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海西國
字數:4855 加入書籤
海西方麵,朱見澤以盛大的排場,迎接了自己妻兒的到來。
海西國的大臣們自然也跟著迎接王後和王子。
因為佐安的孩子剛剛出生,大明皇帝就欽定他為順義王世子,也就是海西國的法定繼承人。
這個決策,就算是朱見澤這個親爹也沒辦法推翻。
所以王國的未來長什麽樣子,大家都很好奇。
而在宴會之上,小世子朱佑樒還是很扛造的,小小年紀跟他娘漂洋過海這麽遠都還很有精神。
隻是自小跟父親分別,對著朱見澤有點害怕,趴在佐安的肩膀上不願意放手,讓麵前陌生的叔叔抱他。
對於周邊熱鬧的氣氛,倒是接受良好。
朱見澤見狀隻能笑笑,繼續關心分別一年有餘的妻子。
佐安自然讓他不用擔心,還轉過去問起了海西國的情況。
朱見澤的海外建國可不如他兩個哥哥輕鬆,中亞地區已經開啟了大亂鬥模式,刺激戰場無處不在。
作為大明藩國,在信仰上要扶持景教的海西,在這片風聲呼嘯的綠化帶上極為醒目。
“一切還行,起碼當初我給你的承諾是兌現了的!”
朱見澤挺驕傲的帶著佐安來到了自己特意模仿羅馬大皇宮修建的精簡版海西王宮。
除了因為氣候水土不同導致的差異,在樣式上,倒真跟大皇宮差的不遠。
可見朱見澤是真心準備了良久的。
也難怪他在就藩之前,會去頻繁討教那些被鞏珍帶來的羅馬學者,詢問羅馬流行的樣式紋理——
本來朱見澤是想把那些學者打包帶過來建設海西國的,隻是他們作為皇帝特意讓鞏珍帶回來的“重要人物”,曆史作用是為大明朝的文化繁榮添光增彩,而且海西國是大明藩國,文化上麵肯定也要以華夏風格為主,不能真讓一堆外國人影響深重。
所以朱見澤隻能遺憾的放棄了這個想法,轉而做了些筆記就走了。
佐安對丈夫的舉動,極為感動,當場落淚。
雖然隻是複製品,可她有多少年沒有見過大皇宮的樣子了?
當奧斯曼征服東羅馬後,大皇宮也隨之被毀,早就成斷壁殘垣了。
不過有了如此王宮,倒也不用朱見澤再多做回答了。
因為能夠修建起華美的建築,已經是國力的一種證明了。
朱見澤也不是什麽殘暴的統治者,逼著人什麽都不管的給他修宮殿。
就藩的這一年來,他是真按照堂兄朱見濟的囑托,以及一些智囊的指教在治理小小的海西國。
北邊有白羊王朝這個地區大國作為屏障,兩國也在大明的見證下簽訂了一些友好往來合約,這讓海西國有了在中亞發展的底氣。
朱見澤也沒有白吃二十年的飯,在混亂到讓人分不出誰是誰的中亞戰場上,他是帶領軍隊親征過的。
有了一些軍事成就在身,也讓周邊的其他勢力,還有國內宣布臣服海西國的當地毛拉和埃米爾,不敢小看這位來自於遙遠東方的大王。
起先看著朱見澤年輕,還是頭一回來這邊,他們有多餘的心思,那是絕對的。
隻是見證了大明的強大,對於東方帝國冊封的親王,他們不敢真的去造反,但打著“為大王盡忠”的旗號,然後把持海西國大權,侵吞大明朝給藩國的好處,還是有不小膽子的。
年輕的、不了解本地事務的國王,簡直不要太好忽悠。
結果一落地,朱見澤隻親近信任自己從國內帶來的智囊,以及在原來帖木兒那邊招募的幾位學者,完全沒給他們進讒言的機會。
帖木兒的學者們本是被國中的激進綠化者排擠的正常人,以前國家穩定,怎麽著也能找個地縫鑽進去,自己偷偷摸摸的搞研究。
當他們團體間的著名人士哈撒成為先王卜塞因近臣時,學者派還覺得揚眉吐氣,自以為好日子就要來了。
結果一轉頭,哈撒跟卜塞因一塊死在了征途之上,帖木兒分崩離析,自殺自滅的瘋狂遠超過去,八成是很難再出現一個中興之主,統一國家了。
這群人於是連一個安靜的地縫都找不到了,隻能到處流浪。
幸好海西國願意接納他們,支持他們搞學問,唯一的要求就是不允許他們對海西國的宗教政策發出任何質疑。
這並不是什麽大問題。
過於激進的宗教態度,已經讓學者們吃了很多苦頭了。
如果不是因為這信仰是祖傳的,中亞這塊地方就這麽一個教派,估計學者之中,還得出現改信者,或者無神論的狂人。
正常人都是這樣的嘛!
而不管是本地的學者,還是外來的大明智囊,他們在海西國站穩跟腳後,給朱見澤出的主意都很簡單粗暴——
在保證白羊王朝這位“近鄰”對海西的庇佑下,努力打服周邊的小勢力,然後國內政策如何,不用多管。
畢竟中亞混戰了幾個世紀,早就養成了“實力為尊”的傳統。
隻要手裏的拳頭足夠硬,怎麽折騰也是不怕的。
極大部分中亞國家自身的體製建設,就是一團亂麻,糟糕透頂,一點都不完善。
要不然也不會一亂再亂。
再說了,玩大了還有大明朝支援,用得著擔心太多?
立國之初,相關建設是很重要的。
在一些方麵如果沒能及時打好基礎,定好基調,等以後湧現出一批食利者了,就不好對之修正了。
“聽起來挺輕鬆,但做起來肯定不簡單!”
武力有多重要誰都知道,但要把這個道理實踐下去,就不是輕鬆的事了。
“這不用你擔心。”朱見澤笑著說道,“又不是打不過他們。”
“現在唯一的大事,就是烏宗哈桑的身體了。”
這人打拚一生,身體問題是不少的,年紀上來後,大病不說多,但小病生的很頻繁。
前段日子,朱見澤還友情派了個大明來的大夫過去給他診治。
時至今日,朱見澤對白羊王朝內部的情況還是有了更多了解的。
烏宗哈桑的兒子不少,繼承人的地位並不穩固,國內有著嚴重的“奪嫡”問題。
而且隨著他的改革,其國內的矛盾也越積越深,隻等烏宗哈桑衰弱下去,就要爆發。
朱見澤當了一年的大王,也是培養出了一些政治嗅覺的。
他需要為了以後可能發生的亂子做準備。
“遇到事情不要強撐著,我也不是吹不了風雨的花朵。”
“以後有問題,跟我說說,我給你出主意。”
佐安抬手撫了撫朱見澤的眉頭,深情說道。
朱見澤沒有應聲,隻是點了點頭。
……
“要去文華閣讀書了,”乾聖十三年年初,小太子正式滿了四歲,到了上學的時候,“別緊張,要是受了委屈,回來跟爹說,總不會讓你吃虧的。”
朱見濟抱著兒子,跟他說些開學之前的囑托。
而皇帝的心情,估計跟後世送孩子去幼兒園的父母差不多。
有點舍不得。
但太子讀書一事又極為重要,不可能避免。
學到什麽東西,也在很大程度上,暗示著帝國統治者日後的執政方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