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0章 分析:魏忠賢有否想過謀害信王?
字數:3581 加入書籤
隻聽重真如年少時那般爽朗而又陽光般地道“無論標下走向何方,永遠都記得曾在袁帥麾下,為一關寧小兵的經曆。也銘記袁帥舉薦標下為副總兵之恩,前往京師,保護信王殿下。若非如此,便不會有今日之天下兵馬大元帥。”
袁崇煥盯著重真的眼睛看了許久,驀然歎息道“本帥差點害得你葬身火海,你真的便連丁點兒都不曾責怪本帥麽?”
重真呼出一口長長的濁氣,心有餘悸道“那一次的情況確實緊急,若非標下在關寧軍中一刻都不曾鬆懈,便真的要與信王殿下葬身火海了。”
他的這般態勢並非作偽,想起那日從太和廣場狂奔至信王府衝入火場的情境,身為一個穿越者的他心中不無惶然崇禎若死,那麽曆史該當如何?
這是一個很難假設的曆史命題。索性崇禎與重真,就如冥冥中的天意。
他也無法確定這片時空,到底是平行的,還是與他的那個時代一脈相承的。
然而有一點可以確定,那便是不論處於何等樣的時空,他都不希望大明滅亡。
“據說信王殿下當時的時候從火海裏抱出了一具屍體?”袁崇煥眼底之中的深意一閃而過,忽然裝作毫不在意,其實卻意有所指地說道。
吳三桂當即也看向重真,表麵關切,但深處全是灼灼的質疑。
“果然能在這世道裏活下來的,誰都不是省油的燈!”重真心中暗笑,麵上卻陽光般咧嘴笑道,“殿下甫遇大火便已明悟,因而此實乃偷天換日之計爾。”
當事者死的死,傷的傷,不懂的不懂,懂的永遠都不會透露。
站在重真的角度,無論是他穿越者的身份還是與信王朱由檢身材樣貌的神似,以及那一場大火把信王的身體燒得麵目全非,還有周玉凰的贈玉之舉……
這所有的事情無論單獨還是加在一起,都可以看作是在偷天換日。
隻不過就連重真這個當事人都分不清楚,到底是誰在操控時空裏的這些俗事奇事,更不要說袁崇煥、吳三桂這些這片時空下的原住民了。
空間上和時間上的種種巧合綜合在一起,再加上重真又通過一環扣著一環的擦邊球,讓這件事情的些許棱角逐漸變得圓潤,便讓此事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他的身份經過一層又一層的渲染,也變得更加無懈可擊。
盡管有的時候,他是皇太弟,他是攝政王,他是信王,他是信王妃的老公。
而有的時候,他則是重真,是大蝗蟲,是來自大明遼東的一介小兵。
他說真話的時候,誰都不信;他說假話的時候,誰都相信。
回過頭去細細思索,重真覺得信王府的那場大火,確實很有可能會發生。
畢竟在原本的曆史上,魏忠賢便連入宮登基之初的崇禎都有意謀害。
唬得堂堂大明皇帝,劍不離身,啃食燒餅,夜不能寐……
那麽出於底下人的推波助瀾,以及源於他內心深處的陰暗,在這片半未知的時空下縱火焚燒信王府,意圖加害將有可能承襲大膽的王爺,便也說得通了。
至於烈火鍛血般的身份融合,除卻“穿越”這件事以及諸多的巧合之外。
信王本尊前麵十多年的低調,尤其是權閹隻手遮天後的近乎足不出戶,從不與朝中大臣往來,又因為優柔寡斷的考慮而幾乎不去宮中去向劉太後請安……
黨爭甚烈,天啟就算是病入膏肓,在其正式宣布將把皇位傳給“五弟”之前,那些滿口仁義卻無比陰暗的的朝臣,便連正眼都不會看待信王一眼。
畢竟大明的文臣在之前的兩百年裏已經被寵壞了,就如一個個躲在皇帝餘蔭下的孩子,全然不把皇帝這棵參天大樹放在眼裏。
這些家夥連皇帝都動不動就給顏色,遑論被壓製得死死的一介閑散王爺?
“崇禎皇帝就算是自縊煤山,就能喚醒這群狗東西被豬油蒙住了的黑心麽?”這一瞬間,諸多的推理的重真心中一閃而過,並為崇禎感到深深的不值。
“其實我也挺無奈,挺難的啊。已有三畝肥沃的土地需要開墾。等把亦歡從沈陽接回來,便至少也有四畝。半畝方塘一鑒開,朱熹聖人連半畝都耕不動……”
重真就是如此的不正形,然而正是這份放浪不濟成就了他開朗的心態。
他聳聳肩膀,那副無所謂的樣子在二人眼中,釋放的乃是“愛信不信”的信號,許多時候人越是不在乎別人信任自己,反而越發會得到信任。
“這真是個很沒有道理的世界。”重真無奈地撇了撇嘴,顯得很不耐煩。
袁崇煥與吳三桂也隻是道聽途說,哪有確鑿的證據,也無法去找當事人求證。
當著重真的麵兒交換了一個眼神,點點頭便當是徹底相信了這套說辭。
然而三人之間卻像是隔著一層無形的隔膜,畢竟這是袁崇煥首次質疑重真。
這份沉默,隻能袁崇煥這個始作俑者來打開,便繼續西平堡的話題道“既然如此,那為何不可進軍西平堡?要知道建奴已許久未曾踏足遼西平原了。”
重真道“確實如此,然而建奴對於遼西平原的虎視眈眈,也一刻都未曾鬆懈過。其實我們都知曉,建奴早已不滿足於攝取遼東,而是在覬覦整個大明。”
吳三桂嗤之以鼻道“想多了吧,就算西平堡孤懸在外,無法堅守,不還有末將駐守的大淩河堡嗎?河堡以錦州為後盾,以左右二屯為側盾。當初那一戰你也是親自參與了的,我關寧軍隻需步步為營,便不懼他建奴分毫。”
“不錯,退一萬步來講,就算大淩河堡最終不得不遺棄。錦州城,鬆山、塔山、杏山諸堡,寧遠城,前屯堡,遼西走廊堡寨林立。他建奴便連寧遠都未曾染指過,難不成還能破開這重重的堅城固堡,直抵山海關,叩關而入麽?”
袁崇煥尚是首次認可吳三桂的觀點,書生的倔脾氣一旦發作,當真是趕著不走打著倒退,便連當初的擔憂——擔心建奴繞道入關,都給忘記了。
。