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章:安南的野望

字數:5034   加入書籤

A+A-




    “先前安南屢屢犯我廣西,如今我朝水師日盛,倒是乖順了一些……”

    受限於安南那樣尷尬的國土形狀,在開疆拓土上,它是有著強大需求的。

    後世越南猴子也是一樣的原因,對於華夏南部與之接壤的地區,經常動手動腳,搞的後者頭疼不已,被迫采取種種措施,來阻斷猴子那伸的過長的爪子。

    到了乾聖朝,自然也要抑製安南的野心。

    之前,安南對著大明的廣西地區一直有滲透行為,朱見濟甚至還下旨斥責過它好幾次,安南卻未曾聽話過。

    後麵忍耐不下去,便采取了“圍魏救趙”的做法——

    安南一動廣西,朱見濟就直接讓廣東那邊的南洋水師去打安南的本土。

    反正這個國家絕大部分的土地就在海邊,打起來輕輕鬆鬆,領土縱深不夠,也讓安南逃無可逃。

    畢竟仗著自己比周圍的一群小朋友厲害,安南在東南亞那邊可是一直自稱“老大哥”的,要求周邊的真臘、占城等國對著自己臣服。

    如此作派,自然讓安南跟周邊國家的關係不怎麽好。

    到時候大明水師炮轟安南,也沒誰願意頂著冒犯天朝的危險去幫它。

    加上大明開海之後,眼饞海商豐厚身家,同時對朱見濟把國界線直接劃到自家門口的事很不滿意,安南不僅在明麵上發奏疏抗議,還在私底下派人偽裝成海盜去進行攔船打劫。

    對付這樣的行為,大明就更幹脆了。

    海盜嘛,

    你敢來,老子就敢打!

    而且還得把海盜趕盡殺絕,斬草除根,以免還有不長眼的來冒犯大明的威嚴。

    由此,安南那邊氣得不行,但也是不敢再挑釁大明了。

    畢竟天朝真的下手打啊!

    不過安南的野望仍舊沒有放下。

    占不到大明的便宜,它就占別國的。

    像自家南邊的占城,便是一個極好下手的對象。

    其國國土小,國力弱,是個典型的軟柿子。

    占城對於安南的侵犯也是很不高興的。

    它早就認了大明當老大哥了,哪裏能再認一個?

    針對安南多次要求占城向自己采取“事大”措施,把自己當成老二哥,還對著占城索取大量珠寶和珍獸白象等情況,占城國王盤羅茶全就派遣使者過來抗議過。

    朱見濟當然是很嚴肅的對待這件事。

    華夏的朝貢體係是一個對比西方的殖民體係,更要溫和、統一和強製性的同盟友好關係。

    在這個體製之下,大明朝為公認的“天朝上國”,各國國主繼位,必須要給大哥打報告,獲得大明皇帝認可後才有真正的統治權。

    如果大明不認,那他的統治就不會穩當。

    當年朱見濟拿捏了李瑈殺侄上位的事,故意壓著朝鮮李瑈的繼位奏疏不準,讓朝鮮的守舊黨高興的,直接扯著虎皮大旗,對李瑈硬氣的緊。

    差點就把李瑈逼的在國內大開殺戒,屠光所有反對派了。

    後麵朱見濟利用這件事,還跟朝鮮簽訂了友好通商條約,這些年來從朝鮮賺了不少錢。

    文化上麵,各國還會在一定程度上仿效天朝。

    大明會給稱臣的各國賜予袍服,讓他們拿回去自己用,推廣全國。

    各國為此還極為自豪,覺得爸爸願意給自己送衣服,是真把自己當兒子看待了。

    他們,是一家人呐!

