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反敗為勝
字數:5413 加入書籤
卻說趙構從發瘋到被逼退位,前後不過半柱香(十五分鍾)時間,範同趁熱打鐵地要迎立新帝。
話音剛落,所有人的目光全都轉向了建國公趙瑗,這位被李申之提前鋪墊了一個月的皇位候選人,仿佛他就應該是眾望所歸的皇帝一般。
範同身居群臣之首,當仁不讓地說道“臣提議, 迎立建國公趙瑗為帝。”
“臣附議。”
“臣附議。”
“臣附議。”
沒有一個人反對,在場之人全票通過。
韋太後平靜了一陣,臉色稍緩,恢複了些許鎮定,說道“趙瑗,你上前來。”
趙瑗深受李申之蠱惑(劃掉,改成激勵),胸中早已燃起了宏偉的抱負。其實在他心裏,對趙構這個皇帝並不滿意,隻不過深受儒家禮教影響的他,無法直言反對趙構這個名義上的父親。
趙瑗深吸一口氣,在禮部尚書的帶領下,一步一步走向了禦階。
韋太後說道“你原先喚作趙伯琮,收為皇子後改為趙瑗,今日哀家再賜你一個名字,喚作趙昚。當此國家危難之際,扶你繼承大統,望你可以謙益謹慎,時時為民著想,保我大宋江山永固。”
改了名字的趙瑗,此時喚作趙昚,恭敬地朝著韋太後跪拜之後,由禮部尚書領著走流程。
國之大者,唯祀與戎。
通俗地講,國家大事就是政法與軍事。
所謂祀,其實就是規矩,相當於政治加法律的集合。在什麽樣的場合下做什麽事, 怎麽做事,都有嚴格的規定。
比如今日的廢舊帝,立新帝,就有專門的規矩。
禮部就是負責製定規矩,執行規矩,解釋規矩的部門。
有宋一朝還未曾有過這樣的先例,便需要飽讀詩書的禮部尚書引經據典,援引了西漢時期霍光廢劉賀的情節,完成了這場廢立大典。
坐在龍椅上的趙構被“請”了下去,在禦階之下擺了個座位,算是留了一些體麵。
之所以不能坐在上麵,是因為趙構是被廢,而不是主動禪位。
如果趙構主動將皇位禪讓給趙昚,那麽趙構將會被尊為太上皇,理論上依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
而被廢之後,趙構隻能得一個某某王,或者某某侯的封號。
比如被霍光廢掉的劉賀, 就得了個海昏侯的名號。
事情到了這一步,範同已經圓滿地完成了任務。至於趙構會得到什麽樣的封號,他一點都不關心,甚至於趙構的死活他都懶得管。
於是乎,給趙構定封號的事情,便交給了禮部尚書,一眾相公們紛紛當起了看客。
正當禮部尚書要準備提議的時候,門外又傳來一條急報。
金軍大敗!
金軍大敗?
大殿之中的眾人全都懵了。
怎麽剛剛還是吳璘被金人打得落花流水,轉眼之間就成了金人大敗了?
先是吳璘一路高歌猛進打到太原府,緊接著被金人一路追著跑到風陵渡,再到吳璘反擊金人大敗,事情怎麽會反轉得這麽快。
這吳璘也太不靠譜了吧。
細問之下才知道,金人大敗是真的,打勝仗的卻不是吳璘。
且說吳璘在趙構的威逼之下,一路冒進殺到了太原城下,麵對著堅固的太原城久攻不下,還被金人的騎兵切斷了後路,頓時大敗。
好在吳璘不愧為當世名將,看似一路潰退,實則盡最大的努力保住了過半主力渡過了黃河。
能保證不全軍覆沒,已然是大功一件。
金軍追到了風陵渡並沒有急著過黃河,金人也知道過了黃河自己勝算不大,到時候再被吳璘反攻一波,反倒得不償失。
可正當金人打算回師之際,他們也被人切了後路。
切他們後路的不是別人,正是嶽雲。
話說嶽雲自從離開了大名府,一路緊趕慢趕來到了上黨,便得到了吳璘與金人大戰的情報。
憑借敏銳的嗅覺,嶽雲精準地握住了金軍的七寸,一邊將追擊的金軍牢牢地釘在了河東(山西臨汾),一邊迅速傳信與吳璘,邀請吳璘跟他兩麵夾擊金軍,爭取打個大勝仗,一舉全殲金人,進而收複大半個山西。
