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借糧】(為盟主“衣櫃客卿光頭宋”加更)

字數:7616   加入書籤

A+A-




    

    李邦華的影響力,在本地士子中非常驚人。

    他一旦表明自身立場,許多不願從賊的秀才、童生,也都紛紛挺身站出來追隨。

    反正李邦華名氣大,天塌了有他頂著!

    幾天時間,糧行團隊就組建完畢,以李邦華和本地士子為主。費純當然也全程參與,主要是跟著學習,同時負責監督賬目。

    這麽重要的事務,交給一群本地士子,實屬人才短缺的無奈之舉。

    等趙瀚把自己人培養出來,到時候就可以大開殺戒了。具體殺多少,全看李邦華的約束力,看有多少人吃了熊心豹子膽胡來。

    “唉喲,孟暗先生大駕光臨,真令寒舍蓬蓽生輝。”蕭萬全大笑著迎接。

    李邦華抱拳道“蕭朋友過譽了,鄙人不過一老朽耳。”

    “哪裏,哪裏,孟暗先生快請進。”蕭萬全笑嗬嗬道。

    相比起從前,蕭萬全家中非常冷清,隻剩下幾個丫鬟婆子。全部改簽雇傭合同不說,還得漲工資才行,因為以前給得實在太低。

    兩人寒暄幾句,李邦華就說明來意。

    蕭萬全說道“敢問,在這糧行裏存糧,年利是幾分?”

    “一分利。”李邦華說。

    “才一分啊?”蕭萬全頗為失望,他以前借糧給佃戶,那都是利滾利各種翻的。

    李邦華說道“有利息已經不錯了,糧行為你們儲存糧食,各種損耗還沒收保管費呢。”

    “那是,那是,”蕭萬全又問,“糧行如果借糧給佃戶,又是幾分利息?”

    李邦華笑道“一分二厘。”

    蕭萬全驚訝無比,說道“糧行豈非要虧本?”

    李邦華說“趙總鎮開設糧行,本就不是為了賺錢,隻為給升鬥小民留條活路。”

    “趙先生仁義,就是……”蕭萬全麵色遲疑。

    李邦華起身拱手“既然蕭朋友為難,那鄙人就不叨擾了。告辭!”

    蕭萬全猛地站起,連忙說“不為難,不為難。”

    “蕭朋友果然是聰明人。”李邦華麵露微笑。

    蕭萬全想得太多了,他知道趙瀚缺糧,害怕把趙瀚逼急了,直接就來個殺人搶糧。

    再守規矩的反賊,歸根結底還是反賊!

    李邦華表現得越無所謂,蕭萬全心裏就越害怕,生怕是引蛇出洞拿他開刀。

    蕭萬全願意借糧,純粹是趙瀚握著刀把子。

    而讓李邦華親自出麵,無非是令地主們安心,這糧食不會有借無還,老李同誌還是很有信用價值的。

    李邦華連續拜訪好幾個村落,大部分都願意借糧。

    然後,老李的騷操作來了……

    由於糧行的倉庫不夠用,那就暫時留在地主家不動。

    哪個鎮的百姓缺糧,就由該鎮的戶科出麵,聯係糧行人員一起去地主家。需要借多少,就從地主家拿多少,以借糧日為起始日期,給地主開具存糧票,同時給農民開具借糧票。

    糧行等於空手套白狼,倉庫都沒有,隻出工作人員,就左手倒右手,平白賺到兩厘利息的差價。

    但是,這個中間商非常重要。

    如果直接由地主借糧,年息怎麽可能才一分二厘?月息三分那是仁義價,月息五分、七分都有可能!

    為啥明末的各村鎮,都有錢糧鋪存在?

