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1【國號、年號、內外製度】

字數:6586   加入書籤

A+A-




    

    南京。

    趙瀚麵前擺著一摞手抄《大同字典》的書稿。

    錢謙益拱手說“《大同字典》總共收字近萬,比《說文解字》還多出二百餘。”

    “昨晚我已翻看過了,各字的條目略顯繁瑣,可再行刪改一二,”趙瀚沒有再糾結《大同字典》,轉而說,“今日把諸位學士請來,還有許多官員,是想把國號給定下。”

    “殿下既稱吳王,國號可為‘大吳’。”錢謙益道。

    一直在搞情報工作的徐穎,由於北方混亂不堪,山東還大疫不止,情報工作很難再繼續深入。

    他暫時在南京做各地情報匯總,此刻說道“無論南北,大同一詞已深入人心,國號何不就定為‘大同’?”

    李邦華說“殿下乃燕趙人士,國號亦可為‘大燕’。”

    屋裏舉了好幾十人,爭來爭去,整出好些國號,具體選哪個必須趙瀚定奪。

    趙瀚也糾結得很,問道“國號‘中華’如何?”

    張溥抱拳道“中華者,中國也。古往今來,王朝正朔,哪個不是中華,哪個不是中國?中華,中國,華夏,九州,天下,諸詞同義,不可為國號。不論新朝國號為何,皆可稱華夏中國,皆可稱九州中華,何必多此一舉定國號為‘中華’?”

    “此言有理。”黃宗羲支持張采的說法。

    朱元璋的《奉天討元北伐檄文》,裏麵大量出現中國、中華,甚至有“驅除胡虜,恢複中華”之語。

    除非放眼全球,否則“中華”確實不適合做國號。

    趙瀚想了想,突然笑道“不記名投票表決吧。”

    在大明朝廷做過官的人,對這玩意兒並不陌生,廷推就經常不記名投票選舉。

    特別是選閣臣、尚書、總督的時候,廷推屬於常規流程。如果無法當場得出結果,大臣們就會推舉出主選和陪選,一般有兩到三個候選人名單。

    接著便是舉行擴大會議,讓眾臣不記名投票,還要寫出自己的推選理由。

    但決策權在皇帝,投票結果隻是參考意見。

    而且,皇帝害怕群臣結黨,往往選用得票更少的那位。有時候,候選人名單不能讓皇帝滿意,還會重新讓大臣們廷推候選人。

    當皇權與相權反複拉鋸時,候選人就得廷推好幾次。

    如果皇帝繞過大臣,直接任命某人,或者直接給出候選人。這是破壞規矩的行為,證明皇帝和大臣的關係非常惡劣。

    就拿崇禎來舉例,隻剛開始那兩三年守規矩,剩下的時候一直在破壞規則。

    趙瀚讓人分發公文紙,大概一刻鍾過去,投票全部上交。

    “唱票吧。”趙瀚說。

    張岱負責驗票,鄭森負責計票,陳子升負責唱票“大同票,大吳票,大燕票,大贛票,大和票……”

    沒一個票數過半的。

    趙瀚仔細觀察字跡,頓時就笑起來。

    由於都用台閣體寫字,讀書人的筆跡無法辨認,這還真屬於不記名投票啊。

    “罷了,便以‘大同’為國號。”趙瀚能夠猜得出來,徐穎、陳茂生、蕭煥、左孝良這些人,應該都是給“大同”投票的。

    至於“大吳”的投票者,多半以江南士子為主。

    也多虧忽必烈開了頭,國號都帶個“大”字,大元、大明、大清、大順,趙瀚國號“大同”居然顯得很合群。

    趙瀚拍板決策之後,錢謙益立即奉承道“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此謂大元;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禦天。此謂大明;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大同即大和,國號‘大同’,暗合乾道變化,當終大明以為國祚。殿下英明!”

    趙瀚權當沒聽見這通馬屁,繼續說“再定年號吧。”

    “國號既為大同,年號當為小康!”張采立即說。

    柳如是微笑附和“善哉。”

    李邦華、龐春來也跟著說“年號當為小康。”

    徐穎、陳茂生、蕭煥、左孝良等人,也一起說道“小康是極好的!”

    定國號時,眾說紛紜。

    定年號時,大家的意見卻出奇一致。

    “大同”和“小康”,同出《禮記·禮運篇》。

    大同屬於儒家的終極追求,小康屬於儒家的次級追求。強行理解的話,前者是高級階段,後者是初級階段。

    而且,以“小康”為年號,是在把趙瀚無限抬高,跟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旦並列——這六位的統治,才能被稱為小康。

    國號大同,是終極追求。

    年號小康,是趙瀚的統治,已經達到小康水平。

    寓意很好,可惜趙瀚聽來,卻總感覺有那麽一絲別扭。

    自明代以後,大家都喜歡用年號來代表皇帝。洪武大帝,永樂大帝,聽起來多牛逼啊。

    可到了趙瀚這裏,難道叫做小康大帝?

