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動靜
字數:3867 加入書籤
“師兄說的是,倒是我一時之間沒反應過來。”摩柯笑著說道。
大勢至望著西牛賀洲的某座靈山,喃喃自語道“現在就看彌勒師弟和觀世音等人,能不能證道了。”
其中就現在佛教證道人數,已經是大戰之後,誕生聖境的勢力中最多的一方了。
但人總是會想要更多,大勢至自然希望佛教的聖境修士越多越好。
“師兄放心吧,彌勒師兄肯定不會出什麽問題的,觀世音幾人哪怕這一次失敗了,日後總能找到機緣突破混元。”
摩柯這番話說得輕巧,但實際上證道機緣又豈是這般容易再次得到的?
君不見當初的西王母,因為證道失敗,硬生生等了十幾萬年之久,直到洪荒即將爆發一場存亡大戰,天道放鬆了限製,她這才得以證道。
想要證道,自身道行和修為是基礎,不可或缺,但如果沒有一份機緣,那想要證道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至於摩柯為什麽對彌勒這麽有信心,還是因為這位師兄,在大戰之時經曆了一場生死大劫。
僥幸活下來後,瓶頸本就有所鬆動,更別說他手中還有一具大道相近的聖境屍骸。
而彌勒為什麽遲遲還沒有出關,是因為他身上的傷勢很重,再沒有完全恢複之前,根本不可能著手突破。
所以對於毫無動靜的彌勒,摩柯並沒有絲毫擔心,反而覺得彌勒能夠忍耐住證道的衝動,已經打破了他對彌勒的刻板印象了。
畢竟在此之前,在摩柯眼中,他這位師兄一直都是無甚耐心,不喜枯坐,容易衝動的性格。
隻不過這麽多年沒見,摩柯並不知道彌勒身上很多的缺點,早就已經改正過來了。
“不急,慢慢來吧。”大勢至臉上露出一絲笑意,他雖然期待佛教的實力會繼續增強,但並不會太過執著於此事。
摩柯聞言點了點頭,說道“看來師兄也無事可做,不如隨我去洪荒傳播一番我佛道妙法?”
“你去吧,我在此地等候觀世音等人歸來。”大勢至搖頭,拒絕了摩柯的提議。
西牛賀洲說大也就那麽大,既然有摩柯在講道,傳播佛道妙法,宣揚佛教威名了,那大勢至也不想再去湊熱鬧了。
“那我便去了。”摩柯見大勢至拒絕了,並沒有在意,非常幹脆的轉身離開。
摩柯在來混沌之前,專門留下了一具分身講道,底下那些聽道的修士,根本不知道摩柯又回來了。
摩柯將分身收回,口中自然而然的接起剛剛所講的大道真言,沒有漏出絲毫破綻。
不過摩柯為眾生講完這一次大道後,便沒有繼續在洪荒逗留了。
“吾乃佛教摩柯,爾等若是有意投入我佛教門下,可前往須彌山拜山,經過考驗後,便是我佛教門徒了。”摩柯鄭重其事的先眾人宣告。
這些新生的修士,對於洪荒正處於一個探索階段,並不是那麽的了解。
如今聽到摩柯的話,先入為主的認為佛教實力強大,覺得他們若是能夠成為佛教弟子,日後的修煉肯定要比現在好,所取得的成就也非同一般。
但他們當中,大部分人最終都會是碌碌無為,終其一生可能也就突破太乙、大羅,甚至隻能在金仙境打轉。
穀黅<spa> 能夠達到他們想象中,那個境界的修士,在他們這麽多人中,恐怕不會超過一掌之數。
摩柯對於他們心中所想之事,大概能夠猜到,但並不會故意開口戳破他們美好的幻象。
更何況,乾坤未定,他們這些修士日後的成就會是如何,現在並沒有誰能說得清楚。
就像當初的摩柯,僅僅隻是一個普通的初代人族,可如今還不是位列聖境?
焉知這些人當中,就不會出現第二個像摩柯一樣的人物?!
“好好修煉吧。”留下這五個簡單,卻又誠懇的祝福後,摩柯便閃身離開了洪荒。
摩柯這一次之所以會離開,是因為光之世界終於有動靜了!
比起觀世音等佛教精英弟子,摩柯閑來無事,隨手布局的這些修士,自然是不夠看了。
不過片刻,摩柯便來到了幻真天附近的大勢至身邊,問道“大師兄,觀世音等人的情況如何?”
“剛剛才開始接引天道,最終的結果如何,還要等上一段時間才能知道。”大勢至對於此事更加的了解,摩柯開口詢問,他就立馬回答上來了。
摩柯點點頭,話語中滿是好奇的說道“也不知道這是誰在接引天道。”
雖然不論是摩柯,還是大勢至,都最看好觀世音,但誰知道其中會不會有什麽意外的情況出現呢?
“用不了多久,就能知道結果了。”大勢至對此也比較好奇,但他更在意在光之世界的同門,能不能成功證道。
與此同時,光之世界中。
觀世音正盤坐在一座高山之上,身下是一株粉紅色的蓮台,哪怕是低頭閉目,也能看到他臉上滿是慈悲之意。
不見觀世音開口,但陣陣禪音卻從他身邊傳了出來,在腦後功德光環的襯托下,更像是一位救苦救難的菩薩了。
隨著觀世音周圍禪音大唱,一道光柱從他頭頂生出,光柱直衝天冥,跨過了世界胎膜,直接將冥冥之中的洪荒天道,接引了進來。
觀世音看到洪荒天道後,古井般的內心也忍不住泛起絲絲漣漪。
不過好在,觀世音知道這隻是開始,還遠遠沒有到結束,可以享受好處的時候。
為此,觀世音拚盡全力的,希望可以接引來更多的洪荒天道,然後將光之世界吞並。
而其他佛教弟子,見觀世音已經出手,不管有沒有準備好,都開始動手接引天道了。
隨著一道道光柱的升起,越來越多的洪荒天道被引入了光之世界。
兩方世界的天道,開始激烈的碰撞,而同時,也將本源法則泄露了出來,給觀世音和其他幾位出力最大的佛教弟子參悟。
至於其他人,雖然他們也做出了一些貢獻,但不足以讓他們享有如此機緣。
所以這一部分的佛教弟子,這幾千年時間,除了整理了自身的修煉之外,並沒有絲毫的收獲。
biu
biu。b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