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登遼巡撫加太子少保銜

字數:3613   加入書籤

A+A-




    天啟還將這支軍隊的名字都給想好了,就叫“天子少年軍”,因為成年人的學習能力已經定型,要想在數月之內創建一支敢戰可戰的軍隊來,非少年不可。

    少年成軍,也是重真所孜孜以求的。但他覺得叫作“少年天子軍”來得更加合適一些,天啟當時就覺得他這是在羞辱自己,斜睨著他道:“朕已奔向而立,何敢再稱少年,要不你來當這皇帝,那麽‘少年天子’之名,便名副其實了。”

    重真大笑著擺手:“不不,臣弟尚未做好準備,懇請吾皇再堅持幾年。”

    “你才再堅持幾年呢,你全家都……”天啟忽然住嘴,沒好氣地瞪了他一眼。

    然後,兄弟倆再一次相視大笑,比之任何時刻都要開懷,都要豪氣幹雲。

    因為,他們正在謀劃的這件事情,將關乎曆史走向,甚至可以說是創造曆史。

    “對於創建‘天子少年軍’,你們有什麽好的想法沒?”墨跡逐漸幹涸,重真望向周遇吉等人道,哪怕擁有一顆聰穎的頭腦,他也向來都是集思廣益的。

    周遇吉抱拳道:“殿下無需事事都親力親為,就將此事交給我們吧。”

    重真笑道:“古人雲養兵千裏用兵一時,其實培養將帥又何嚐不是如此呢?”

    周遇吉憨憨地抓抓後腦勺道:“殿下謬讚了,屬下必定竭盡全力。”

    重真點點頭道:“理應如此。那麽你且說說,該如何挑選少年軍的士卒呢?”

    周遇吉情知少年軍的前綴掛著“天子”二字,又是第一支以火器為準的軍隊,必定十分慎重,蹙眉深思片刻,才道:“屬下以為該從寒門之中選拔士卒。”

    “寒門士卒吃苦耐勞,必定能人所不能。”重真認可,又看向黃曉膩道,“小貳,你覺得呢?”

    “啊?我?”黃曉膩習慣了默默受教,尚是首次受到垂詢,一時緊張,如臨場的考生般頭腦一片空白,曾經無數次在心內推演的腹稿,全都忘記了。

    “小貳你別怕,好好想,慢慢說,你可以的。”周遇吉拍拍他的肩頭鼓勵道。

    在這個團體中,眾人都仍習慣以原名稱之,認為“小貳”這個名字很可愛。

    黃小貳雖已曆經數戰,由遼東輾轉西北,戰鬥經驗極其豐富,眼界也頗廣闊。

    但是實際上,也就是個十七歲的少年。

    他的那張少年糙臉羞得通紅,但在周遇吉的鼓勵之下,最終還是挺直了胸膛直麵重真的炯炯目光道:“屬下認為,寒門士卒勇則勇矣,然從無到有最是艱難。比如說屬下,若非殿下提攜,至今都仍是鏖戰遼東的一介大頭兵……”

    黃曉膩說著還偷偷看了眼周遇吉,認為自己駁斥他的想法,很不好意思。

    周遇吉卻仍舊由衷地笑著鼓勵道:“眾人拾柴火焰高,你繼續說,加油。”

    說著還抬起手握了握拳,這是重真鼓勵他們時最常用的動作。

    黃曉膩受其感召,終於放開了膽子道:“屬下覺得若少年軍全部都從寒門之中選拔,則未免太過偏執。錦衣衛確實跋扈,三大營也以懶散出名,早就中看不中用,但屬下覺得其中還是有著諸多好苗子的,若全然棄之不用,未免可惜……”

    重真繼續鼓勵並且引導他道:“所以你的意思是……”

    黃曉膩做了一次深呼吸,才道:“屬下鬥膽請命,與周大哥各執令箭,為天子嚴格篩選少年軍士卒,務求精益求精,乃至於寧缺毋濫。”

    重真目露讚賞道:“你既領會了‘兵在於精而不在於多’的道理,還懂得了如何去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這段時間,我確實沒有白帶你。”

    重真說著又看向了袁七。

    袁七挺直了胸膛虎著臉洪聲說道:“錦衣衛、三大營、寒門,咱三一人負責一塊地兒,剛剛好。屬下最是耿直,就負責三大營少年軍士卒的選拔好了。”

    重真大笑道:“三大營就是需要你這樣的悍將去衝衝傲氣,如你所願。帶上十五,還有十三。十三,他的腿好了吧?”

    袁十三從門外探進頭來道:“好了好了,早就好了,夜間爬牆都不在話下了。”

    “哦?你又去爬哪位小嫂嫂家的窗戶了?”重真壞笑道。

    “沒有沒有,殿下,俺就是開個玩笑。”袁十三說著就連忙把頭縮了回去。

    眾皆大笑之中,唯獨周遇吉笑得堅毅而柔軟,道:“寒門取士雖然是我提出來的,但是錦衣衛跋扈驕橫,還是由我負責吧。小貳,你覺得呢?”

    黃曉膩抱拳道:“多謝周大哥。”

    “客氣。”周遇吉隨意地笑了笑。

    重真最欣慰的便是底下的這幫兄弟無需自己耗費精力去平衡,他們自己就能根據局勢和自己的能力,找到那個讓所有人都能發揮最大功用的均衡點。

    每個人都在為著既定的目標而努力著雷厲風行,卻又相當寧靜,而不是像東林或者閹派操縱朝堂時那樣,經常為著一些蒜皮小事而推諉掣肘,暗流洶湧。

    重真就好比一顆曆史河流中的小石子,這顆石子不但有著堵截蟻穴的作用,還能夠淨化河水,洗滌人的心靈。

    信王府與紫禁城因著他的存在,從而變得寧靜悠遠。

    淡薄才能明誌,寧靜方能致遠。

    相比於信王府的寧靜,外界卻因天啟一道又一道的聖旨,從而頻繁嘩然。

    若說“起複袁崇煥任遼東巡撫”等一連串關乎人事調動的旨意,摻雜於“楊鶴入閣擔任首輔”的驚人嘩然之中,還無法讓人感覺到天啟的手段也堪稱淩厲。

    那麽,“擢升登萊巡撫袁可立為登遼巡撫,加太子少保銜,領尚方寶劍,節製東江軍鎮”所產生的效應,則隱隱有著蓋過“楊鶴入相”的趨勢。

    有一點無論如何都無法改變,那便是無論東林多麽義憤填膺,這些旨意一經頒布便被落實,並且以京師為中心向著整個大明天下急速傳遞,人人皆知。

    幾多歡樂幾多愁,然而總的來說,好人都比壞人多,誌士總比孬種多。

    哪怕是在17世紀這個小冰河現象加劇,人人焦慮,社會即將動蕩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