    一是為了放高利貸。

    二是給農民兌換銀子,一條鞭法隻收銀子,從中可以賺取巨額利潤。

    當然,一條鞭法沒有嚴格施行,許多地方的雜派稅項,依舊在向農民直接收糧。這也是吏員牟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被李邦華這麽一搞,地主們恨得牙癢癢,今後別想放高利貸了。

    “哥哥,這李先生可真是絕了,”費純興高采烈道,“我還在頭疼,上哪兒找倉庫存放糧食。嘿,李先生一出馬,直接把糧食存在地主家。一來不需要那麽多人手,二來沒有糧食存儲損耗,三來還省了許多存糧的利息。”

    李邦華整頓天津新軍,接著又整頓京營部隊,雖然得罪了無數權貴,卻把各路人馬收拾得服服帖帖。

    幾個鄉下地主又算什麽?

    簡直殺雞用牛刀。

    “李先生確實有手段,”趙瀚讚許了一句,立即又說,“不過這隻是權宜之計,等今後騰出手來,還是要自建糧倉錢庫。否則,地主怨恨日深,咱們也手中無錢糧。”

    費純感慨道“能有權宜之計就不錯了,前幾天差點把我給愁死!”

    趙瀚拿出幾封信,說道“正是用人之際,本來不想讓你去,但派別人做事我又不放心。這封信交給吉水李先生的家人,另外幾封信你帶回鉛山那邊,幫我跟如鶴回去看望一趟。”

    “那可好。”費純也有些想念父母。

    費純帶上幾個隨從,坐船直奔吉水而去。

    費如鶴、黃幺也帶兵坐船出發,一南一北去找官府借糧。

    為了方便跟知縣打交道,左孝良跟著前往泰和縣,蕭煥跟著前往安福縣。

    ……

    泰和知縣叫劉太垣,崇禎四年的三榜進士。

    這官並非買來的,是朝廷正經任命的,因此不用急著償還買官貸款。

    總得來說,劉太垣官聲還不錯,隻順手貪汙幾個而已,沒有瘋狂盤剝治下百姓。

    誰知,廬陵縣出了反賊,巡撫還跑去清剿,把禾水以南的反賊逼成流寇,一股腦兒的湧進泰和縣劫掠。

    這些家夥殺害地主,霸占地主的大宅,搶劫錢糧還不走了,似乎有變成坐寇的趨勢。

    “縣尊,士紳鄉老們,聯名請求征募鄉勇剿賊。”縣丞張淮南說道。

    作為一個新手知縣,劉太垣連師爺都沒請。他叫苦不迭道“解巡撫剿賊,都已兵敗身亡,我又如何能剿得賊寇?且等新任巡撫到了再說吧。”

    張淮南提醒說“縣尊,隻要有錢糧,反賊便可以剿。”

    劉太垣驚問“難道,張兄竟是知兵之人?”

    張淮南感覺心裏好累,新手知縣經驗不夠,必須把事情給說清楚“縣尊,錢糧可以先收著,鄉勇也可以先練著。至於剿賊,可伺機而動。萬一新任巡撫,也是個有能力剿賊的,縣尊早早做了準備,還能得到巡撫的賞識。”

    劉太垣怔了征,恍然大悟道“原來如此,多謝張兄提醒!”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做了縣令,又初逢反賊鬧事,確實需要積累經驗。

    撈錢的經驗!

    “縣尊,不好了,反賊殺來了!”老吏慌張跑來稟報。

    劉太垣嚇得渾身哆嗦,忙問道“反賊到城外了?”

    老吏回答“坐船來的,還在贛江裏泡著,派了個賊官來叫城。”

    劉太垣連忙跑去城樓,果然城外隻有個書生,而且江上隻有反賊的一條船。

    “吊他上來!”劉太垣下令。

    左孝良坐著籮筐登城,拱手作揖道“晚生左孝良,拜見縣尊。”

    劉太垣拱手道“閣下也是讀書人?”

    左孝良家裏沒幾口人,幹脆使用本名做賊,他說“慚愧,晚生隻是個秀才。”

    劉太垣痛心疾首道“既是秀才,何以從賊?”

