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教育體製

字數:5155   加入書籤

A+A-




    

    馬由放下隨身背包,借口去買生活用品,出了宿舍。

    再度進入東大校門,步行在優美環境,隨意觀賞著這座百年校園極具藝術性的建築和整體規劃。

    這裏是原國立中央大學原址所在,作為華國最早興辦的近代高等學校之一,其校園建築大多是在年後建造的。當時校長郭秉文聘請建築師韋爾遜擬訂通盤規劃。校舍呈對稱布局,從南大門至大禮堂形成一條中軸線,其他的建築物依次排列兩側,形成排列有序、錯落有致的建築群。

    這所由華國人創辦的大學,明顯受到西方建築史上複古思潮的影響,用西洋古典建築式樣的建築外殼,去包裝具有現代特點的使用空間。

    這些建築和規劃,曆經多年風雨,基本完整保留下來。再過多年,這座校園成為了華國最火的景點之一,也兼職成了“東南影視基地”,《致終將逝去的青春》、《七月與安生》、《建國大zhi業》、《少年班》、《人民的名義》……等許多電影電視都在這裏取景,校園還入選了“首批華國世紀建築遺產”。

    他邊遊覽,邊回顧起東大這些資料。再次回到大禮堂前,這時接待新生的區域已安靜許多,馬由是最後時間來報到的,估計這個時候,所有新生都入學了。

    他獨自站在銘刻了東南大學的校訓的大理石前,仔細品位著校訓的內涵和精神。

    “止於至善”,典出《禮記·大學》,此篇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這裏的“大學”,是針對“小學”而言。“小學”即禮、樂、射、禦、書、數,屬於“藝”的層麵,稱六藝。而“大學”是修身之學,使人成為道德上的完人之學,屬於“道”的層麵。

    道和藝,一為形而上,為體,為性,一為形而下,為用,為相。朱熹稱“大學”為“大人之學”(《四書集注·大學章句》),也是恰當的,“大人”指道德完善之人。

    對“止於至善”要從三個方麵來理解,第一是“止於至善”本身的意義,第二要結合三綱來理解,第三要結合八目來理解。也就是說,要結合整個《大學》來理解,這才能完整反映此訓的原初意義,才能在此意義上開出時代性的新釋。

    簡要地總結“止於至善”的時代要求,這就是完善自我,關愛他者,追求至善,保持卓越。

    因研究古典科技,馬由還是關注過誕生於華族母星這所古老的大學,不僅是華國曆史最悠久,也是華國教育部直屬所全國重點大學之一。國家首批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也是年後“工程”、和兩年後“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更是全國學風最好大學之一。

    尤其是剛恢複高考後那多年,老師們大多都剛從“牛棚”出來,非常珍惜來自不易的安寧環境,拚命想把自己的知識傳遞給學生們。而千軍萬馬殺出一條血路的“天之驕子”們,也沒有辜負他們的期望,學習十分用功。

    可惜的是,多年過去,經濟浪潮下,許多大學的良好風氣,慢慢開始渙散。東大是務實和最低調的大學之一,校風保持較好,是培養學者、工程師的聖地。和某些著名大學成為了鍍金、當官、出國留學的搖籃相比,好似一股清流。

    前有世界著名的楊廷寶、童寯、劉樹勳、齊康、鍾訓正等眾多建築大師,後有首創生物醫學工程的留德歸國博士韋鈺院士,以及馮純伯、呂誌濤、孫忠良、孫偉、張耀明、黃衛、劉盛綱、泰寧等院士。以及結構大師丁大鈞、杜訓等。可謂人才濟濟,大師雲集。

    再度想到大學風氣問題,馬由其實心裏很是不解。華國尚處於比較落後時期,怎麽學風就開始渙散了呢?他回顧了一些西方典型的教育體係,發現了許多不同之處。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與其科學健全的教育體係密不可分。這些西方國家共同的特點均非應試教育,他們的小學生基本上是玩樂中學習,而且學校的課程也隻有半天時間,下午社區、體育等自由活動,所以這段時光充滿了快樂。

    這樣對孩子的身心健康很有好處,畢竟兒童階段主要任務是身體的健康成長。初高中也是相對華國而言粗淺的基礎教育為主,沒有家庭作業、沒有統一的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能力自由選擇提前一年或兩三年參加語言類基礎考試,然後再完成綜合性考試。

    這些考試都是由專門的考試機構來組織,遍布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考試機構時間不一致,所以基本上每個月都有考試的機會,這樣學生什麽時候有把握,或者有興趣都可以去考試。並且不限製考試次數,在規定的—年內成績有效,學生拿著這些成績單,優選多次考試中最佳成績再去申請大學。