    這樣的向心力,是靠著打砸搶技術建立起來的殖民體係,無法做到的。

    不過中國在不動聲色間,同化了這群周邊國家,拿了不少好處,自然也得拿出老大哥的態度來,給大家一點回饋。

    在華夏傳統的概念裏,大明對各國,就相當於是個大家長,得照顧到家裏的眾多孩子。

    不說做到一碗水端平,但手裏的碗是不能翻了的。

    看到孩子打了架,大明必須過去做裁判,讓兩國緩和摩擦,和平相處。

    必要的時候,還得出兵幫小弟維護國家延續,典型的例子,就是眼下搬家去了原帖木兒地盤的黑羊王朝。

    哈桑阿裏這個死裏逃生的國王經過驚心動魄的逃亡生涯,對大明是真心擁戴了起來,對待駐紮在那邊,幫海西國統兵練軍的馬雲將軍,更是猶如親爹,孝順到了如果他生父賈汗沙見到了那場麵,都能淚流滿麵,懷疑自己是不是抱錯孩子的地步。

    這跟後世專門打小弟吃小弟,把小弟當成狗的漂亮國比起來,是完全相反的。

    所以這次占城派使者過來訴苦,反應的還是國破家亡的大事,大明必須要替它主持公道!

    特別是這十年來,朱見濟注重在南洋的開發,除了鼓勵去金洲、瓊州那邊的移民種地,為大明養成未來南洋糧倉之時,還會從東南亞幾國進口大量糧食。

    像占城這種忠實不愛惹事的小弟,屬於大明的進口糧產地之一。

    如果它被吞了,那大明再想從東南亞進口糧食,就不會容易了。

    而且東南亞的穩定必須維持,

    大明的屁股底下,完全不需要一個強大國家的出現!

    “乾聖四年的時候,占城王盤羅茶全便遣使入明,投訴安南國的過分舉動,朕應其請求,照永樂年間舊例,遣使安撫兩國,置立界牌碑石,以免除雙方侵犯,杜絕仇釁……”

    “當時情景,朕仍曆曆在目,記憶猶新。”

    “可如今安南那邊,對朕親自下旨,命人設下的界牌置若罔聞,還公然侵占他國,自命不凡。”

    “諸國稱臣大明,本是應當!安南讓占城再向它稱臣,是何居心?”

    “諸位卿家,對於此事又是如何看法?”

    朱見濟麵無表情的說道,語氣是非常直白的不高興。

    皇帝生氣了!

    對於這種無視天朝,還被皇帝惦記上的行為,大臣們當然會積極響應。

    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朱見濟都打了這麽久仗了,距離上次遠征中亞,也過去兩年了,正符合隔三差五發動一場大戰爭的規律。

    麵對一個重武興文的君主,為其服務的大臣當然也要跟著重視武功。

    這是時代,皇帝本人對風氣的影響力。

    所以朱見濟一擺臉色,就有人迅速跳出來,請求出兵安南這個長期的二五仔,希望皇帝效仿太宗時期的例子,幫助占城奪回被侵占的土地。

    甚至還有激進人士,提出“滅安南,複交趾”的提議,得到了不少人附和。

    對於大明朝來說,打別的地方,可能會有人反對,但打安南,那可是眾望所歸!

    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除了大慫之外,中原王朝把打這地方都視為理所應當。

    當年宣宗放棄交趾,任由黎家建國獨立出去,消息傳到本土,也是讓大部分文官反對抗議的。

    到了現在,國家方針一轉,“收複交趾”的聲音老早就出現在了市麵上,等到西域回來後,聲勢更為浩大。

    隻是在大明水師重新縱橫南洋後,安南安分了不少,朱見濟也不想太早下手去打它——

    安南地區還有很多本土蠻夷風俗,要統治起來還挺費力氣,畢竟要對之進行大力改造,純屬倒貼錢行為。

    正好此時的黎朝君主黎思誠在國內推廣漢化,廣設學校,幹掉了不少原有的肉食者。

    朱見濟便打算等他弄個大事後,再去接盤,降低大明的統治難度。

    而眼下,正是好時機!

    “那就這麽定了!”

    “選個日子,出兵安南,複占城國,還有大明的交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