    小康皇帝趙瀚,帶著全國百姓一起致富奔小康嗎?

    眼見趙瀚似乎有點不高興,眾人都感到很難理解。這個年號多好,曆朝皇帝都不敢用,而且一般皇帝還沒資格用,這可是跟大禹並駕齊驅!

    “咳咳!”

    趙瀚咳嗽兩聲,說道“堯舜禹湯,古之聖君也。吾何德何能,可與夏禹、商湯並列?又何德何能,可與文武、周公比肩?小康之年號,萬萬用不得。”

    錢謙益恍然大悟,連忙拍馬屁“小康者,著義考信,刑仁講讓,示民有常。殿下選賢用能、整綱立紀、澤被萬民,如何不可稱為小康?還請殿下不要妄自菲薄,此民意使然!”

    眼見眾人還要再勸,趙瀚連忙說“換一個年號!”

    阮大铖混進編撰字典的隊伍,今天也被請來議事,他說道“康熙怎樣?”

    趙瀚嗬斥“換一個!”

    趙瀚如此激烈反應,也讓眾人感到迷惑。

    康熙也很好啊,富庶興盛之意,如今連年大災,這個年號屬於好兆頭。

    “不如定為康寧?”錢謙益說。

    張溥立即反對“晉孝武帝年號寧康,《魏書》誤作康寧,已不能再用。”

    錢謙益反駁說“既是誤作,為何不能再用?今後再刊印《魏書》,把錯誤改過來便是!”

    既然有爭議,那就最好不用。

    龐春來說“元泰如何?”

    “可也!”張溥點頭。

    黃宗羲說“在下提議,年號為興治。”

    “我認為該用昭隆。”

    “永業也極好!”

    “……”

    趙瀚否定“小康”之後,年號頓時五花八門,比討論國號時還混亂。

    見眾人吵不出個結果,趙瀚一錘定音“別再爭了,年號‘民始’。”

    瞬間全場安靜,不再有任何異議。

    錢謙益、阮大铖之輩,甚至大呼聖明,瘋狂拍趙瀚的馬屁。

    民始沒啥可說的,兩個漢字的簡單組合而已。但它對應“三原篇”,以年號來強調以民為本,也在揭示趙瀚是第一個應民皇帝。

    ……

    國號、年號,可以集思廣益。

    內廷、後宮、宗室、外戚這些製度,錢謙益等人沒資格參與討論。

    “不設內廷嗎?”李邦華驚喜道。

    傳統文官都歡喜,誰願意被太監指手畫腳啊?

    同時又很擔憂。

    龐春來非常含蓄的提醒道“若無內廷,也不用太監,恐有宮闈之……事。”

    這種事情在歐洲很常見,用基因檢測方法,就能發現某些歐洲王室,似乎血脈有點不純正。

    趙瀚說道“有內廷,但不用太監,以女官充任,且內廷不得幹預朝政。”

    用太監去壓製文官,其實是愚蠢與無能的表現。

    朱棣就喜歡用太監辦事,但他威望高,鎮得住太監。既然如此,為啥要用太監?正常使用文臣武將,也能鎮得住啊!

    換成其他皇帝,如果鎮不住文臣,也肯定鎮不住太監。強行使用太監,反而會導致文臣抱團,還不如直接分化文臣內部呢。

    陳茂生突然問“內廷都用女官,這些女官能否嫁人?”

    趙瀚解釋道“女官若想嫁人,可以選擇退休。普通宮女,十六歲到十八歲進宮,二十五歲若無女官職務,必須強製退休離宮,回到民間挑選良人成婚。”

    “此仁政也!”李邦華拍手讚道。

    趙瀚又說道“充任宮女,必須考試,全憑自願。內廷不得在民間強行征召宮女,後妃人選,同樣不得強行征召。這些東西,我會寫入憲法,包括內廷不得幹政。”

    徐穎問道“後宮製度也要改嗎?”

    趙瀚說道“沿襲大明舊製,皇後之下,有妃嬪兩級。但是,廢除皇貴妃、貴妃,不得再設此妃號。”

    妃嬪數額,趙瀚沒做限製,因為限製了也沒用。

    今後哪個子孫當皇帝,想要多少女人,還不是一句話的事兒?強行規定數額,反而要出現問題,比如廢掉某妃,給自己喜歡的女人騰位置。

    並且,限定嬪妃數額之後,還會加劇後宮的爭鬥,為了那幾個位子而打起來。

    趙瀚隻確定一個大概,剩下的具體內容,比如設定內廷機構、女官職務等等,交給禮部去辦理便是。

    趙瀚說道“宗室和外戚,我不養閑人。就算是皇子,長大成人之後,也得出宮自食其力。可以從軍,可以做官,但都要考試。五服之內的宗室外戚,無論文武職務,最高隻能做到三品,且不得主政一省。五服之外的宗室外戚,最高隻能做到二品,同樣不得主政一省。若為軍職,四品以上,不得擔任實權指揮。當然,海軍除外。”

    (有些卡文,求月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