    所以在這種非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學生幾乎沒有心理負擔。這些國家的大學入學普遍門檻較低,這樣的輕鬆氛圍傳遞到高中、初中就沒有應付考試那種一錘定音的緊張感。

    普遍而言國外的高中以下學業都是淺顯的基礎教育,更多培養的是學習方法和習慣,特別是挖掘學生天性方麵做得非常好。

    結果就是形成了培養創造性思維良好氛圍。

    製造業最發達的國家德國教育體係更有特色,他們實行的“雙軌”教育體製,旨在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生的興趣和未來發展方向。

    他們完成年的基礎教育後(貝爾林、勃蘭登貝克除外,是年製),進入第二級初階

    在結束小學階段後進入這個階段,主要分三個類別

    職業預校

    以職業教育為主,並強調實務性與方法操作的麵向。雖然原先強調的是在職業上的實用價值,然而卻產生許多問題與批評,例如在職業預校中隻有少部的學生有實際上學,但他們絕大部分都有著較弱勢的社會背景,或是德語並非其母語等嚴重的問題。

    實科中學

    實科中學是仿效普魯士的中學而立,因應較高等的職業教育需求而生,而且實科中學也一直是德國教育體係中的典範,具有良好的教育成效,其學生的來源背景主要是社會的中產階級,其成功因素主要在兩方麵一方麵實科中學的教學內容重視德國轉形成第三級產業的社會背景;另一方麵由此畢業的學生可獲得中級文憑,並具有許多選擇發展的可能可以選擇較高等的職業發展;也可以繼續升學,例如進入職業導向的文理中學,因而往高等教育體製邁進。所以實科中學在德國為教育體製中發展較成功的學校類型。

    文理中學

    這是一條最容易獲得高中畢業考abitur通過文憑的路,並且可以直接進入所有高等教育學校類型,不論是職業教育體係、技術學院或是大學。

    第二級進階

    銜接文理中學第二級初階的學生以及職業教育再深化的教學內容。

    職業學校

    大部分德國學生就讀於職業專科學校,學製-年,之後升入職業高級中學,獲得畢業文憑後既可以申請應用技術大學,也可以再學一年申請綜合大學,比如工業大學。

    職業學校課程的實踐性很強,而且很貼合社會對於技術性人才的需求,涉及機電、it、會計、看護、美容美發等方方麵麵。

    文理中學高年級階段

    文理中學的高年級現在一般始於十年級,學製為年。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知識模塊,為日後進入大學打好相關的基礎專業知識。

    簡單說,德國的初中生,可以直接上職業學校,畢業後成為藍領或者技術員。另外的可以走精英教育這條路。但這兩條路都是中途可以互相轉換,而且都是以平時成績說話,沒有形式上的高考。所以學生們壓力較小,喜歡什麽職業自己選擇。

    與華國職業教育製度欠完善的現狀相比,德國的職業教育長久更加規模化和專業化。所以這個國家多年來培養了源源不斷的高技術工人隊伍,為製造業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同時也沒有放棄精英教育,所以這個國家整體科技水平也是世界前列。

    而這種教育體製,讓德國一戰戰敗,因工業基礎的雄厚很快再度強大,二戰戰敗,不久後再度站立起來,成為為數不多保持百年不斷正增長的國家,其根本原因就是這個國家有豐厚的產業工人隊伍。以及合理的人才架構。

    前世記憶中,華國大學世紀前葉,學術幾位普遍。最多人口的國家沒有一所大學排進世界前列,這是華國教育體製失敗的直接證明。

    尤其可歎的是,華清等占用國家最多人才和資金資源,卻大多出國後就留在了米國,變相成為米國的人才培訓基地。不能說這些出國的留學生不愛國,而是整個用人機製和教育體製出了問題。

    想到這裏,馬由不由得下決心,自己創業後,一定按自己的想法建立一所或多所大學,完全以自己的願望,來建立高效率培養人才機製。不求逼迫有關部門改革,至少可以作為一個實驗性榜樣。

    一個國家沒有充沛的人才,什麽理想都是空想。

    馬由心中瞬間想了這麽多的問題,聯想到自己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時間,以及修煉需要的時間和場地及空間,最後得出結論,學校的集體宿舍環境不適合自己。

    其實,他已掌握了大學的基礎知識。來這裏,是衝著這個大學龐大的圖書館藏,以及有向教授、專家們請教的機會。他總有一種緊迫感,沒有時間也決不能浪費一分一秒的學習機會。

    必須外出自己找尋一個宿舍,他需要自己的私密空間和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