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大明朝的鍾表技術
字數:4585 加入書籤
“現在還不是咱們的哦!”
“啊?”
朱佑櫟聽到他爹這句話,生來就嚴肅沉穩的胖臉上,不由得露出了六分震驚、三分不解還有一分難受。
難怪這張圖看上去花裏胡哨的,顏色這麽多,原來還沒有歸入大明啊……
“怎麽可以這樣?”
作為世界最強帝國的繼承人,小太子對自家還沒能統治全世界表示出了極大不滿。
“沒辦法,一口氣吃太多,要撐死人的。”
朱見濟顛了顛懷裏的肉團子,“你能一口氣喝三碗奶嗎?”
“能!五碗也可以!”朱佑櫟毫不猶豫的點頭回應。
……
沒想到這小子比自己當年還能吃。
“反正吃太多不好。”
而且世界上還有不少地方是很難直接控製的,與其花費巨大的心思去進行統治,不如采取割韭菜的辦法,隻跟人家交換資源和勞動力,轉手賺一大筆錢就夠了。
隻要周似他們回來,大明朝就能對整個美洲大陸宣稱“自古以來”了,還怕以後沒地方?
正逢整點,旁邊的座鍾叮當當的響起了聲音,然後座鍾上方的小格子打開,有個小木頭人從其中滑出來,手裏舉著個小牌子,顯示著此時的時辰。
直到座鍾停止響動,小木頭人才收回牌子,重新回到自己的小格子房間裏自閉。
朱見濟抱著兒子一起看座鍾的表演。
不管見證過多少次,父子倆都忍不住對這玩意兒的神奇表示驚歎。
“我明年生日,也要這個鍾!”
朱佑櫟的注意力從地圖上轉移,回歸眼下實際。
他爹沒把世界地圖全都塗成一個顏色,大不了以後自己上手嘛。
現在先努力給自己討要新玩具。
“可以。”
朱見濟眼睛一眨,同意了兒子的請求。
反正到了明年,朱佑櫟四歲了,也該正式請一些大臣和學者來給小太子講學,教他讀書了。
雖說朱見濟這個當爹的,已經上手給兒子啟了蒙,但皇帝到底沒多少時間花費在陪兒子認字一事上。
還是需要專業老師的。
有了能定時定點響起的鬧鍾,也不怕這小胖子到點了醒不過來。
皇帝把兒子放下來,看著朱佑櫟跑到座鍾前麵,踮著腳仰望上麵不停轉動的指針。
“工學院的匠造做的這鍾,的確是巧奪天工。”
馬衝趕緊的拍馬屁,迎合天家父子的心情。
朱見濟對此雖說高興,但嘴上還是謙虛的,“不過是繼承前人之法,後人改良了一些罷了。”
中國的鍾表係統是極為古老的。
早在遠古之時,中國人的老祖宗們就通過日升月落的規律,定好了基礎的月份和年份,之後發展,就更深一步,有了節氣、時辰等等劃分。
通過日照投影原理來觀測時間的“日晷儀”,便可以稱得上最早和最古老的計時工具。
除了利用天然方式來計算時間外,古人也充分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製造了很多鍾表。
如滴水測時的水鍾、滑沙計時的沙漏……
其製造技術和相關的科學理念,不知道遠超西方多少年了。
特別是後世人印象裏的大座鍾,其先祖也不是西方弄出來的,還是華夏古人的智慧結晶。
早在北宋初年,當時的科學家蘇頌就奉宋英宗之命,設計製造了一座的“水運儀象台”,其水準堪稱中古時代中國時代鍾的登峰造極之作,也是全世界最為先進豪華的鍾表,沒有之一。
根據記載,整座儀器大概有三四層樓高,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台形的木結構建築。其中渾儀等為銅製。全台共分三隔。
下隔包括報時裝置和全台的動力機構;中隔是間密室,放置渾象;上隔是個板屋,中放渾儀。
後兩者都是用來追蹤“時間”,進行定時核對的,並且同步運轉。
無論白天黑夜,每隔一段時間,便有木人從儀象台上的小門裏出現。
木人擊鼓、搖鈴、打鍾、敲打樂器、出示時辰牌,其行動都由巨大的報時裝置操縱。
這架裝置則由巨大的樞輪提供動力,樞輪上有木輻挾持水鬥,水從漏壺中滴入水鬥,使整個儀器每個時辰前進一個水鬥。
種種巧思,足夠讓任何看到它的人拍腿驚歎。
可惜的是,隨著北宋亡國,這座水運儀象台被金國暴力拆除,企圖將之移植到北方,結果途中也不知道疏漏了什麽,隻在金都之中轉了幾年,儀器便宣布報廢了。
之後戰爭頻繁,加上像蘇頌這樣手藝高超,知識水平也極為深厚的科學家也少見了,水運儀象台便在毀壞數百年內,無人複製成功。
直到工科院的人在《天工開物》裏麵找到這東西的記載,當即一拍大腿,跟皇帝打了個報告,希望可以重現一下古人的智慧結晶。
作為一本官方出力編纂,還特意從《永樂大典》抄錄了相關製造記錄的工藝學著作,《天工開物》光是修就修了三年,找了不知道多少資料,翰林院的人也不知道掉了多少頭發。
比起後世宋應星自己編的,朱見濟可以拍著胸脯說,乾聖朝的《天工開物》,比之覆蓋範圍更廣泛,內容也更齊全。
畢竟是皇帝關心的書,集合了國家力量,還有《永樂大典》給人抄……宋應星哪裏有這條件?
而且水運儀象台雖然被毀,但終究有些記錄流傳了下來,被錄入到了《永樂大典》裏麵。
工科院又為皇帝親自設立的國家最高學府之一,其中獲得“匠造”稱號的匠人都有不少,算上皇帝掏出來的各種理論和這些年來的實踐經驗,修這玩意兒的資料和手藝,他們是不缺的。
就差皇帝批個條子下來,準他們開工了。
朱見濟也琢磨著北京城裏,得有個標誌性的建築才有特色。
若是重修了水運儀象台,雖然稱不上奇觀,但也足夠給城市增加屬性和光環了,再者國家也不缺錢,便果斷的準其所奏,讓他們就在皇城附近,北京的繁華地帶上,修一座比宋朝那座還要高大豪華的鍾塔出來。
從乾聖九年開始弄的這個工程,現在已經快完結束了。
相比起前宋的水運儀象台,大明的大座鍾在技術也更有改進,運行動力不僅有水力,還上了一個巨大的發條,其中也多出來了不少軸承。
從表麵上看起來,北京城那座高達七八樓的巨大鍾樓,比起水運儀象台的複原圖看起來,更要修長精美,也更加牢固。
等它完工,鍾聲應該可以傳到很遠的地方。
想想也是令人期待。
“今天正好沒事,不如春官跟為父出去玩玩?”
朱見濟又想起工科院最近在搞的東西,便抓著兒子,讓他陪自己出宮看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