    左孝良說“吃不飽飯。”

    “呃……”劉太垣不知該怎說下去,這個從賊理由太扯淡了,同時也太理直氣壯了。

    縣丞張淮南突然問“既是反賊,賊首是誰?又派你來泰和縣作甚?”

    “吾主趙言。”左孝良說道。

    “趙賊?”

    縣官們大驚失色。

    那可是攻占府城,殺了幾十個官,還讓巡撫兵敗身亡的巨寇!

    劉太垣隻覺喉嚨發幹,吞咽口水問“趙賊……趙言派你來作甚?”

    左孝良拱手說“吾主聽聞泰和縣有流民,如今天寒地凍,不忍他們凍死餓死,因此想將這些流民接走安置。”

    劉太垣和張淮南對視一眼,都搞不清楚狀況。

    還有這麽懂事的反賊?

    劉太垣忍不住問“此言當真?”

    “當真,”左孝良說道,“隻不過,吾主缺糧,為了安撫流民,請縣尊借糧二十萬石。”

    “我哪有二十萬石借給你?”劉太垣仿佛被踩了尾巴的貓。

    左孝良笑道“做買賣嘛,問天要價,落地還錢。”

    不僅劉太垣給氣到了,就連張淮南都覺匪夷所思。

    張淮南秀才出身,給人做了多年的師爺,靠恩主的關係打折買官,才總算弄到一個縣丞職務。他走南闖北、見多識廣,還是頭次遇到這等稀罕事,反賊缺糧居然來找縣令借,而且借多少還能討價還價。

    但似乎,這筆買賣可以做!

    張淮南低聲說“縣尊,此地人多眼雜,且去縣衙慢慢分說。”

    “也好。”劉太垣還在迷糊當中。

    於是,反賊左孝良,成了知縣的座上賓。

    雙方討價還價一番,劉太垣隻願借出萬石糧食,而且需要左孝良把流賊帶走之後再支付。

    最終,萬石成交,預付款千石!

    知縣當然不可能給糧,一切都得士紳地主提供。

    先派人散播消息,說縣內流賊缺糧了,隨時可能再搶其他大族。

    緊接著,費如鶴晝伏夜行,率五百士卒殺地主搶糧。這個目標,還是縣丞提供的,屬於那種殺了也沒什麽後患的土財主。

    連續搶了兩個地主,其他地主都嚇尿了。

    劉太垣隨即召集鄉紳開會,說他可用糧食勸返那些流賊。士紳們隻要湊齊五千石,就能把流賊送往泰和縣邊界。到時再湊足六萬石,就能讓流賊們回鄉種地。

    這些鄉紳隻能試試,反正五千石也不多,各家湊一點很容易。

    費如鶴拿了預付款,立即去流賊的地盤招人。

    聽說“趙先生”要主持分田,普通流賊紛紛脫營逃跑,幾個流寇頭子攔都攔不住。

    短短幾天時間,費如鶴招到八千多人,還剩三百多流寇冥頑不靈。

    費如鶴立即發動進攻,將不聽話的家夥殺死,順手搶來兩萬石賊糧。八千多流民幫忙運糧,慢悠悠向北而去,停在泰和縣、廬陵縣交界,等待知縣把尾款給送來。

    等待期間,又有兩千多百姓,拖家帶口前來投奔。

    而且,都是泰和縣本地的佃戶,聽說隔壁“趙先生”要分田,呼朋喚友收拾家當就來了。

    繼續等待數日,依舊不見尾款。

    費如鶴大怒,又殺了兩個地主搶糧,並揚言不給糧就把泰和縣地主全殺光。隨即,又帶兵在縣城外散步,繞著縣城轉了好幾圈。

    知縣驚怒,士紳恐懼。

    又過半月,尾款送至,交易完成。

    此次出門一趟,士紳們雖然隻湊萬石糧食,費如鶴卻整整帶回去萬石,多餘的全靠搶地主和流寇。

    順便,還帶回去一萬一千多人口。

    糧食問題,其實很好解決嘛。

    (求保底月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