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周似在印加

字數:4828   加入書籤

A+A-




                      在朱見濟的點頭下,周似攜帶進宮,但隻是停放在偏殿等候皇帝“召見”的各種傳說中的農物出現在了大明朝統治者的麵前。

    而在場的,除了朱見濟這位皇帝,還有農科院那些慕名已久的農博士,以及內閣的幾位臣子。

    中國人的老傳統就是種地了,在可以通過科舉考試實現階級跨越的眼下,不少大明朝官員本身便是“耕讀傳家”。

    不管他們自己有沒有真的種過地,反正對於農業發展,是必須要重視的。

    填飽老百姓的肚子,讓他們不至於餓紅了眼造反,這是有點眼界和良心的上位者都要考慮的事。

    皇帝很早之前就跟他們說過,海外有高產良種,能夠在肥力不夠的旱地和坡地上順利長成,成為災年之時,老百姓的兜底糧食。

    有了這話打底,也算得上是朝臣不怎麽反對朱見濟搞遠洋冒險的原因——

    去近海或者隻是沿著大陸邊緣前行,危險是不大的,受益也足夠,不會白白浪費海運資源。

    但遠洋去殷洲那種地方,就算朱見濟打著“尋回失散在外多年的華夏子孫”大旗,也無法完全說服別人。

    因為那是真的在倒貼錢了。

    可等皇帝又說那裏適合種地,有好種子的時候,他們又閉了嘴。

    農,百業之根本。

    皇帝重視農桑,為了尋求良種不惜讓國家出這麽大的力……起碼是站在了道德高地,不能讓大臣再對之指指點點的。

    當然了,其中有他們無法對抗朱見濟決意的原因在。

    不過事已至此,能夠見證一下成果也是好的。

    要真能在大明推廣高產作物,那就是能夠讓百姓立廟紀念的大功德了。

    每一種作物都被人用竹筐抬了進來,突出一個樸實無華。

    “這是南瓜,味道甘甜,並且耐旱易存。”

    “這是番薯,同樣味甘,能飽腹,隻是吃多了不利於腸胃,根據陛下所授天書上說,其中的養分還比不上稻麥,荒年之時可以充饑以避免餓死,但作為主食還是不夠的。”

    “還有玉米,於南瓜、番薯有類似特性。”

    “這是辣椒,比起我華夏的花椒,味道更要刺激……”

    介紹到這裏的時候,周似還忍不住咽了口口水,明顯是嚐過辣椒滋味了的。

    “好好好!”

    朱見濟連拍巴掌,對周似一次性帶回來這麽多東西感到無比滿意。

    他都不知道怎麽誇這人了!

    本來想著大明朝第一次去美洲那旮瘩,找一兩樣農物回來就夠了,當初給周似塞的各種私貨,主要原因還是朱見濟無法保證他們的船隊在哪裏登陸,又會遇到什麽。

    本著“萬一呢”的精神,朱見濟就把美洲常見的一些作物告訴了對方。

    他拿起一個小辣椒嗅了嗅,當聞到那很久未曾感觸過的刺鼻氣味時,也忍不住感動。

    自己有多久沒有吃過辣子了?

    遙想上輩子,朱見濟還是個曾經縱橫過川蜀湖湘的猛人,在久坐辦公室當打工人之前,都沒因為吃的太豪爽火熱而去過肛腸科……

    他是愛吃辣的。

    來到大明朝,如果不是因為他胃口和接受度良好,隻怕還不能把自己養的白白胖胖。

    事實證明,能吃才是福啊!

    “來,你給朕說說,你們在海外的事情!”

    抱著個大小適當的南瓜,皇帝帶著滿足的笑容對周似說道。

    周似於是回憶起了自己登陸殷洲以來的一係列故事。

    自打他去往南殷洲,問題也是不斷的。

    最先麵臨的,就是地形帶來的阻礙。

    南北殷洲的西部地區,有後世著名的科迪勒拉山係矗立著,高峰無數。

    陡峭的地形導致的,自然是相應地方的人口稀少。

    周似懷抱著激動的心顫抖的手,想要找南殷洲異父異母的親兄弟喝杯酒,結果走了良久,發現自己連山都爬不上去,也找不到別的人。

    然後他才知道,在北殷洲那邊,一登陸就能遇到塔坦卡他們,是多麽的幸運。

    麵對天險沒有辦法,周似隻能選擇調整登陸地點,重新揚帆開船。

    後麵大家尋思著,反正已經順著大陸邊緣走了那麽遠了,不如直接繞過南殷洲的大陸角,從對麵登陸。

    周似同意了這個看法。

    經過一番辛苦和風雨,周似他們總算是到達了印加帝國的地盤。

    然後因為皮膚白皙,船隻高大,超乎印加人可以想象的“強大”,受到了對方的熱烈歡迎。

    畢竟在南殷洲這邊,貌似有個羽蛇神傳說,裏麵提到過某年某月,偉大的神明會派遣天使駕臨海岸,帶著他們走向新生活。

    而在這個傳說中,“天使”擁有著他們無法媲美的嫩白皮膚,也有著他們無法抵禦的武力。

    會迎著夕陽的光輝,乘著海浪,劈波斬浪的來到自己麵前。

    印加人對這個說法十分相信。

    所以一看到周似他們背對著夕陽的紅色光輝出現在海平線上,並且迅速登錄,以及那怎麽曬也曬不黑的皮膚時,是實打實的“驚為天人”——

    對比起南殷洲這邊火熱潮濕的氣候,大明人在營養足夠,作息正常的情況下,皮膚的確是偏向於粉白的。

    在後世之所以會被西方定性為“黃種人”,有一部分原因在於韃清時代的平民過得的確艱難。

    雖說有個“康乾盛世”的名頭,但那不過是靠著番薯玉米流入中國而撐起來的,饑餓的盛世。

    之前朱見濟也說了,這些東西充饑可以,但當做主食一直吃,則沒什麽營養,讓人長得麵黃肌瘦,還有衍生出來的腸胃疾病。

    所以當已經殖民世界的西方人來到韃清的時候,對於那些平民的生活也是有些驚歎的。

    誰讓以前西方對東方的印象,一直都是“黃金之地”?

    結果這裏的老百姓竟然這副模樣,一點精氣神都沒有。

    另一個原因,自然是當時西方人傲慢的看不起其他民族,對之采用蔑稱罷了。

    反正朱見濟也接見過不少次泰西使者了,詢問過他們對大明的印象,基本都是在誇讚大明高質量生活的。

    大明的人,當然也不會是“黃種人”。

    相應之下,還沒來得及走上大航海殖民道路,用無數人的血淚給自家積累出文明紳士風度的西方人現在還沒大明人的皮膚白皙。

    泰西人種在到了一定年紀後,膚色會變得暗沉,沒有光澤的。

    總而言之,周似他們在和印加成功碰麵後,獲得了後者最高等級的待遇,其國王還贈送了“天使”大量的黃金。

    而周似作為大明朝的代表,五講四美三熱愛肯定是有的,不會像西方殖民者那樣恬不知恥,麵對印加的友好相待,轉過手就抓了人家國王當人質,把諾大國家變成自己的屠宰場。

    他向對方表示了自己的友善,並且將攜帶而來的貨物作為回禮,轉贈國王。

    雖說幾個小瓷器就換來好幾箱黃金,有點不對稱,但交易雙方都很高興。

    周似之所以能夠把作物收集的這麽齊全,也多虧了印加國王的慷慨大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