明教教主,對明教中下層掌控乏力,還是幾年前,各方義軍還是各自為戰的那個局麵,說不得他還敢如此行事。

    

    然而此時不比往日,小昭身負“明尊降世”的光環,在明教中的名聲之高,受到的尊崇之甚,簡直讓人心驚。

    

    他如果真的受了這夥人的蠱惑,想要自立為王,隻怕到了最後,連自己是怎麽死的都不知道。

    

    小昭接到朱元璋的暗中通告,輕聲嗬嗬一笑,下起手來卻毫不手軟,亂刀斬亂麻,一口氣也不知道殺了多少,心懷二意的江南士紳。

    

    這一次的血腥殺戮,也終於讓天下人知道,什麽是才是真正的魔門作風,魔頭典範。

    

    也讓小昭在士林中的名氣,降至冰點,連帶著她在後世的名聲,也是毀譽參半。

    

    然而時間在繼續,士紳們即使再如何不滿意小昭的態度,也不得不捏著鼻子,為小昭這位“大魔王”費心盡力,成為她麾下,一個個合格的九九六製社畜。

    

    經過兩年時間的發酵,江南籌集軍糧,器械無數,江北義軍亦整頓成了一支,能夠在正麵作戰中,堂堂正正擊敗蒙古軍隊的精銳部隊。

    

    至正十五年夏(公元1355年),中原大旱,顆粒無收,和江北明教義軍對峙的蒙古軍隊,更加軍心渙散,混亂不堪。

    

    李思齊對此情況束手無策,一籌莫展。

    

    此時剛剛投入明教不久,被小昭直接提拔至身邊的劉基劉伯溫,見此情況,便向小昭建議,南北合力,北伐元廷,正當其時。

    

    小昭從善如流,接受了劉伯溫的建議,下令以吳國公朱元璋為統帥,統領明教天下軍馬,各方義軍,共同協力配合,即刻北伐。

    

    務必要做到,一戰功成,完成自宋亡以後,天下漢人,念念不忘驅除韃虜,恢複漢人江山的願望。

    

    朱元璋凜然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