隻可惜吳璘在山西大地上來回奔波了兩趟,早已疲憊不堪。別說進攻金人,能站穩了把氣喘勻就不錯了。
沒有吳璘的配合,嶽雲籌劃的一場大勝最終落了空。
嶽雲來上黨是防守的,沒有多少騎兵。用步兵包圍騎兵,除非極端特殊的地形,否則隻能是個笑話。
狠狠地咬了金人幾口,最終還是沒能吃掉金軍,被金軍跳出了包圍圈,逃回了太原。
嶽雲幹脆就在河東休整,等吳璘部跟上來之後,重新朝著太原城挺近,將太原城團團圍住。
這一次,宋軍有所依仗,決心要吃掉太原城中的金軍。
……
聽信使匯報完了戰況,滿朝文武皆彈冠相慶。
坐在禦街之下的趙構懊悔不已,如果他能再鎮定一些,再堅持一會不失態,抗金意誌再堅決一點點,隻需要多等一炷香功夫,就能等來這個捷報。
有這份捷報在手,他趙構依然有雄心壯誌去抗金,絕不會落到今天這般田地。
隻可惜這世上沒有後悔藥。
失去的,便永遠失去了。
或許趙構該慶幸,他皇位雖然丟了,性命卻還在,並且還有半生富貴生活等著他享受。
假如問一問李申之的願望,他一定更羨慕退位之後趙構的生活。
現在的形勢一片大好,該新的君臣班子拿出新舉措了。
範同此時再度挺身而出,奏道“官家,有賴吳帥和嶽帥,如今前線形勢大好。可圍困太原城乃是一步險棋。為避免勝而複敗的前車之鑒,前線戰事該如何定奪,還請官家示下。”
範同這個人是很聰明的,就是格局太小。想要用好這種人,必須要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
有李申之畫下的大餅在麵前,範同竟然展現出了一絲名臣之風。
趙昚也頗有一副明君之相,並沒有急著回答範同的問題,而是指向了韓世忠“韓愛卿有何良策,不妨說說。”
打仗的事,當然要問知兵之人。朝堂上這群不知兵的相公們,他們的決策隻會給前線的將士們添亂。
仗該不該打,打到什麽程度,是相公們決定的事情。
但是仗怎麽打,必須由將帥們作主,容不得別人插半句嘴。
這個道理是李申之灌輸給趙昚的,趙昚覺得很有道理。
韓世忠環顧朝堂一周,自詡滿朝臣工論武功他當數第一,便奏道“回官家,嶽雲乃是從大名府出發,他的行動必然和大名府的動向相呼應,當務之急應當先與大名府、應天府取得聯絡,同進同退。”
話音剛落,大殿之上便響起了一片喧嘩之聲。
之前趙構當皇帝的時候,有意無意地疏遠著李申之的應天府,透露著對邊疆藩鎮一股又愛又恨的心態。
現如今韓世忠將李申之拿到明麵上來說,擺明了李申之已然成為朝廷對抗金國的中流砥柱。
趙構無法接受這樣的事實,而趙昚接受起來卻無比絲滑。
韓世忠的話還沒完,繼續說道“吳璘乃是國朝少有的一員良將,他既然自己選擇跟著嶽雲北上圍城,說明心中已有勝算。官家不妨遣人前往太原前線,看吳嶽二帥有何缺損需要朝廷補足。既然宋金已經開戰,朝廷當鼎力支持前線。”
聽完了韓世忠的話,趙昚並沒有急著表態,而是轉而看向了李光為首的一眾相公,詢問道“相公們可有何良策?”
李光說道“論將才,臣不如韓良臣(韓世忠的字)。良臣所言甚是,臣以為可以依言行事。”
張俊是領兵打過仗的人,雖然將才很稀鬆,卻到底知道打仗是怎麽回事,跟著附議道“臣也覺得良臣所言甚是。”
趙昚點頭道“此事交給樞密院去做,擬一個章程上來交相公們審閱,速速去辦。”
坐在天子位上的不過是個少年,說話的語氣也非常和藹。
然而天子的威嚴明晃晃地擺在那裏。
輕飄飄的一句“速速去辦”,讓各部尚書侍郎們心中頓時有了偌大的壓力,一路小跑著出了大殿,回了各自的工作崗位。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